脊神经及其病变症状
郑大解剖学 腾康学院
脊神经为周围神经的组成部分,属于躯体神经,主要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皮肤和肌肉。但在脊神经中也含有自主神经(内脏运动)纤维,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皮肤的血管、立毛肌和汗腺等。
所以,脊神经受损后,主要表现为四肢和躯干的躯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并可出现其分布区域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属于下运动单位障碍,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瘫痪、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电兴奋性变性反应,一切反射消失和肌束震颤(当前根受刺激时)。
感觉功能障碍包括刺激性症状和破坏性症状两方面,刺激性症状主要表现为不等程度的疼痛,破坏性症状为感觉减退或消失。
但由于各周围神经的分布区域多互相重叠,所以感觉缺失区较其分布区小;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包括血管运动(皮肤发红、发热或发、发凉)、汗腺分泌(无汗或多汗)和营养障碍(皮肤、肌肉萎缩,角化过度,指甲干燥无光,骨质疏松和营养性溃疡等)方面的症状和体征。
从临床观点出发,脊神经可分为神经根、神经丛和神经干三部分,由于这三部分的解剖特点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差异。
神经干受损的临床表现,局限于该神经干的分布范围内,功能障碍区远较其分布区域小。
神经丛受损的功能障碍范围较神经干大得多,一般占据肢体的一部或全部,如颈丛感觉支受刺激性病变影响时,在颈部和枕部可发生疼痛,即所谓颈枕神经痛;又如臂丛神经痛的范围几乎包括了肩部以外的整个上肢;再如腰丛的病变则影向整个下肢。神经根受损的最大特点之一为节段性障碍。
脊神经根及其病变症状
脊神经均由前、后根在椎间孔或骶管处合成。
前根出自脊髓前外侧沟,主要为躯体运动纤维,但在第一胸神经至第三腰神经和第二、三、四骶神经的前根内尚含有内脏运动纤维。
后根于后外侧沟进入脊髓,由感觉性(包括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纤维组成。
后根一般较前根粗,并于椎间孔处(骶、尾神经后根于骶管内)有一个膨大的脊神经节,此节由假单极神经元的胞体构成,其中枢支入脊髓,周围支与前根合成脊神经。
脊神经根可分三段:在脊髓表面与神经节之间的一段为节内段;神经节部为节段;神经节至前、后根汇合处之间的一段为节外段。
神经根炎多见于节内段,因为节段不但有蛛网膜包裹,而且其纤维分为若干小束,束间有蛛网膜下隙憩室,憩室又与神经节和节外段的淋巴间隙相通。
因此,致病因素(如病毒、毒素或细菌)可经淋巴间隙蔓延而来。
由于腰、骶神经根(参与马尾的组成)节内段在蛛网膜下隙中的行程最长,因而腰、骶神经炎也较多见。
前根的节内段虽然也通过一段蛛网膜下隙,但较后根者短,所以神经根炎时可无前根损伤的症状或症状轻微,而主要表现为后根的刺激症状,即所谓根性疼痛。
这种疼痛多很剧烈,沿受累神经根的分布区域放散,可因牵拉、震动(如肢体用力)或蛛网膜下隙压力增高(如咳嗽、喷嚏等)而使疼痛加剧。
当神经根炎波及神经节时,除了这些根性疼痛症状外,还可出现神经根分布区域内的带状疱疹。
脊神经共31对,即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
其中第一颈神经由第一颈椎和枕骨之间出椎管,第二至第七颈神经从同序数椎骨上位椎间孔穿出,第八颈神经由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间的椎间孔走出。
全部胸神经和腰神经均在同序数椎骨的下位椎间孔出椎管,第一至第四骶骨神经均以前、后支分别由相应的骶前、后孔出骶管,第五骶神经和尾神经共同由骶管裂孔穿出。
当脊神经离开椎管的部位(椎间孔)有骨质、韧带等增生性变化或椎间盘脱出时,均可压迫脊神经根而产生神经压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