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汪文宣比我爷爷大了十岁? | 杨早·早茶夜读415

415丨寒夜

杨早金句

或许就只是为了有能力

去听见前人们的一声叹息吧

为什么汪文宣比我爷爷大了十岁?

文/ 杨早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之小说民国,我是杨早。

又到了周末。这周我们共读的小说是巴金的《寒夜》,大家对巴金的《寒夜》解读都非常的深刻和全面,包括连一向跑题的洞主,他都很准确地写出了一篇好像陈童写的解读。所以就没人跑题了,那我想干脆我来跑题吧。

大家谈《寒夜》已经比较透彻了,巴金本身也不是一个以深刻或复杂见长的作家,他更多的是他这种情感的投入,不管是《家》那个时候的奔放,还是到后面《寒夜》《憩园》的收敛和蕴藉,巴金在情感书写方面,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一位作家。

关于《寒夜》里面的婆媳关系,我觉得大家也说得很多了,实际上,这也是巴金为了写小说设置的一个框架。而我重读《寒夜》的方式,跟小时候看不一样——小时候我们没有太强的历史时间意识,对小说里提到的时间感触不深,但这次看《寒夜》,我就会特别关注里面的具体时间,比如说《寒夜》这部小说写的是1944年的事情,这个时候汪文宣和曾树生这对夫妻都是34岁,也就是说,他们俩都出生在1911年。而汪文宣的母亲是53岁,也就是说,也出生在1892年——汪母这个年龄让我想到了我自己的曾祖父和曾祖母。我为此还专门去问了一下对我们家史了解最多的姑姑。她也证实了我的想象:曾祖父出生大概是1890年,曾祖母大概是1894年。

曾祖父,就这一张远远的照片,还戴着墨镜。听爷爷说,他爱京戏,喜欢周末做了菜请朋友来聚会,他拉胡琴伴唱。在复旦上大学时,假期回高邮,会给曾祖母带回大箱的文学书刊。

这样的话,问题又来了:我祖父是1920年出生的,他比汪文宣小了十岁,但是汪母跟我的曾祖父曾祖母岁数差不多。为什么汪文宣就比我祖父大了十岁?

我又拿这个问题去问我姑姑,她说:因为我高祖杨芾是在北京当官,所以曾祖父是在北京上的中学,后来上大学则是在上海的复旦大学。虽然在清末的时候,我曾祖母就嫁给了曾祖父,但是她一直在家乡服侍公婆,所以他们是结婚八年以后,才有了第一个小孩,那就是我爷爷。这就是为什么我爷爷比汪文宣要小将近十岁的原因。

为什么会从汪文宣想到我曾祖父,还有一个原因是,巴金动笔写《寒夜》是在1944年,在前一年,就是1943年的冬天,我的曾祖父杨遵矩——当时是国民政府交通部教育司的职员,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就是管全国的交通大学、扶轮中学和扶轮小学的部门——1943年冬天,我曾祖父因为贫病交加,在重庆的金刚坡去世,53岁,去世的时候无以为葬,只能把生病时候穿的旧棉袍就这么穿着,放进很薄的棺材里面,然后暂时放在金刚坡的一丛松树林里。后来时局动荡,爷爷也没有力量把棺材运回家乡安葬了,到后来也就不知所终了。

当时我祖父是23岁,刚刚从大学毕业没有多久(1942年毕业)。祖父先是到重庆的农本局工作,后来参加了高等建设人员考试,录取之后,可以自己选择工作,因为当时家庭特别困难,母亲弟弟妹妹几口人要靠祖父一个人的薪金生活,所以我爷爷就选择了去海关关务署当科员,这样奖金会高一些。

再接下来,就是1944年,在汪文宣和曾树生吵架前夕,我祖父和祖母在重庆订婚。1945年他们就结婚了。

1946年,父亲在重庆出生。

再后来,1949年10月1号,我祖母在四川省富顺县生下了我的姑姑——所以这里也祝我姑姑70岁大寿,生日快乐!

姑姑和曾祖母

说回《寒夜》,其实婆媳关系什么的,不是它的重点,它的重点是因为当时有好些巴金的朋友,都在抗战当中因为贫病交加而不幸去世。

比如著名的作家王鲁彦,他1944年贫病交困,逝世于桂林。

还有教育家陈范予,他是1941年病逝于武夷山。巴金为他写了三篇悼念文章。

而在巴金动笔写《寒夜》的时候,又一位好友缪崇群,因为肺结核在重庆北碚江苏医院不幸病逝。

我觉得巴金写到汪文宣去世的时候,应该脑海里充满着缪崇群的形象(这位散文家迫于生计,在正中书局当校对和编辑,跟汪文宣是同行),所以巴金要把刚刚开头的《寒夜》一直这么写下去,有一个动机,就是要为这些屈死的朋友发出强烈的控诉和呐喊。

抗战生活的不易,我们其实是知道的,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也许上面说的这些人,包括我的曾祖父,他们可能还好好地活在1944年的世间,还可以跟亲人有更多的相处,可能整个家庭的命运也不会有一种颠覆的改变。

当我现在深夜独坐的时候,我好象都能听得到,70多年前,在重庆,汪文宣和杨遵矩,他们去世前的一声叹息。

最近总是有人在问,说“老师,为什么要读书?不读书,不读那些历史不也活得很好吗?”

我有的时候会想,我学现代文学,我研究民国史,也没什么,或许就只是为了有能力去听见前人们的一声叹息吧。

小说民国 音频课

现已上线

👇

文史学者《沉沦》  语文教师《彷徨》

本周主题书

2019.9.23~2019.9.29

「寒夜」

恭喜你得了一点小病 | 白水

人间烟火:三分呛人七分暖 | 梅子酒

对生活的思考其实对生活没什么帮助 | 邱小石

《寒夜》:妈妈和老婆不可兼得…… | 李子

寒夜里的她们 | 尹伊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张天翼

下期主题

憩园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

  • 【我的爷爷】/郭旭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十一个年头了,再有两个多月就到了他的忌日,一直想给爷爷写点文字,但几次提笔都不知从何写起,爷爷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似乎找不到什么亮点可以讴歌,也就一拖再拖,延捱至今. 近日闲暇为一些 ...

  • 巴金《寒夜》:生如蝼蚁的汪文宣,只能“视死如归”

    汪文宣死在人们为抗战胜利欢呼的白天.有人评论,想起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祥林嫂死在人们热热闹闹的旧历年底的祝福声里.想想有些可悲,带着期待苦熬了那么久,终于熬出头,却也熬到了生命尽头. 在1940年 ...

  • 梁立华 :关于奶奶的故事

    谁不曾在心力交瘁后想起一些往事? 人这辈子,最怕突然读懂一个人 转眼间年过不惑,经历一番心力交瘁的折腾和煎熬后,转而试着放下,内求于心,读几本书.不知为什么,这期间竟常常想起我奶奶的故事.尽管这些故事 ...

  • 读《寒夜》有感

    "<寒夜>是巴金在抗战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建议你们阅读."文学课的老师说道.那天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巴金专题.巴金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五四运动后,深受新思潮影响的他,开始 ...

  • 散文||怀念爷爷

    怀念爷爷 爷爷去世已经整整二十年了! 爷爷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祖籍天津宁河县.爷爷个子高高的,一张国字脸,长着花白的头发和眉毛,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突出的喉结,吃饭和说话时,一直跳动着,更加让人觉 ...

  • 【林欣晟】我懂得了孝

    我懂得了孝 福清市实验小学五年八班 林欣晟 指导老师:郑英 我见过电视中婆媳关系水火不容,真令人无法想象:也见过现实中的婆媳关系,是那么水乳相融,真令人羡慕不已啊! 周五的早餐时,奶奶无意中透露了他们 ...

  • 沈从文被称为文体家,不是没有道理的 | 杨早·早茶夜读359

    359丨长河 杨早金句 我们的这片土地上还生活着这样一些人,做着这样一些事.他们跟现代世界是有交流的,同时也是隔膜的. 沈从文被称为文体家,不是没有道理的 文/ 杨早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读之小说民 ...

  • 由“《边城》剧本修改”论沈从文绝非文青 | 杨早·早茶夜读353

    353丨边城 杨早金句 <边城>之所以没有变成一个烂俗的 虐心言情小说, 就在于它保留了强大的克制力. 各位周末好. 又到了我们的小说民国综述时间. 不过今天我不打算综述我们这周共读的沈从 ...

  • 沈从文,你写本《边城》给谁看? | 杨早·早茶夜读346

    346丨边城 杨早金句 <边城>里面的时间线总的来说 可能是一个架空的时间 但是他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历史的阴霾 沈从文,你写本<边城>给谁看? 文/ 杨早 大家好,欢迎收听早茶夜 ...

  • 汪曾祺:宁减十年寿,不戒红塔山 | 杨早·早茶夜读

    特别丨褚时健与汪曾祺 杨早金句 这样一个日子, 同时想起这两位老人, 就觉得特别有感慨. 汪曾祺:宁减十年寿,不戒红塔山 文/ 杨早 今天是3月5日,大家都知道是学雷锋的纪念日.今天一早,就看到有人转 ...

  • 藏妞回忆:汪曾祺为我做了一大桌子吃不完的肉 | 杨早·早茶夜读192

    第192夜 | 汪曾祺 藏妞回忆:汪曾祺为我做了一大桌子吃不完的肉 文|杨早 汪曾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年 本周主题 「汪曾祺」 杨早金句 从这些零星的记载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汪曾祺对西藏充满 ...

  • 杂食阅读化用东西的汪曾祺,“露馅”出了一堂写作课 | 此刻夜读

    汪曾祺 细读新版<汪曾祺全集>,评论者不仅注意到了作家汪曾祺部分文章中初版与修订版的字句差异,也提炼出了汪老部分阅读用典的出处和化用之法.从沈从文.废名到伍尔夫.纪德,阅读"杂食 ...

  • 鸿雪之当代文言文系列 | 《文朋列传》之二十五 杨新雨

    _ 词人,是那种把世界放在心中的人. 词人手中的那一枝笔应是一根魔杖,既可以化池为海,也可以缩龙成寸.于大千世界中,能观音听色,方入妙境. -蔡世平 <<南园词话>> 诗品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