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享受被包裹的感觉,哪怕旁人觉得这是色情的

80后木雕艺术家董旻晋,

从小个性腼腆、容易害羞,

总被质疑作为一名男性缺乏“雄性”。

因此,12年来,

他创作了一系列独特的“自画像”雕塑。

在这些形象中,他被一层膜紧紧包裹住,

造型大多隐喻男性身体部位,

透过突出的肢体表达自己内在的骚动,

“可能是欲望、不安定、焦虑、孤独……”

作品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收藏家和媒体的关注,

并在美国、韩国、日本等多地展出。

《内在的骚动》 2009年

《新英雄的诞生 02》 2019年

一条在彰化见到了董旻晋一家四口

如今,董旻晋和太太、2个女儿一家四口,

生活在彰化乡下的老家,

重心转向家庭。

大女儿身体不好,

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

董旻晋的作品也发生着新的变化,

一条到彰化拜访董旻晋,

与他聊了聊作品背后的故事。

自述 董旻晋

撰文 朱玉茹 责编 陈子文

新英雄的诞生

从小,我个性上就不是那么强硬、阳刚,反而容易害羞又有点闷骚。

上大学的时候其实是很茫然的,对自己很没有自信。身边的家人、朋友,或交往的对象经常也会说,“你为什么不再勇敢一点?再挺身而出一些?为什么就觉得当老二就好了?”

董旻晋在位于彰化的工作室接受一条的采访

我就很想用我自己的方式,去探索一个男性在当代社会应该如何自处。

从2003年开始,我做了一系列用小孩子的形象隐喻男性生殖器官的木雕作品,《Man》就是其中之一。

《Man》2006年

我刻一个胖胖的小朋友,躲在温暖柔软的被窝里,寻求安全感,去和标题做一个对话,希望他可以有点改变,成为一个很man的人。

但同时,我也希望用这种强烈的对比,对传统中的男性权威观念做一个颠覆。

从《Man》开始,被包裹的形象大量地出现在我的创作中。外层逐渐变成一层薄膜,更加紧绷,对男性生殖器官的暗示变得更加模糊,用不同的人形姿态去做开口。

《新英雄的诞生》 2008年

在延续的作品里,胖胖的孩童变成了一个男性,是我自己的形象。他被紧紧地包裹着,只露出头部,却又用手遮住眼睛,想要面对这个世界,又有点害怕与害羞。

我把这个作品命名为《新英雄的诞生》,想说这个在矛盾的状态里自我挣扎的人,也许也可以成为一个新的英雄。

董旻晋在彰化工作室

《囚》 2011年

探索内在的骚动

我是1980年出生于彰化二水。我们那边都是农村,小时候我很喜欢在自然中漫步,用香蕉树搭棚子,然后躲在里面,仿佛有一个自己的小世界。

我家里是一个铁工厂,耳濡目染,我从小就对手作特别感兴趣。

董旻晋在家里的铁工厂内的工作室

工作室周边环境

18岁,我去到台北艺术大学学习雕塑,并开始专攻木雕,因为木头是自然的材料,给我一种很温暖的感觉。

董旻晋让朋友将自己包裹起来

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被包裹的形象。我用一种弹性布去崩、包覆自己,请朋友来做摄影,打光去观察凸显的那种身体的立体感,同时也切身去感受包覆之下会让你看到、感受到什么。

董旻晋在工作室内创作

整个的制作过程需要很长时间。一整块原木,先用链锯切大形,然后用雕刻刀去修出细节的特色,最后用锉刀砂纸将表面磨得有张力。这样刻出来的皮膜会感觉木纹在上面有流动感,顺着突出物变化。

曾经有小朋友来看展览,问我说是怎么把东西塞进去的。

从《新英雄的诞生》开始,一直有媒体来采访,或是收藏家联络,他们大多是觉得有一种压抑跟受伤的感觉,但我是很舒适温暖的。

被包裹住其实就是寻找一个庇护所,不用受外界的干扰,可以自在地做自己。

研究生毕业后,其实有很多在台北的工作机会来找我,但我想给自己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和机会——先回老家做一年作品,如果可以让自己活下来,那就再给自己多一点时间,就这样一年年地过去。

2009年回到老家,我继续进行被包覆的系列的创作。最开始我会先做一个1:1的模型,但到后来,就完全是靠我自己的想象,或者说,是在做更接近我内心的一个状态,像是一种自画像,也是一次自我的对话和探讨。每一件都和我当时的状态或经历有关。

《One》就是一个人抬头往上望,好像寻求得到救赎,造型也是有点像汉字的“一”。

《叠头汉》有4个头,第一个是我自己的头,第二个是一个骷髅头,第三个是佛头,最底下就是一个头的形象,4种状态在里面。也是对人的隐喻,人性是非常多层次的,可能很多并不被外界所见。

《内在的骚动》其实就是我在跟人相处的时候常常会有的一些情绪,可能是欲望、不安定、焦虑、恐惧……在我里面翻滚,想要挣脱出来。

《新孤独》探讨男女交往的状态。看似有两个人被包在一起,但是在志不同道不合的情况下,其实无法去沟通,是另一种层次的孤独。

《独自漂流》是我用捡到的一根漂流木,将我自己的形象融入在里面,类似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上面穿插的铁条代表会遇到的各种挑战。

在做这个系列的过程中,我发现手部的表情其实是最多的。抓出来,有些不安;拳头,内在的愤怒;想要触碰、冲破、挣扎……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蕴藏了一个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手》系列

木的多样,物的多样,人的多样

当兵的经历让我成长很多,2010年,我退伍回家,想要在创作上有所突破,去思考有没有另外一个形象可以去做呈现。

我选择用几何木架结构,两个并置,一个被包覆住,一个是裸露在外。

《难眠之枕》是自己当时状态的一种反射。被包覆起来好像是一个枕头,其实内在是无数穿插的铁条,像是人的思绪,停不下来,让人无法入睡。

《森林中的变动与包容》 2011年台湾国际木雕竞赛第一名

这系列有一件作品我用了自己收集的大概30种色彩、软硬不同的木头,绿潭、紫杏木、红酸枝、黑檀木、白橡木……每个木头又用不同的卡组方式做结合,通过木的百态去呈现人的百态,和不同的相处方式。另一边将它包裹起来,形容这个社会,我们所有人,其实还是一个整体。

《空无一物》 2015年 第三届丽宝国际雕塑双年奖银奖

还有一件你环顾四周,会发现有4个字浮现出来——空无一物。

我用将近一吨重的木头,每天用手塞进去,一点点地掏空,掏到只剩下大概20、30公斤。这个过程仿佛是一种修行,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挖空的部分其实是看不到的,只有去抱这件作品才能感受到。

很多时候你用力追寻,到头来看其实是空无一物。艺术创作也是,追寻到最后,你会发现最单纯的日常微小变化,是最值得你去观察、思考与探索的。

《物的灵魂》系列

后来我就发展了“物的灵魂”系列。万物有灵,就用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做出它们灵魂抽离的样子。其实这一系列也是我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内在的亮度、内在的引力、内在的空虚……

《皮相构思—人物》 2015年

《分歧者》 2017年

残缺之美

我跟太太结婚7年了,现在大女儿5岁,小女儿2岁。

2015年,我们的大女儿出生。她出生前就被发现肚子里长了一个瘤,出生后虽然立刻做了切除手术,但是后遗症却影响到她的发育。

董旻晋和家人

我开始慢慢地去思考怎么陪伴这个孩子的成长,去学习怎么做一个好的父亲。我太太决定辞去工作,这样可以全身心投入去照顾大女儿的身体状况。我非常感谢太太,辛苦地教育孩子,把女孩们都教得很好,很有礼貌、也会懂得去沟通。而我自然也就担起了整个家庭的经济重担。

面对生活上的巨大转变,其实压力是很大的。创作是我一个抒发的管道,想要寻求一种风吹草动的轻盈感。

《时间风景 04》 2019年

《时光褶皱 03》 2019年

现在的我会喜欢用自然的材料,从地上挖出来的历经虫蚀、雨淋、日晒,风化木,或是漂流木、树根,各种奇形怪状的木头,甚至有些看起来即将腐烂。我会去接受它们残缺的状态,顺着这个状态去雕刻,让它们有二次生命的产生。

因为要照顾两个孩子,我的时间其实被切得很碎。现在的创作有点像是一个自然风化的过程,每天做一点点的改变,日积月累。

回乡生活转眼已经10年了,生活模式其实非常单纯,家庭、教书、创作,反而没有办法去接受车水马龙拥挤的生活,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很焦躁地对待自己。

董旻晋和家人

我和太太也期待将来孩子们健康长大后,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继续自己想做的事情,但现在家庭、孩子是人生的第一位。

我想,创作不会不见,先认真地生活,就会有好的东西反应在作品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