孜珠寺
雍仲苯教简称苯教,是辛饶弥沃所传的教法,该教发源于西藏古象雄的“冈底斯山”和“玛旁雍错湖”一带。
苯教的主要标志为“雍仲恰辛”,它由两个“卍”连接在一起组成。这个金制雍仲钤记,表示“本”无变无灭,象征证得雍仲之藏及具十八文义。据苯教《雍仲业尽》一书记载:“从太古斯巴传来的恰辛,由通晓十八藏之辛饶,常持不离身、旋绕诸宗之上,能使雍仲苯教立胜幢,常断邪见疑惑皆威慑。”“雍仲恰辛”的字面释义为:“雍”表示胜义无生;“仲”表示世俗无灭;“恰”表示降灭邪见;“辛”表示引入解脱,恰辛两端的雍仲符号,象征显密两宗,居中的连接处的两朵莲花包象征无上大圆满。
这个历经几千年的古老本土宗教,渐渐被隐没在藏传佛教的浩大疆域里,佛教传入藏地以前那悠远的历史文化,正在人们的记忆中越来越模糊。
现在两峰之间的洞口架一梯,以便爬上顶端
到顶端要借助下面的楼梯从这里爬出来
这就是孜珠山的最高点
在这上面还看得见教祖的脚印
上面小房子窗
从上面的小房子的窗看出去
孜珠山的山峰顶端仿佛停留着一些秃鹫,如雕塑般伫立不动,孜珠寺的主殿就坐落在它们的下方,另有一些修行小屋镶嵌在它左边的山体岩壁之上,错落地悬挂在那里,充满了神异的气氛。孜珠山称为神山,缘由恐怕就在这里。
孜珠寺也有个规模相当的天葬台,天葬是不允许外人看的,这也为孜珠寺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孜珠寺大殿
每一种建筑都与它的地域、天时以及当地人类活动的传统文化有关,苯教也有它自身文化的特点。住宅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帐房、确房、干阑式建筑等。其特点是:室内空间较低,多在3米以下:墙壁下厚上薄,门窗小,结构稳固;多采用木结构框架:屋顶以平顶居多。饰物的式样与颜色源于苯教的特点。
主殿
主殿金顶
天葬是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
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人们从来没有看见过秃鹫的尸体,这使秃鹫本身具有了神奇魅力,蒙上了神秘色彩,产生了崇拜。
藏人选择秃鹫的原因。经过佛教教义的演绎,有着朴素唯物意识的藏人更加崇尚灵魂,看淡肉体了。把肉体喂鹰,彻底寂灭,当作一种功德,看作灵魂转世的铺垫。有的甚至认为天葬台周围的秃鹫是比丘的化身,具有通神魔力。但根本上说来,灵肉分离理论灵魂转世的观念已经渗透到每个藏人的生死观中。如果人死而肉体不消失,则亡魂还有可能依附于原来的肉体上,从而无法转世。这与亡者和亲属企盼的早日轮回的愿望背道而驰,也不符合六道轮回的佛家理论。秃鹫不像其他鹰类,它从不吃活物,只吃死物,这又是藏人敬仰它、选择它的原故。还有一个被人重视的原因,即让身体回归世界四大元素之中的“风”中。让秃鹫来天葬,也象征着回归大自然的用意。
不难理解,孜珠寺为什么选在形同秃鹫栖息的孜珠山,还建天葬台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