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年轻人 | 尹伊·早茶夜读392

392丨灭亡

尹伊金句

这或许来自于浪漫与革命

这一对五四青年身上的经典矛盾

杜大心身心所困的疾病——

肺病更是这一对经典矛盾的极致症候

他是个年轻人

文/ 尹伊

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早茶夜读,我是尹伊。今天我们继续聊《灭亡》。

巴金最为人所称道的作品自然是《家》。实际上,在巴金走上文坛的近前十年当中,更多地被作为巴金的代表作而被人称道和评论的,则是他的第一部小说《灭亡》(1929)。《灭亡》真正称得上是一炮而红,当时开明书店就有“蜚声文坛,万人传诵”的广告语。而《灭亡》及其之后的《新生》《激流三部曲》等也基本确定了巴金早期的创作定位——青年革命题材小说。巴金小说的受众也基本是当时的青年读者。巴金后来的夫人也是当时敬仰作者而与之通信的“巴金迷”之一。仿照“小说民国”的讲法,“结论一句话”——这是一部年轻的小说,小说的主角杜大心更是一个典型的年轻人。下面就开始我们的“分析十分钟”。

诀别的新青年,这是年轻人杜大心的第一重身份。顽固封闭的家庭、不自由的包办婚姻,往往是促使新青年们离开家乡,奔赴北京或者上海最常见的原因。而于杜大心而言,虽只家有老母,不见得能如何束缚,但是这两重最经典的禁锢,都通过表妹不能实现的爱恋而间接施力于杜大心。因而,于杜大心而言,这场失败的爱恋所带来的伤感是复杂而沉重的,它纠葛起了婚姻与恋爱、家族与个人、禁锢与自由、古老与现代等多重对立的话语,而这是上过中学且预备继续求学的知识青年杜大心所无法忍受的。因而他终于告别母亲、告别家乡、告别过去,走向上海、走向现代大城市、走向他为自己选择的人生去。

漂泊于上海,新青年杜大心成为了一名苦痛的文学青年。他为所有受苦受难的人而苦痛,为所有存在的强权和不公而苦痛,为所有人的未实现的自由和幸福而苦痛。他选择的文学表达方式也是极典型的、便于和善于表达这种苦痛的现代诗歌。杜大心的苦痛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初有所热爱的文学青年所共有的。而小说中多次写到杜大心在街头徘徊,通过他所苦痛的“风景”,现代文学中经典的庸众观看杀头而又被看的场景也再次出现。杜大心牺牲后,他所刺杀的辖区司令仅仅轻伤、并且反因此次刺杀而获利的结局,也再次演绎了革命者的被遗忘、被消遣,这同样也是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主题。

主人公最重要的身份,当然是一个革命者,是一个浪漫的革命青年。他忧心民众疾苦,通过创作来表达不满和呼号,他参加工人组织、引导工人(张为群)追求自由,他为被杀的革命同志复仇,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无疑是一个革命者的形象。但即便如此,杜大心的此种革命以及创作杜大心此种革命的巴金都因此遭受批评和非议,被认为这并不是真正高尚的革命。究其原因,小说中的杜大心确实没有其他革命者的坚定勇敢,光明热烈。相反,小说中的主人公充满痛苦、犹疑、彷徨,而革命者的力量不是来自于革命集体或组织,而更多地被个人的强烈憎恨所替代。这或许来自于浪漫与革命这一对五四青年身上的经典矛盾,杜大心身心所困的疾病——肺病更是这一对经典矛盾的极致症候。

杜大心是个年轻人,不仅年纪很轻,身上更重叠了众多五四年轻人的典型特征。巴金是个年轻人,他当年25岁,在杜大心身上寄托了自己最热烈的信仰(这可以开启另一个话题),和他的信仰所遭遇的最真实的彷徨。

本周主题书

2019.9.02~2019.9.08

「灭亡」

越炽热,越脆弱 | 江河

革命者的欲望和恐惧 | 陈童

那挥不去的,有多美丽?| 白水

关注早茶夜读,从此阅读有谱系

每晚9:30,不见不散

本期主题

下期主题

丁玲

上期主题

本期编辑:白水

早|茶|夜|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