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都有一张好吃嘴|杨早·早茶夜读第71夜
第71夜 | 《鱼翅和花椒》
成都人都有一张好吃嘴
文|杨早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我是杨早。
我的嗓子还是不在家,不过今天还是出来吓人,给大家推荐我最近看过的非常喜欢的一本书。
这本书的名字叫做《鱼翅与花椒》,是上海出的“译文纪实”系列中的一本。
这个作者是一个英国人,她的姓叫邓禄普,跟那款著名的轮胎是一样的。
轮胎女士她是从英国1994年到中国留学,但是跟大部分的留学生不一样的是,她到了四川成都留学,在四川大学。据她说当时成都的外国人还很少,不超过120个。
她作为这其中的一员,就充分地领略了四川,尤其是成都的街市文化。
这很有意思:她拒绝从中国的古典或者是文学或者是历史入手,直接面对了四川成都这样一个乡土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吃。
英国作家扶霞·邓洛普(Fuchsia Dunlop)在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习
所以她写出了这本《鱼翅与花椒》。作为一个在成都居住过很长时间的四川人,我看的非常的HIGH。话不多说,下面我就来读其中的三段,您就能明白大概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了。
第一段是“到底这位轮胎女士来中国干什么?”
“我来中国到底是干嘛呢?到我来之前为止,我的生活好像一条传送带,带上的我几乎从没有认真想过,只是单纯的呆在学习的温室中,从高中到剑桥大学(哇剑桥大学,高大上),然后走向新闻事业。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怀揣着成为专业厨师的想法。但是大学是贷款读的,为了还贷款,我就干了短期兼职,果就得到了一个长期的工作,我也没有勇气拒绝。迈入二十的头几年我干着一份学术性的工作,枯燥乏味,完全不适合我,每天要在伦敦与雷丁之间通情,也让我筋疲力尽。(像不像现在中国的很多年轻人?丧)所以同事一说英国文化委员会的中国奖学金,我就赶紧抓住机会逃走了。”
注意,轮胎女士来到中国时候是1994年,所以她要解释一下说:
“现在全世界都为中国着迷,真是很难回忆起90年代初,这个国家在西方世界显得有多么的边缘。那个时候没有哪个西方人会考虑去上海度过美妙的假期或者购物。英国很少有大学开中文课,在中学开设普通话课程的想法会显得很可笑。在伦敦朋友们觉得我学中文简直古怪,甚至笑死人,就连我我都觉得学中文好像没什么用。”
但是她来到成都以后,发现成都跟世界断了联系,成都只有三个地方能够打越洋电话,而且打一次电话的花费是天文数字。跟英国朋友的书信往来可能需要几个星期,也没有(国际酒店之外的)地方可以找到西餐馆。唯一跟外国文化有关系的呢,是在四川大学附近的那排放映厅里面看盗版碟。
“因此我和我的同学们算是‘搁浅’在中国了,喜不喜欢都得忍着,走出留学生楼,这个小小的蚕茧之后,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一头扎进四川生活之中。”
但不能不说,轮胎姐扎进这个生活以后,她的观察是非常的精准。
比如她谈到了90年代中期的成都,她说她在川大看的课本无聊到极点,而且特别不实用,没有教她“炒”“烧”“竹笋”“鹌鹑”这些有用的东西,以至于她到饭馆里去连菜都点不了,反而是要她死记硬背一长串根本用不上的汉字。比如说三国时期群雄和奸人的名字,古代战车兵器和乐器的名称——这个让我们想起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
扶霞的美食笔记
下面这一段,她说:
“在天生对美食无比好奇的人眼中,90年代中期的成都称得上是天堂了,一切都在那里,你动动鼻子就能找到。小街小巷的人们在屋门口架起了煤炭炉子,为一家人做晚饭。
温暖的秋夜,空气中绵延不绝的流动的豆瓣酱花椒和茉莉花茶的香味,那些最最简陋的‘苍蝇馆子’,端出来的中餐也比在伦敦能找到的任何一家都好吃。好像几乎所有四川人都喜欢聊聊做饭和吃饭,那些最最沉闷或者粗暴的出租车司机跟我说起他们最喜欢的菜谱,也是饱含深情、饶有兴致,极尽详细。“哧溜哧溜”吸着面条当午饭的中年夫妻,会怀旧地说起过去那些做豆腐菜做的特别地道的大厨。我还记得有一次听广播,一位年轻的女主持如数家珍地说着成都很多餐馆餐馆里的特色菜,听那语气就像在流口水,充满了愉悦和贪婪。她絮絮叨叨地抱了一大串菜名,带着喜爱之情描述这味道和口感(“嚯哟,那个毛肚哦,爽脆得很!”)她不时地发出感叹的细声,充满欣喜和激动,她很显然是控制不住自己了。
这种人我在四川见得太多,就像一个厨师朋友跟我说的,四川成都人个个都有一张‘好吃嘴’。”
扶霞做的素麻婆豆腐
我看到过很多同乡引这段文字,这段文字说到成都人心里去了,比赵雷那首歌《成都》要准确得多。
然后轮胎姐采访了很多的老成都,了解到了像钟水饺、赖汤圆,夫妻肺片,这些名小吃是怎么来的。比如说“一对夫妻挑着厨具漫步在大街小巷,伉俪情深传为佳话。他们专门卖一种凉菜:白卤牛杂切片,拌上芹菜、花生米、芝麻,加点卤水,红油和花椒面儿,就成了现在著名的夫妻肺片”。
——看到这个做法都有点流口水,下面这一段写得特别好,她说:
“老人们回忆起小时候那些街头吃时,两眼总会泪汪汪的。我在茶馆遇到个太爷(太爷是成都对老大爷的一种叫法),他坐在我身边聊了一个多小时,一丝不苟地写下了几十种不同的饺子,根据烹煮的方法和主要的馅料来分类。一个五十多岁、仪表堂堂、热情活泼的大厨,带着满足的笑容跟我怀旧:‘噢哟,他们就在街上挑起扁担卖的,啥子担担儿面啊,豆花啊,丁丁儿糖啊。’他还给我来了一段过去货郎叫卖的小曲:‘有甜的脆的~~糖麻花儿~~~!”
所以作为一个在成都待过很长时间的四川人,我觉得这本书获得了我们的认证。
对川菜有兴趣,对四川有兴趣,对中国90年代的城市生活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来读一读这本书。
好,今天就到这儿,下次我们再见。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耶
第七十夜:《巴黎评论》 | 第六十九夜:《鲁迅形影》 | 第六十八夜:《北京风俗问答》 | 第六十七夜:《杂馔》 | 第六十六夜:《肚大能容》 | 第六十五夜:《六》 | 第六十四夜:《大象》|第六十三夜:《身份的焦虑》 | 第六十二夜:《苹果笔记本》 | 第六十一夜:《有呀有呀书店》|第六十夜:《东瀛品梅》|第五十九夜:《为什么长大》 | 第五十八夜:《诗三人行》| 第五十七夜:买书平台 | 第五十六夜:《人生的意义》 | 第五十五夜:《人往低处走》 | 第五十四夜:《幸运男孩》 | 第五十三夜:《植物也邪恶》 | 第五十二夜:《北京清真菜》 | 第五十一夜:《张宗和日记》 | 第五十夜:《中国春联集解》 |第四十九夜:《有鹿来》 | 第四十八夜:《沉默的螺旋》 | 第四十七夜:《失落的优雅》 | 第四十六夜:《如何给狮子剥皮》| 第四十五夜:《清代北京竹枝词》 | 第四十四夜:逛书展 | 第四十三夜:和汉名数 | 第四十二夜:西游记作曲 |第四十一夜:“那不勒斯四部曲” | 第四十夜:《亭长小武》 | 第三十九夜:《新宋》 | 第三十八夜:《几何原本》 | 第三十七夜:旧书封面上画画 | 第三十六夜:《总译亚细亚言语集》 | 第三十五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第三十四夜:《马雁诗集》 | 第三十三夜《这个世界会好吗》:一百年前有人问过| 第三十二夜:《伦敦一家人》 | 第三十一夜:《红岩是怎么炼成的》 | 第三十夜:黄河十四走 | 第二十九夜:下辈子更加决定 | 第二十八夜:被嫌弃被放逐 | 第二十六夜:《茶馆》 |第二十五夜:《叶赛宁抒情诗选》 |第二十四夜:《近今北方健者传》 | 第二十三夜:西哲淘书史| 第二十二夜:《大陆征旅诗集》| 第二十一夜:《取瑟而歌》 | 第二十夜:《天晓得》 | 第十九夜:《我是猫》 | 第十八夜:《年羹尧之死》 | 第十七夜:《李长吉集》 | 第十六夜:博洛尼亚插画展 |第十五夜:《万历十五年》|第十四夜:《既见君子》 | 第十三夜:《少年巴比伦》 | 第十二夜:《唐人小说》 | 第十一夜:《骑手和豆浆》 | 第十夜:《李长吉诗集》 | 第九夜:“英国名媛旅华四部曲” | 第八夜:整理书房挖大坑 | 第七夜:《安藤忠雄》|第六夜:《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夜:《声教所及》|第四夜:《九个人》|第三夜:《列仙酒牌》|第二夜:《20世纪的美国》|第一夜:《迷楼》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