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 | 商圈故事:曹家渡是怎样被人遗忘的?
*
【城事·第70期】
文:袁童鞋 / 马丁
图:马丁/ 袁童鞋
曾经名声大噪
年纪稍长一些的上海人,都知道苏州河边有个曹家渡,曾经是沪西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之一,位于长宁、普陀、静安三区交界处,苏州河东南。而今天,如果再有人问起上海的商圈,曹家渡的排序就相对比较靠后了,而更尴尬的是,作为一个曾经赫赫有名的地标,周围环列了一圈地铁站,却唯独没有一个曹家渡站,看来这是保送历史博物馆的节奏啊。曹家渡的兴衰,一句两句说不清,还是让我们娓娓道来吧。
天袁地访制作:全景曹家渡(可点击放大)
明清时期:初露端倪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举人曹守常一族在范溪(今北曹家宅)经营食盐。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宝生烟纸店开业。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美租界当局越界筑极司非而路(今万航渡路和万航渡后路),在路两侧建房开店,东西2里许,店铺鳞次栉比,四乡农副产品在此集散,成为沪西地区商业中心之一。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华商购地建筑油车,继而开办缫丝厂、面粉厂,遂使大批工人就近定居,马路两旁造房开店而成市。由于临近吴淞江,水路运输方便,富商巨贾开设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榨油厂、灯泡厂和鸿成泰、徐同春粮行等,市面逐渐发达。
清光绪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94~1896年),金宝和国药店、秦云记理发店相继开业。
民国时期:产业集聚
民国元年(1912年),开设的刘裕昌陶瓷店是华东地区同行业中资金最多的一家,经营的陶器、瓷器闻名沪西。
民国19年,开设的鼎和祥烟杂店(曾名战斗文化用品商店)经营的纸捻受国内棉纺厂、织布厂、帆布厂欢迎,设计生产的字格纸是全市独家经营产品并在全市首创设计各种规格的绘图纸、描图纸。
1935年上海地图上,曹家渡(以沪语音标zaukatu标出)虽然还未达到繁华的程度,但路网已经基本成型。
民国26年,曹家渡地区有面坊、竹器、木器、白铁、绸布、百货、钟表、刀剪、饭菜等行业183家商店。
战乱时期:沪西小上海
后因战事频仍,迁此避难的居民骤增,抗日战争爆发后,难民纷至,棚户简屋迅速发展,搭棚建简屋,酱园、米店、小百货、烟杂等夫妻店增多。
至民国38年初,商店发展到542家。商肆遂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延伸,形成沪西商业集镇。地区内米业、油酱、柴炭、小百货等商店大量开出,春园茶楼、浴身池浴室、沪西状元楼菜馆、伍坤山弹花店、谦泰新烟杂店陆续开业,沪西电影院华光剧场开幕,商市繁荣,有“沪西小上海”之称。
曹家渡核心区,密密麻麻的商户店家厂家(《老上海百业指南》)
解放之后:沪西闹市
上海解放后,曹家渡一带聚居大量劳动人民,商业网点渐向周边地段扩展。其中心地五角场又是5条马路会合之处,人流、车流集散于此,自然形成沪西商业、饮食服务业集中的闹市,在徐家汇、中山公园还没有起来的年代,曹家渡是当时上海中心城区当之无愧的“沪西闹市一哥”。
沪西电影院是曹家渡的标志性建筑
鼎盛时期,曹家渡地区东起余姚路口,西靠华阳路,南至曹家宅,北达苏州河,其间店连店、铺接铺,鼎盛时期,分属三区的商店有五百多家。
随意小吃、大众点心是其特色,供应馄饨、面条、大饼、油条、豆浆、粢饭、菜包、生煎馒头等,开市早,品种多。
日常生活用品的商店供应中低档为主,行业门类比较齐全,有百货、服装、五金、交电、日用杂品、烟纸杂货、粮油酱杂、钟表眼镜、绸布呢绒以及修配服务等。
改革开放初期:达到鼎盛
1980年代初曾有一部风靡全国的电影叫《大桥下面》,女主角是当时名声大噪如今已经销声匿迹的龚雪,而男主角则是90年代开始至今,以“皇阿玛”形象示人的张铁林。片中的场景,桥就是苏州河边的三官堂桥也就是今天的曹杨路桥,而主人公生活的区域就是曹家渡这一带。这部电影上映时,笔者还未出生,因此只能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这样一部和今天电影风格完全不同的片子。
三官堂桥有一段有味道的回忆是曾经在其北堍有过一家禽蛋市场。
2010年的曹杨路桥(三官堂桥拆除后新建的桥,2010.5)
改革开放以来,百废待兴,曾经辉煌的曹家渡地区商业向多层次消费发展。开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开设开开眼镜行、开开金银饰品行,供应名牌眼镜和黄金饰品。原大众商场经过装修,成为开开公司金沙江分公司。
90年代,原曹家渡副食品商场改造为有自选商场、餐饮娱乐的亚细亚购物中心。新开的金店有春江金店、起舞金银饰品商店等4家。
以小吃、点心、家常菜为主的曹家渡饮食业,向多方位发展。1993年,有酒楼、餐厅、快餐店等29家,其中有健民浴室挖潜开设的百味鸡快餐,由茶楼改营的春园酒楼,有新开的美又美快餐店和台湾玉山酒楼,以及拥有10开间店面的沪港合资超群西饼店,配套供应快餐、面包等。历史悠久的沪西状元楼发扬宁帮莱特色,突出看家菜招客,经过店面改造,面目一新。
九十年代初期,曹家渡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曾被人称“下只角”的曹家渡,成为当时静安区、长宁区、普陀区三区交界处的商业中心。
曹家渡鼎盛时期的四大客群
历史上的曹家渡确实辉煌一时。这里既是苏州河位于沪西地段的一大渡口,成千上万江浙徽三省民众、市郊农民和城市贫民在此蜂拥汇聚和疏散;这里又是上海纺织业和其他老厂房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人口密集、商铺林立。清晨各色铺店的大饼、油条、馄饨、汤团、粢饭糕、油豆腐细粉汤热气蒸腾,摊贩们忙得连臭汗都顾不得擦,人气之高被冠以“沪西小上海”之美誉。
那时曹家渡集中了四大类消费群体:
一是长期居住和生活在这里的原住居民;
二是成千上万上下班的纺织工人、商贩以及大量其他行业的职工;
三是无数乘水路船只来往的外来流动过客;
四是喜欢到曹家渡“五角场”淘便宜货的周边居民。
1994年,曹家渡街道也正式成立,这一历史地名正式被固定下来。然而曹家渡商圈的名声却开始走下坡路。
九十年代中期之后
产业撤退+客群消失+地铁缺失
→急剧衰落
首先,曹家渡分属三区,缺乏格局上做大做强的先天劣势越来越明显了。
九十年代中期之后,普陀、静安两区内的大量工业企业开始腾笼换鸟,工业产业全面撤退,数以万计的原有的棉纺、橡胶、仪表等国有企业的工人出现了浩浩荡荡的下岗潮。
之后,随着苏州河治理工程的进行,沿岸码头的拆除,苏州河下游“去航运功能化”发展、大规模的动拆迁以及历史状况的变迁,原来促使曹家渡商业繁荣的四大消费人群今天几乎流失殆尽,只剩下购买这里住宅楼盘的新居民和为数不多的办公楼职工。
曹杨路桥以北的高密度棚户区即将彻底消亡(2016.5)
曹家渡地区的老旧社区忻康里也将走入历史(网络图片)
九十年代后期,随着上海地铁2号线的开通,以及曹家渡地区地铁站的缺失,与此同时,静安区开始着力打造静安寺商圈,曾经在沪西与静安寺一带不落下风的曹家渡在静安区方面的资源与静安寺相比,实力此消彼长,迅速急转直下。
长宁区方面,随着沪杭铁路的剥离,上海西站(长宁站)改为中山公园地铁站,长宁区区内商业向西转移。之后随着中山公园变为2、3、4三线换乘站,以及龙之梦等地标的崛起,中山公园商圈开始成型并形成集聚效应,而其临近的长宁区一侧的曹家渡商圈资源被彻底稀释。
就是一批附近来曹家渡淘便宜货的居民,也因为周边有了中山公园和静安寺两大现成的商圈,对曹家渡也就兴味索然了。
普陀区方面,虽然普陀区一直鼎力想维持曹家渡商圈的温度,无奈九十年代中后期普陀区内大量工业产业的撤退,以及当时地铁资源的短板,以及普陀区内希望扶植长寿路商圈、培育真如副中心的自顾不暇,以及环球港等新地标的崛起,曹家渡在普陀区的光圈也逐渐被转移。
曹家渡核心地带的悦达889主打免税概念,移植了原在江宁路的免税店(出国人员服务中心),能否成功激活曹家渡商圈,尚未得知。
虽然曹家渡地区还是建起了芳汇广场(普陀区),悦达889(静安区),八八中心(长宁区),商业上其实并不算落后,但其整合起来的影响力和服务半径与静安寺商圈的久光,与中山公园的龙之梦等均不是一个量级水准的,而且正因为夹在两大商圈中间,极化效应明显。
在上海2035市政规划中,曹家渡未被表述,作为上海核心地带的中央活动区,曹家渡地区部分(属长宁、静安部分)划入,未被文字标注出来,仅规划了已经开发的商业用地,而中山公园单独标出,静安寺商圈融入南京西路商圈也标出,对比之下,曹家渡显然在未来也没有一个前排的位置。
曹家渡,曾经这一沪西商圈一哥,就这样逐渐被架空,成为了淹没于历史潮流中的一个地名。甚至,连诸如“老西门”、“打浦桥”这样能够留存于地铁站历史地名,在曹家渡地区,都不曾留下一个。距离曹家渡地区最近的地铁站在苏州河北岸的隆德路站,虽说该站也为曹家渡商圈服务,但三十年河东——人们从落后的苏州河北岸来到曹家渡,三十年河西---曹家渡的人有可能要过河来坐地铁(可能性不大,因为过河依然不太容易),真的很让人感慨。
随着曹家渡花市的最后谢幕,也许,“曹家渡”这个曾经的沪西商圈一哥,真的要从人们的商圈记忆里逐渐淡出了。
读者互动:
您还想听、想说什么别的商圈故事?或者其他与上海有关的话题?
请与我们互动。
您可以1)给本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