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业回归中医,他如何驾驭医生、讲师和创始人的三栖角色

馆长有约

为什么一家眼科的医疗设备公司,一个小小的医疗技术的改进,就能够迅速的变成商品,然后迅速的在全世界销售,并且造福很多患者,也给公司带来很多利益。我就想咱们中医好东西不计其数,为什么当时中医的处境依旧比较悲惨。

作为一名中医师,杨永晓的挂号诊疗费是800元。

作为一名中医馆创始人,他的应象中医门诊是为数不多的,同时获得患者和同行高度认可的高端中医门诊。

作为一名中医老师,他的学生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有中医爱好者也有临床中医师,他启蒙过千余爱好者 ,培养过数十位中医师,也到过西藏公益培训,培养了近千位针灸师。

在中医行业里,杨永晓同时拥有三个身份,他为什么能够做到每个身份都很成功?

杨永晓在中国馆交会演讲

中医到商业,商业到中医

1989年高考的杨永晓,因为对气功的痴迷,立志学习跟气功最相关的中医专业,不顾家人的反对报考了浙江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浙江金华兰溪,在当地的中医院做了两年儿科医生。那时的他想着还是要回到大城市,所以他再次带来杭州,在一家外资眼科医疗设备公司做销售,在这个行业,一做就是八年。

“做销售做到5、6年的时候,我就萌生了回归中医的念头,为什么一家眼科的医疗设备公司,一个小小的医疗技术的改进,就能够迅速的变成商品,然后迅速的在全世界销售,并且造福很多患者,也给公司带来很多利益。我就想咱们中医好东西不计其数,为什么当时中医的处境依旧比较悲惨。”

而当他去参观杭州老字号胡庆余堂,站在药柜前面,面对林林总总的中药珍品,一种别样的情感油然而生,他禁不住问自己:

“我是不是应该回去为中医做点事情,中医这么多宝贵的知识与经验,我们中国人花了2000多年时间用生命换来的宝贵财富,我是不是应该回去为她做点事情,让中医发扬光大”

杨永晓下定决心从商业回到中医行业,开始想办法往回走。当时的杨永晓也没想过自己去做一个医生,而是想能不能借助商业,让中医发挥更大的价值,一时找不到方向的他决定去读个MBA,后来他考上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工商企业管理硕士。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工商企业管理硕士录取严苛,杨永晓准备两年,脱产一年,最终圆梦。

曲折创业路

结束MBA课程,杨永晓07年来到上海,和诊所另外一个创始人李辛,先是打算申请中医门诊,碍于当时的门诊太难批了,只好转行做中医培训,创建了上海应象中医学堂。特别的是,他们的培训对象是外国中医学院的毕业生 ,这是杨永晓第一个创业项目。

国外中医学院的学生,希望来到中国来提高他们的技术,他们的特点是一毕业就得自力更生开诊所,直接面对市场,需要快速的提高自己的临床水平,而国内中医学院的留学生进修项目,偏重于理论教学。杨永晓看到了这个商机,便跟美国科罗拉多中医学院联系,第一次招收了3个学生。

国外中医学院的毕业生,其实与目前国内的中医院校毕业生的现状类似,中医基础也已经基本打好,只是欠缺跟临床衔接的经验。

应象中医学堂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就是“衔接”。他们恢复了传统的“师带徒”模式,临床的老师上午上课,下午带教,手把手的教,学生临床水平提高的很快,美国的校方也很满意,然而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让杨永晓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因大环境的改变而被迫停止。之后他尝试把艾灸馆作为第二个创业项目,依然不太顺利。

这时候还是应象的病人提醒了他:“既然你们能教外国的学生,我们对中医也很有兴趣,能不能教教我们?”于是应象开始做中医爱好者的启蒙培训,没想到爱好者的培训竟然颇受欢迎,应象的中医启蒙班大概讲了十多年,一共办了47期,应象的品牌也慢慢建立起来了,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在这期间,杨永晓也没有放弃中医门诊的审批,最终于2009年成立了上海应象中医门诊部。

应象中医学堂

高端中医高端在哪里

当我们走进应象中医门诊,难免不被其入门处的中医师简介吸引,最抓人眼球的人其实是这些中医师的诊费。300起步,也不乏更高诊费的医生,杨永晓自己的诊费便是800元。

高额诊费是应象作为高端中医门诊给诸多同行的初印象。

我们为应象的高额诊费而震惊的时候,更应该冷静的想想,应象作为中国第一批高端中医门诊,平稳运营了十多年,里面的医生诊费从最初的300升到500,还能再升,赢得了很多同行与患者的认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从下定决心从商业回归中医开始,杨永晓便一直在寻找中医的发展方向。他在读MBA期间,一直在考察北京的中医市场,他遇到了北京平心堂,平心堂认为应该凸显中医的医术价值,给予与之匹配的诊费,而不是药费提成。在杨永晓看来,这是真正的中医尊严,后来的应象中医门诊沿用了这一模式,也是在寻求这种尊严。

应象的医生,最初诊费一般都是300起步,十一年来,每个中医师的诊费,随着他的受欢迎程度而不断调整,没有医生会突然匹配一个高额诊费,这都是由他医术效果赋予的市场价值决定的。

应象的医生也不是我们想象的名老中医,年轻大夫「含量」很高,“青年中医实际上他能力和潜力是很大的,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沟通”,应象的青年中医能够撑起高额诊费也证明了杨永晓对青年中医的信任是对的。

同时,应象医生对医馆的信任度也很高。杨永晓认为医生是很难管理的,首先让医生感到尊重,特别是学术尊重。“我自己也是医生,别人尊重我,我也会尊重别人”

应象更重要的原则就是医馆把医馆的事情做好,药材、服务以高标准的质量满足患者,为医生提供安心的出诊环境,杨永晓自信的说:“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应象医疗管理系统”。

许多人想到高端中医医疗,首先想到的也是高额诊费,再就是精品饮片以及“有名”的医生。如果高端中医医疗真的只满足这三个条件就可以了,就不会有高端中医门诊开起来的多,真正运营下去的却不多的现状了。

众所周知,中医门诊从患者进门到患者吃上药,流程多而复杂,中间要经过客服、医生、调剂员、煎药师,快递员……,每个人手上可能还要承担多个工作环节。看着琐碎又细小的工作,一旦出事,又多数是大事。

而近年来,应象的客服和药房的错误率降低到了0.005%和0.01%,靠的就是杨永晓引以为豪的应象医疗管理系统。

杨永晓在了解过多种管理模式后,在应象引入了丰田管理模式。在吸收丰田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应象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应象医疗管理系统”。

丰田管理模式的精髓是不断反馈的流程。杨永晓知道这种管理模式要求员工要严格在系统下工作,需要员工非常强的依从性,但为了真正有效的避免医疗错误,多大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此外员工也在享受这套管理系统的优势,在应象出现问题,医馆首先要反思的是流程的合理性,而不是责备当事人。

中医的管理运营一直是中医人想要突破的痛点,杨永晓从不吝啬与同行分享应象门诊的运营理念,曾经在多个场合分享过。大概他一直在践行自己回归中医的初心,为同行提供解决方案思路,同行业一起进步,中医才有希望。

在应象采访期间,我们团队不得不打印一些资料,应象的服务人员会主动装订,把我们自己想不到的服务都给想到了,当体会到应象细致入微的服务,叹服的同时禁不住思考,为什么应象的员工能够做到如此贴心呢?

带着医馆成长的员工

上文提到的系统与服务,都高度依赖优秀的基层员工。应象把员工是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杨永晓认为只有员工得到真正的关怀关心,员工才会去关心别人。尽量对员工好一点,比如应象做饭的阿姨,在应象工作了12年,是工龄第三的员工,十多年来,阿姨一直为员工提供健康的员工餐。

采访期间,杨永晓还抽出时间和员工沟通,可见他不会把自己当做高高在上的「老板」,积极主动的与员工沟通。

另外应象设计了多层次的培训来帮助员工成长。应象会固定1到2个月组织主管学习讨论公司的文化建设,或者外请老师培训。还会有不同部门的同事交叉培训,护理部带教药房,药房带教客服。

杨永晓认为医馆的基层管理者更是重中之重,毕竟是他们在链接医馆的医生与患者。员工和主管之间也会互相考评,考察员工的同时,也鞭策了主管。

应象倾向招聘“白纸”一般的新人,然后再做培训。应象愿意培养喜欢中医、工作又努力的员工。应象的管理团队基本都是基层员工提拔起来的。

比如现在的药房主任王维,王维是主动找到应象应聘工作的,在试用期的时候,医馆便发现她平时学习工作都非常认真,对于中医也是真的热爱。没想到她才工作了一个多月,就跟医馆汇报说自己怀孕了。杨永晓认为这样的员工非常诚实,一定是得留下来,她就这样作为普通的调剂员留下来。

休完产假的王维回到医馆,还是很认真的工作,学习能力也特别强。每次应象派药房人员去亳州或者安国学习的时候,她都会记好笔记,回来教给药房的其他同事。后来有一个做药房主任的机会,王维便顺势成为主任。

应象会不停的给员工外出学习的机会,像王维这样的员工,将应象的药房水平提升了一个层次。杨永晓坦言:“其实不是应象在带着员工成长,而是员工在带着应象成长”


中医培养 关键与临床衔接

杨永晓离开了中医临床的时间不仅仅是在外企做销售的八年,这期间还要开门诊、办学堂,处理种种繁琐的俗务,什么让他回归到中医临床,并且可以在上海一众名医中立足。

“只要有一点时间都会想着看书、琢磨”,杨永晓认为是自己内心对中医的爱好,并且真正投入行动来学习,是自己前进的基本动力。

再就是得益于自己所处的中医环境,应象学堂让他有非常多的机会接触很多大医,站在许多巨人的肩膀上自然成长的快。杨永晓还会掏钱外出学习,要求自己一年外出学习至少两次。

十多年的中医培训生涯,杨永晓自己也从一个离开中医临床多年的小白,成长为优秀的中医医生和中医老师。他对中医如何真正进入临床,什么是好的中医老师,有着别样的心得。

他认为无论是谁,初学中医一定要敢上手。“我发现很多好的中医,即使是很多科班出身的好中医,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开始行医了,这是他们最后能够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基础。如果一个人认真学医术,然后一点都不动手,10年之后一下子成为神医是不可能的。无论如何,一定要跨出第一步,去寻找自己能够治疗的疾病,然后慢慢开始治。”

对于师承的学生,他建议首先要拿到执照,只有合法行医才能光明正大的看大量的病人,如果不拿执照,偷偷摸摸看病,既不能积累病人,还要承担法律风险,以后法律肯定比现在更严格更健全,这个坎一定要过去。

每个中医几乎都有自学的阶段,有时候会陷入特别迷茫的境地。杨永晓认为,好老师对处于迷茫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要。“中医自学,学着学着学了一半不知深浅,自己四处挖洞,这里一个,那里一个,下面是有水的,但是你挖了一半,你就不敢再往下挖了,也不知道下面有没有水,而好的老师知道下面有没有水。”

当然什么是好的中医老师也十分值得探讨。

好中医的首要条件肯定是疗效要好。最好是愿意教学生,喜欢教学生,如果喜欢遮遮掩掩就很麻烦。这些都是很容易想到的,中医好老师的重要条件。

而杨永晓有着更深层次的考虑,那就是好的中医老师阅读面一定要是宽的,至少在某一领域里一定是宽的,比如伤寒领域,能够把历年的伤寒名家思维全部是阅读过一遍理解过一遍,筛选过一遍,并且有自己的实践。如果是针灸领域,也得在针灸领域集大成。

一个好的中医老师只有自己有足够的广度与深度的时候,才不会受某一流派的限制,不然他就会给学生有一些限制,学生再要跳出老师的框架会比较困难。如果一个老师只擅长某一疾病,跟着学习也是可以的,不过学习时长需要短一点。

目前的应象中医学堂的培训分为针对爱好者的启蒙培训和针对专业人士的的师承培训中医以及西藏的针灸公益培训。

启蒙培训主要有艾灸、刮痧等外治法培训,保证爱好者运用起来安全有效。

师承培训的目标是学完两年,学生基本可以上临床。

在应象学堂,所有的老师一定是在临床一线工作的,讲课跟实际临床密切相关,这样的老师教出来学生就容易上手快。

学堂还会为师承班学生安排大量的跟诊学习时间,上午上课,下午跟诊,课堂学习与跟诊学习时间各占一半。

“向阳花”针灸慈善培训

而针对西藏的针灸培训源于一个无奈的故事。2006年,杨永晓随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光明行眼科医疗队赴四川甘孜为白内障病人做手术,虽然手术很成功,然而离开甘孜的时候,医疗队的伙伴们却心里都很难受,因为当时门口还有许多的来不及治疗的患者人在等待,但因为医疗队的工作安排和耗材限制,这些患者却没有了机会。

杨永晓当时就在想,“如果有一天们能够做更多好事的话,我们应该是培养西藏的当地医生,而不仅仅是一次义诊。”

于是就有了应象“向阳花”贫困地区针灸公益培训项目,从08年开始,杨永晓与应象同事基本每一年都会到西藏培养针灸医生。近年来,和四川德格琉璃光藏医学校合作,培训了近千名针灸医生。

“贫困地区缺医少药,针灸就很好用,不需要多少成本,又能治疗很多疾病,西藏常见的胃病,风湿病等常见病都可以治疗。”

西藏针灸义诊可以说集应象学堂经验之大成,应象教授爱好者的经验,可以保证学生后续参与治疗的安全性;同时,应象一开始便非常擅长的快速提高临床水平,为期的两周的培训就能指导学生处理常见病,这是他们从教授外国留学生就开始积累的经验。

应象还数次参与到村医等基层医生的培训公益项目中,因为中医技术的推广与中医人才的培养, 比治好几个患者更重要。

*“向阳花”取自一部老电影,这部电影介绍了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面对医生和药品资源的严重匮乏,“赤脚医生”用中医方法,一手拿针,一手拿草,能解决很多群众的看病需要。

「应象中医大事年表」

2007年03月 上海应象中医学堂(上海应象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成立

2007年04月 招收国际学生

2007年10月 招收国内学生

2007年11月 开展艾灸活动

2008年11月 应象向阳花针灸慈善培训启动

2009年12月 上海应象中医门诊部有限公司成立

2010年02月 上海应象门诊部开业

2013年06月 应象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成功并应用

2014年05月 应象中医门诊扩展为700平米

2017年03月 应象研究成功紫冰膏并申请专利

2018年08月 应象研究成功”参星人参面霜“并上市销售

2019年04月 应象中医门诊部浦东分部开业

杨永晓简介

上海应象中医学堂、应象门诊部创始人,德国中医学院顾问。应象中医门诊中医内科,针灸科医师。连续十年在中国农村开展基层医生针灸公益教学活动,培训针灸医生近千人。

本文原创,文/半夏(马飞飞),转载请注明来源:医馆界(yiguanjie001)。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