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书法领袖:中国书法历史上不同凡响的那些人
[国风艺术在线]
鲜赵
指元代书家赵孟頫、鲜于枢。又称元“二雄”。
鲜于枢
鲜于枢(1246-1302),元代著名书法家。字伯机,晚年营室名“困学之斋”, 自号困学山民,又号寄直老人。鲜于枢的传世书法作品约有四十件,多为行草书,且以墨迹为主。他的书法由唐人书法入手,再上溯东晋二王。他功力扎实,善悬腕作字,喜用狼毫,强调骨力。他的大字楷书雄逸健拔,圆润遒劲,气势磅礴而不失规矩。行书结体谨严,真力饱满,潇洒自然。草书学怀素并能自出新意,笔法纵肆,气魄恢宏。
鲜于枢书法册页《唐人诗十二首》
赵董
指元代赵孟頫,明之董其昌二人。
董其昌
董其昌的书法以行草书造诣最高,行书以“二王”为宗,又得力于颜真卿、米芾、杨凝式诸家,用笔精到,能始终保持正锋,作品中很少有偃笔、拙滞之笔;用墨也非常讲究,枯湿浓淡,尽得其妙;风格萧散自然,古雅平和。董其昌对自己的楷书,特别是小楷也相当自负。
《行草书杜甫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诗轴》
行书七绝诗轴
《行书松阴花片七言联句轴》
邢张米董
指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其中董其昌、邢侗又有“南董北邢”之说。
邢侗
邢侗(1551-1612),字子愿,号知吾,自号啖面生、方山道民,晚号来禽济源山主,世尊称来禽夫子。明万历二年进士,官至陕西太仆寺少卿。善画,能诗文,工书,书法为海内外所珍视。
邢侗书法欣赏
张瑞图
张瑞图(1570-1644),明代官员、书画家。他以擅书名世,书法奇逸,峻峭劲利,笔势生动,奇姿横生,钟繇、王羲之之外另辟蹊径,为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有“南张北董”之号。
张瑞图 小楷《王无功答冯子华处土书》
张瑞图 小楷《王无功答冯子华处土书》
张瑞图 小楷《王无功答冯子华处土书》
米万钟
米万钟(1570―1628),明代书画家。字仲诏、子愿,号友石、湛园、文石居士、勺海亭长、海淀渔长、研山山长、石隐庵居士,陕西安化(今甘肃庆阳市庆城县)人,徙居北京,米芾后裔。官太仆寺少卿,江西按察使等职。有好石之癖,善山水,花竹,书法行、草俱佳,既有南宫篆法,也有章草遗迹,与董其昌齐名。称“南董北米”。
米万钟书法欣赏
董其昌《百羽扇赋》
吴中四才子
指明代居于苏南的书法家唐伯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祝允明。
唐伯虎《落花诗册》
文徵明《琵琶行》 局部
徐祯卿书法欣赏
祝允明小楷欣赏
二沈
指明初沈度、沈粲兄弟二人,又号称“大小学士”。前者以婉丽胜,后者以遒逸胜。
沈度
沈度(1357-1434),明代书法家,字民则,号自乐。明松江府华亭(今上海金山)人,与弟沈粲皆擅长书法。永乐时以善书入翰林。由典籍历迁侍讲学士。沈度擅篆、隶、楷、行等书体,藏于秘府,被称为“馆阁体”,为明代台阁体书法的代表人物。
沈度《行书七律诗》,纸本,纵24.5cm,横29.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沈粲
8岁通《孝经》、《论语》、《孟子》,10岁能真草,13岁时父母双亡,兄又发配云南,他独自闭门读书。家贫无纸,在墙壁上悬腕练字,其书法飘逸遒劲,名重一时。沈粲因字写得好而做了官。书法宗明初的宋璲、宋克,草书行笔圆熟,遒劲骏逸,被人们称为“草圣”,名擅一时。
《草书千字文》 局部
《草书古诗》
书应制诗 纸本
清四家
清朝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梁、王”。后人称他们为“清四家”。
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学识广博,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但他的书法艺术水平并不是很高的。他的书法讲究无一笔无出处,而自己的东西却很少。行书是典型的传统帖学风格。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风范。
行书《论绛帖》卷
刘墉
心口锦绣的“罗锅宰相”。清代乾隆年间宰相,善书好文。书法与王、梁、翁并称“清初四大家”;初师从赵孟頫、董其昌,深得其中三昧。中年学颜、苏,晚年又潜心于北朝碑版,终于凭借坚实的功力,蜕变成独具个性的一人大家。
来自:[国风艺术在线]版权、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