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跟CK-MB升高Why?

作者:康婷芬

笔者最近观察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在审核报告的时候发现小孩的CK跟CK-MB总升高,跟在儿童医院的同学联系,他说这样的例子在他们医院很很多见。

查阅资料新生儿血清CK升高是因为新生儿的出生由于骨骼肌损伤与缺氧造成,是正常值的2-3倍。

小孩出现CK-MB>CK是因为血清中含有大量的CK-BB同工酶时,会导致CK-MB>CK,而人的脑组织中含有大量的CK-BB,所以当CK-MB>CK时,有可能引起了脑部的损伤,这种情况多见于新生儿窒息。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时,大概有10%会出现CK偏高,当CK升高得很明显时,M亚基无法封闭,这种情况也会出现CK-MB>CK的情况。由于轮状病毒产生的毒素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从而增加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轮状病毒感染腹患儿CK水平明显升高。

此外,在日常检测工作中经常发现临床血清标本中CK-MB检测值跟理论值不符,最常见的就是CK-MB高于CK的这种情况。

首先就是方法学因素或者标本因素:目前医院常用的检测CK-MB的方法是免疫抑制法,如果血清中存在大量可检测的CK-BB或巨CK1、CK2 时,其B亚基活性同CK-MB中B亚基一起被检测后乘以2,检测值自然明显高于真实值,甚至出现CK-MB活性检测值大于CK总活性的现象。

CK是由M,B两种不同亚基组成的二聚体,正常人组织中通常含有CK-BB、CK-MB、CK-MM三种同工酶。CK-BB主要存在于脑组织、胃肠道及子宫平滑肌中,脑组织中几乎全部为CK-BB,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组织中,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组织中,在正常情况下检测值不受影响,但是在上述组织病变或受到损伤时,CK-BB大量出现在血清中或恶性肿瘤病人血清中出现巨CK,就会使CK-MB假性升高。另外,免疫抑法还受标本失活、CK-BB释放入血、标本溶血等因素的影响而影响CK-MB的检测结果,还有如果血清中的CK值太高,超出了检测的线性范围而未做稀释后测定,也会使CK-MB>CK。

其次就是试剂因素,主要表现为试剂污染。仪器因素主要表现为参数设置有误。CK与CK-MB不同,CK校准品和质控品在大多数的复合校准品或质控品血清中均提供其参考值,而CK-MB由于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其校准品或质控品较少见。有些未开展该项目的质控,有时候会采用厂家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提供的理论参数,会出现检测结果的缩小或放大。

总结

临床上出现血清标本CK-MB高于CK,主要是血清中可能存在巨CK1、巨CK2、CK-BB,出现这种异常结果,往往是患有肿瘤或者肝硬化等疾病的患者。如果临床上出现CK-MB超过CK的30%甚至50%以上,标本无溶血,在排除试剂等因素后,一定考虑有无巨CK和CK-BB的存在,提示非心肌起源,应倾向有无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可能。应及时临床医生商讨,避免造成错误诊断。

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临床医生一起分析和寻找引起CK-BB异常增高或血中出现巨CK的可能原因,基本基于以下三种情况:

1. CK-BB异常增高相关疾病:在含CK-BB较多的组织发生疾病时出现,如脑损伤、肠坏死、子宫肌损伤、前列腺炎等;2.巨CK(即CK与免疫球蛋白形成的复合物,通常是CK-BB与IgG形成的复合物)相关疾病:常出现在50岁以上的女性,有较高的死亡率,多与肌炎、心血管疾病有关,如干燥综合征,进行性肌萎缩,记性药物中毒,风心伴心衰等;3.巨CK2相关疾病:常见于患恶性肿瘤或肝病的成人以及心肌病儿童,与肿瘤密切相关,如肺癌伴肝转移,原发性肝癌等,原因是部分癌症病人免疫系统紊乱,其中的一些免疫球蛋白充当的辅酶的作用。

实验室检查旨在为临床服务,脱离了临床实际的试验指导会毫无意义。特别是当检验结果出现不可解释的问题或者与临床严重不符合时,在保证分析中不存在实验室的差错时,检验人员应主动联系临床,获得相关信息,对试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并给出准确判断。

此外,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出现CK-MB>CK,如果仅仅是从方法上去解释,难免会掩盖了很多医疗事实。

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要求我们从业者更好的与临床沟通,沟通的基础是专业知识够强,结合患者,灵活运行、综合分析检验指标,也算是对当代检验人的一个时代要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