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话美食-中国农网

冬至话美食

| 中国农网 | 编辑:戴军 | 作者:张林萍

2020.12.28 14:21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冬至圆等,在二十四节气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古代,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据说冬至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自赠送美食,相互拜访,愉快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每到冬至,老人便说从这一天开始将进入寒冷时节,因此也就有了“数九”的说法。冬至这一天是“数九”第一天,当天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后,白天就一天天变长。

《周礼·春官·神仕》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可见冬至这天祭祀活动范围十分广,天、神、人、鬼都需要照顾到。祭祀当天,妇女们就要早早起来准备祭祀的饭菜,然后包上一大锅汤圆等待祭祀的人回来,一家人围坐一起吃汤圆,表示团圆之意。古代人认为冬至就是年尾,因此民间也有吃了汤圆大一岁说法。到了明清时吃汤圆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习俗了。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冬至大如年的”,这一天即使是贫穷人家也会添置新衣,也有外出谋生的人要在冬至时节赶回家乡,表示终有归宿。

在我国,南北方都有过冬至的习俗,因为地域的不同,北方饺子,南方汤圆,在冬至这一天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一家人围坐一起吃上一顿热气腾腾的饺子、汤圆,不仅可以温暖御寒,更能体现全家和美幸福。

冬至吃饺子是有故事可循的,传说饺子是东汉医圣张仲景所发明。张仲景出生在河南南阳,曾在湖南长沙做太守。他告老还乡时正是冬天,寒风刺骨,他看到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很多人耳朵都冻烂了,于是他让弟子搭起医棚支起大锅,给乡亲们舍药治冻伤,这一天正是冬至。

舍的药叫做“祛寒娇耳汤”,就是把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制煮好后,把羊肉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故“娇耳”下锅,然后每个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喝下了御寒汤,只觉得浑身发暖,两耳生热,冻伤的耳朵却治好了。后人每逢冬至就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之思、感恩之情。至今民间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由于南北方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今天尽管不再用娇耳治冻伤的耳朵,但饺子却已成为人们最常见的美食。

张仲景已故去1800多年,但每逢冬至及重大节日吃饺子的习俗依然存在,这或许是对医圣张仲景的最有意义的纪念,如今也成了无数国人对乡愁的寄托,更是一种走进千家万户的美味佳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