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倾听,植根于尊重

始于倾听,植根于尊重

作者:李广生

这是一节语文课,孩子们表现的很积极,其中一个小男孩尤为明显,他把小手举得高高的,向老师示意,他有话想说。终于,老师叫到他的名字,他站起来,迫不及待的说:“我不同意王妍的观点,我认为……”还没等他说下去,教师打断了他,说:“你能把王妍的观点叙述一下吗?”小男孩愣住了,没想到老师会这样问,支吾着说不上来。老师说:“那好,你先坐下,再想一想。”小男孩似乎很不甘心,但没办法,还是坐了下来。

课后,我跟教师交流,为何如此残忍地拒绝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呢?老师的答案很简单,两个字——合作。他希望孩子们在发表各自观点的过程中,在表面看似乎是辩论、对峙、相互否定的过程中,注入合作的因素,或是说让合作占据主导地位。他的这一观点引起我极大兴趣,虽然对于他的做法我并十分认可,我觉得还有更好的选择,比如可以帮助他回忆整理王妍的观点,但他对合作地高度关注,以及把合作建立在倾听理解的基础之上,我是大力支持的。

合作以对话为基础。不仅是学习中的合作、生活中的合作,就连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一个经济体和一个经济体之间、一个国家和一个国家之间,其合作也是建立在对话的基础之上。对话的过程,既是合作的双方或多方明确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过程,也是大家谋求共同利益、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的过程。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如果想要实现合作,首要的任务是建立起对话的机制。事实证明,对话一旦形成,合作则会自然而然的发生。春秋战国时代,那些奔波于各个国家之间,致力于合纵的说客,他们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对话。

对话则又以倾听为基础。自说自话不但不能促成合作,反而会使合作破裂。听,倾听对方的观点、诉求,理解对方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对话才会发生,否则的便是自说自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仅不会形成合作,而且会加剧隔阂。教师之所以制止那个孩子说出自己的观点,因为他没有认真倾听并深入理解另一个孩子的观点。试想一下,如果每个孩子都这样,都踊跃的贡献自己思想的火花,而对别人的思想灵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课堂就会变成大年三十的夜空,火树银花,精彩纷呈,然后归于一片死寂。适当控制孩子说的欲望而鼓励他们听,支持他们在理解别人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则会促成对话,从而形成合作。

听则又以尊重为前提。倾听并不仅仅是一个动作,实际上它代表了一种态度。课堂上一个孩子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我身边的两个孩子嘀嘀咕咕,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注意听,其中一个孩子露出不屑的神情,说:他能说出什么?我不置可否,因为在成人世界里,这种情况太普遍了。而当另外一个孩子发言时,这两个孩子又都不约而同的认真听起来。“她是班长吧?”我问他们。“不,但她是我们班学习最好的。”一个孩子这样说。我表示理解,同时也为之心痛。合作之难,非是合作的方法,实在是不可或缺的尊重。

尊重是倾听的基础,倾听是对话的基础,对话是合作的基础,这彼此呼应的关系,一方面从方法论的层面回答了促成合作的途径,即:倾听—对话—合作;另一方面则揭示了合作更深层次的基础,即尊重。这位武断的制止孩子发言的教师,虽为促成合作,但在无意中触动了合作的根基——当时他确实让孩子觉得很尴尬,对孩子不够尊重。

但是,这个案例给我们另外一个重要启示:合作,并不一定坐在一起。教师让这个孩子坐下后又叫起另一个孩子,这位同学说:刘静从妈妈的立场上看待这件事,我从中受到启发,为什么不能从孩子的立场看待这件事呢?如果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我觉得妈妈的做法不可取……坐在前排的刘静回过头看着回答问题的同学。此时,对话已经发生,合作也将产生,虽然他们并没有坐在一起,更没有面对面的讨论。又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其实我们还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到对话中,更大范围的合作正在进行,虽然他们都坐在各自的座位上。

有合作则必有小组,这是很多人的认识。小组确实有助于合作的实施,但把合作与小组绑定,极容易导致合作陷入僵化的泥潭。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的整个班级,本身便是一个共同体,存在着不依赖于小组的合作关系。在尊重的前提下巧妙的建立起联系,通过倾听、对话的途径,合作便会自然而然的发生。相互辩论如果用胜负、对错进行引导和评判的话,对话就会变成对峙,合作则失去可能。如果淡化辩论的胜负和对错,大家只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对话就会走向合作。

这节课尤其值得推崇的地方是,孩子们分别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说:我很高兴大家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大家的观点也都有道理,我们能不能把这些观点融合呢,母亲和女儿非要对立吗?刚才还争的面红耳赤的孩子安静下来,我看到另一种合作在课堂上悄然发生。

面向全体的教学以其高效依然被很多教师所钟爱,但相当一部分教师会把面向全体的教学做成教师的独白,学生则是听众。正如前面所言,对话机制的缺陷导致合作成为被动地接受,虽然接受是必须的,但如果成为主流或主导的话,其负面效应必然会冲击甚至淹没接受所带来的有益的东西。基于共同体的对话,并不拘泥于小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在面向全体的教学中,鼓励孩子在倾听的基础上为集体贡献智慧,并从集体智慧中汲取营养,同样能够形成合作。当然,这种合作依然以尊重为前提。

教师对每个孩子的观点表示尊重则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例如,教师努力摆脱课件和标答的束缚,把孩子们提出的观点抄录或是由孩子自己抄录在黑板上,而不是把有些观点忽视掉、过滤掉,哪怕是不成熟的。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尊重每一个人的主张,也许并不赞同,但会得到同样的尊重。这样就会为共同体注入尊重的文化因子,倾听—对话—合作的机制得以启动。特别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歧视往往是从教师开始的。教师是对话的发起者,但也会成为对话的终结者,既能够促成合作,也能够破坏合作。当我们要求孩子倾听的时候,教师要反思自己:我会倾听吗,我倾听了吗?

关于具体的合作的方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总结,应该说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其适应性和局限性。后面我们会谈到方法,但先要明确的是:始于倾听,根植于尊重,是实现合作的最基本原则。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

做真实的教育 过原创的人生

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0)

相关推荐

  • 中国好课堂,究竟多好

    苑捷 2016年10月9日至10月14日,中国好课堂课题组进驻高碑店市实验学校一周.七天时间又被分割为两段,前5天半时间为第一段落以入校入班听评课评价指导为主,后1天半为第二段落由某自诩为名校之长的校 ...

  • 【书香校园2】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周丽

    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有感 周  丽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一书中,作者佐藤学教授通过呈现.描述.评述一个个案例,提出了自己关于开展课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

  • 在合作对话中成长

    石亮 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最主要的关键能力有5项--阅读.书写.观察.思考.表达:必备品格是指具有基础性.生长性.公共性.关键性特征的品格,人的必备品格有3种--自律.尊重.责任. ...

  • 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相互尊重

    一年级的孩子刚步入小学生的行列,无论言行还是举止,都是那么稚嫩,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差,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有待我们做老师的耐心.正确的引导,让他们逐步巩固并养成. 开学初,课堂上常听到学生回答问题是七 ...

  • 尊重,请从倾听开始

    尊重,请从倾听开始 李广生 实现"学习共同体"向"生命共同体"的跨越,首先要在观念构筑中把尊重摆在首要的位置.简而言之,尊重学生"学"的权利 ...

  • 倾听是最好的尊重【274】2019.11.21

    做一个善于辞令的人, 只有一种办法, 就是学会听人家说话. 前阵子几位朋友聚会.聊天,其中一位在分享一件事情的时候,另一个朋友总是不断地打断她,她总是在前面那个朋友讲完一件事情,还没来及说结果的时候, ...

  • 倾听学生的声音与尊重其独特性,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孩子,对有些父母来说特别难.每天对孩子耳提面命,苦口婆心,付出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可孩子的表现还是不如人意,达不到父母的期望. 教育惩戒是指教师和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和管理中基于教育目的与需要,对 ...

  • 2021.10.7心理学笔记——助人技巧:真诚信任,尊重,同感反馈,支持鼓励,倾听

    2021.10.7心理学笔记--助人技巧:真诚信任,尊重,同感反馈,支持鼓励,倾听 27. 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心理的困扰有 (1)人际交往的困扰 (2)恋爱情感及性心理的困扰 (3)职业生涯发展的困扰 ...

  • 教育孩子,始于尊重止于溺爱

    都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任也是尤为重要的一任老师,已为人父母的家长们总是有这样的困惑:管教严厉了怕孩子变得胆小怕事,管教松懈了又担心孩子调皮的无法无天:陷入两难的家长们真是一个头两个大. 到底应该如何教育孩 ...

  • 管理,就是“定计划、抓落实”始于计划,终...

    管理,就是"定计划.抓落实" 始于计划,终于改善:先有计划,才有落实:计划到位,事半功倍:计划紊乱,手忙脚乱! 年度计划,是企业一整年的发展蓝图,如何合理制定,无疑是企业一年中最为 ...

  • 阿斯汤加瑜伽练习尊重传承,容纳个性

    阿斯汤加瑜伽是一个传承瑜伽练习方法,作为练习者按照前辈和老师传授下来的序列和练习方法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前面这些传承者所走过的路,我们就熬不了今天的这锅汤:而且我们如果不对传承的练习方法有敬畏和 ...

  • 很多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尊重女性”

    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很多人根本不懂什么叫"尊重女性" 文/羊羊 我发现很多男的,根本看不懂"尊重女性"这四个字是啥意思. 他们以为,所谓"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