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营造的二三感想
2016年,社区营造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很新的概念,作为非社工专业出身的我来说,更感觉是要摸着石头过河。经过半年的学习和探索,2017年2月,我们的社区营造项目初见成效,在这一过程中,我也有所感悟。
针对很多机构来说都是第一次进入到项目落地社区,首先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认识这个社区?社区怎么知晓我们?社区自组织怎样发展与建设?
因为我们机构本身,在当地有一定的人力基础,所以在发展志愿者这块,按照我们的方法,也是进行的比较顺利。从我自身感受来说,我们作为“新人”进入社区, 首先和社区、村两委建立熟悉度是最重要的,必须得“混脸熟”;其次针对社区或者村,就是各队队长,居民小组长等,因为从他们那才能了解你可以去发动的资源有哪些,了解我们居民骨干有谁,这时,问题也来了,骨干的发掘和培育也有两面性,大家要找准需求“对症下药”,充分调动骨干们的积极性。
这样很快我们会在当地建立一定的人脉,也会了解到这个社区里有哪些文艺爱好者,有哪些对志愿者服务有兴趣的,有哪些组织能力好的居民,那么我们自然而然有了概念,从而找准方向,激发自组织,让居民真正的行动起来!
当然在做项目时,我们也会感觉项目经费的紧缺,然而这并不是问题。政府的扶持是一方面,而真正能够实现“造血”功能的,也是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资源链接与整合,不然单靠项目经费,要有很好的成效,估计相对较难。要学会合理链接社区的大小资源,不管是爱心企业,大型超市,小吃店,理发店等,每一种每一类的资源都是社区居民可以使用共享的资源。
前期当然也会产生困惑:我们进入社区不久,各种资源还未完全链接,项目前期也是一直在做需求调查,项目进度相对来说可能还没完全跟上或者志愿者这块发展较慢,如何找准切入点开展服务?由此看来项目的切入口及推广性很重要。
从项目进行初期来看,普遍现象反映的都是社区居民的参与薄弱,仅仅是活动的参加,而怎么样让他们真正的参与进来?实际来说,针对不同群体都是有不同需求,针对老年人,可能文艺等康乐型活动他们感兴趣,针对妇女,可能家庭亲子类活动他们感兴趣,面对不同的群体可以依据他们需求点来邀请他们参与进来,以点带面。
以居民为主体,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知晓他们的愿望,抓住他们的需求,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才能使居民有满足感、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让社区营造行动真正“火起来”。
以我们的项目举例说明,“幸福宜家”龙虎小区社区营造项目通过文化重建,运用“参与式规划设计”理念,调动社区居民参与讨论文化空间建设,在一过程中,提升居民的文化意识,提高居民的参与感。打造最创新且具有特色的“梦想剧场”文化活动空间,为社区居民提供百姓舞台,让居民们在社区内感受浓浓文化氛围,培育居民更加广泛的兴趣爱好。
通过人力的培养,将爱好文艺的居民组织在一起,组建成文艺自组织队伍,为社区文化提供新生军,以梦想剧场为基站,为文艺队伍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活动中,促进居民相互了解和认识,形成邻里互助的良好社区氛围。同时链接社区内部人力资源,外部企业、商户资源,有效整合,为项目的运营出资出力。
实施至今,社区内建立了一支综合性的文艺队伍自组织,并且有十支分支队伍,他们仅仅是因为每月可以参加表演吗?答案肯定不是。因为“梦想剧场”的成立,这些居民,有了共同的活动中心,每周都坚持排练舞蹈 参加每月的文艺义演,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因为他们的积极参与,给他们带来愉悦的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家”的归属感,这就是找准切入点的体现。
有一天社工站来了个爷爷对我们社工说:“我要加入那个拉乐器的队伍,天天在家没事做,还不如跟着他们拉拉二胡什么的,我也想表演表演。”其实这就是改变,哪怕只是很微小的转变。居民的意识转变肯定需要一个过程,但是从居民的参与来说,找对项目切入点,可以找准需求,一旦满足了需求,大家的积极性,社区的参与度就逐渐提高。
社区营造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大家一起努力吧!
作者:赖先妮
作者单位:成都市新都区金东公益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