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梦想在课堂交汇
“生命课堂”倡导教师“做自己的教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推崇“教师中心”论。以教师为中心设计并实施教学,同样是“生命课堂”所反对的;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把课堂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而随意处置的行为,并非我们追求的“做自己的教育”。
“做自己的教育”首先要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这是从理性层面而言,从感性层面来说还有要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理性层面的理解和感性层面的理想,相辅相成的构成“做自己的教育”的基础。离开这两样中的任何一样,或是缺乏理解,或是缺乏理想,“做自己的教育”都不可避免的会走入误区。正因为如此,“做自己的教育”不但不拒绝学习和借鉴,反而更加的需要学习和借鉴。只不过这种学习和借鉴不是要做别人的“俘虏”,而是为了更好的强健自己,正所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我至今没有发现哪一种教学理论或哪一种教学模式可以解决教学的全部问题,或是让一个教师轻松的处理教学中随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问题。即使我们把那些经过时间的检验而被确认为真理的教学原则作为教师时刻恪守的行为准则,在真实而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它们也会表现出令人无奈的局限性和软弱性。所以教师必须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或可以称之为“个体性知识”和“个性化知识”,才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应对各种情景、解决各种问题。一线教师所信奉的教育学是教育实践学或实践教育学,实践性是教师所要具备的所有教育知识的最突出特性。作为实践主体的教师其作用和地位是谁都无法替代的,事实上每个教师都在“做自己的教育”。但是,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有些教师或被迫或甘愿或无意识的抹杀了自己,所以“生命课堂”一直呼吁“做自己的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要唤起教师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认为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殊不知教师若不能很好地完成“自育”的任务,是绝不能肩负起“育人”的使命的。我们都非常清楚一点,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绝不仅限于教师所教授的课程,古人早已对“言传”和“身教”的关系进行过论述,“身教”重于“言传”的共识得到普遍认可。如果教师不去勇敢的追求、大胆的实践“自己的教育”,又怎么能够影响并带领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呢?如果我们不鼓励教师挑战权威突围自己,又怎么让教师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呢?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程的教学内容其实是同等重要的影响着学生,在很多时候,前者的影响力更深远、更为持久。讲台上教师百家争鸣,讲台下学生才能百花齐放;讲台上教师若是迷失了自我,讲台下学生必然更加迷茫。己之混混焉能使人之昭昭,“做自己的教育”对教师而言,何尝不是“对自己的教育”呢?
教育改革必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事实上我们正处于各种各样的改革和创新的包围之中,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该怎么办?“岿然不动”当然不是最好的选择,不管人们赋予它如何的解释,比如不忘初心。“任凭风吹浪打,我自归然不动”的背后所隐藏的往往是迷茫、无奈还有懈怠。时代的飞速发展变化必然会带来各种挑战,改变是必然的选择,创新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儿”。遗憾的是很多人采取“钻过去”的办法,放弃自我、匍匐前进,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创新而创新。
课堂是实现教师教育理想的地方,也是点燃学生人生梦想的地方,“做自己的教育”让理想和梦想在课堂交汇,让理想孵化梦想,让理想唤起梦想,让理想照亮梦想,让理想温暖梦想,让理想和梦想交相辉映——这是“生命课堂”的一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