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术社论】体系足球的发展史(一):立体进攻和无锋阵的矛盾

在两年前不温不火的法兰西之夏,无锋阵却屡次出现在球迷视野。可无论是世界冠军后的德国还是梦三王朝的巴萨,无锋阵一次又一次被否决,却一次又一次的被试验。无锋阵究竟有着什么样的魔力?使得一个又一个球队在取得最高荣誉后,都不顾一切的走出这一步。

1

从“点”到“线”的变革

首先,我们从现在很多人喜欢谈的体系足球说起。球队本身是一个整体,而比赛是球队在一赛季中的一部分,球员的表现也是球队的一部分。所以,再强的球员也要通过团队来发挥。从“前锋核心”到“前腰核心”的发展过程中,国际足球经历了80年代的超级巨星时代,再到90年代群星闪耀,这本身也是伴随着足球阵型不断成熟的结果。而从小世界杯和五大联赛,再到英超崛起,德甲巨人崛起和西超强势垄断,任何阵型都已经不再稀奇,任何战术都不再有常用备用之分。

可见,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内,能够引领潮流的足球哲学,总是与当时最兴盛、水平最高的联赛相挂钩的,如今我们很多人大谈特谈的“现代”体系足球,确实是证明强大之所以强大,最为先进的足球。但是,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而成的。

足球作为集体运动,场上需要队员相互配合,在足球场上拿球的队员只有一个,他的一举一动都是要帮助球队,这个时候其余的无球队员要进行一些无球的技战术来配合有球队员的进攻,我们将持有队友定义为“点”。反之一个球员的表现可能会通过整场比赛的过程,体现出一个问题“点”,而连带着其他球员的问题。

前面曾说到,任何战术和阵型都不再稀奇。不信?曾经被誉为战术大师的贝尼特斯也许还会在杯赛有好的成绩,但他还会成为哪支豪门换帅的首选吗?

那么,主帅真的已经不再重要了吗?无数懂球帝键盘侠都曾说,换我上去就会怎么怎么样。其实并不然,体系足球和战术足球,明星足球的区别,就是“点”和“面”的区别。由球员这个“点”体现出周围球员的“线”,由各个不同的“线”相互串联、变动来彰显出主教练的安排,用战术等布置这些比赛中所包含的要素,达成连系与总体上的协调,这是现今足坛主教练的作用。

再这样的作用下,自由足球的三角传球,也就是“三角战术”应运而生。不得不把话题再次转移到伟大的“足球教父”米歇尔斯身上,正是在他的战术变革中,将足球由一个个小体的“点”组成的大体的“面”。将曾经占领统治地位的传统“WM”阵型衍生出真正的三角,让325阵型在被442取代多以后,衍生出可以在352进攻时变阵为343,进而改革出2314和3322的全攻全守战术。可以说,米歇尔斯创造了世人无不为之倾倒的足球理念。

话题回到现在,无数名帅追求无锋阵的目的,都是为了更为立体的进攻。而支撑无锋阵的基础,也是三角进攻战术,乃至更立体的进攻追求。在近年来的世界大赛上,更是充分证明了一点,任何围绕一个“点”制定的战术体系,背后都隐藏了为造星而牺牲的无名英雄。可以肯定的说,一个球星可以左右比赛进程,但不能左右比赛结果。

所以不得不又一次反思一个问题,无锋阵为何最后都会踢成最简单的下底传中?

2

足球注定不是一生一次的恋爱

也许这个比喻并不恰到,但足球比赛从来不是一厢情愿的,也肯定不会是随心所愿的。理想派的邓加,又一次和巴西分手了,鸡汤派的威尔莫茨,带着一堆珍惜食材,却做出了五仁月饼。

在如今这个顶级中锋稀缺的年代,单箭头依然是战术潮流的主流,对于绝大多数球队而言,无锋阵是无奈之选。但对于已经登上顶峰的球队,他们所希望的就是让球队拥有更长的竞争寿命,每场比赛更少的消耗体能。从而向皇马、巴萨、拜仁一样拥有长期稳定的主力班底,长时间维持竞争力。

Tiki-Taka也正是建立在这一目的下,极致的控球是克鲁伊夫伟大的理念,Tiki-Taka的战术核心就是三角传球,迅速出球和时间压缩。得益于特殊的体系,巴萨的理念使得选材面反而越来越窄,却也使得小快灵的前场突击手大幅受益,从MVP到MSN,都是受益者。正如那句名言所说的“即使你意识到传球路线,但是你的身体已经反应不过来了”。诚然,人跑的再快也没球跑的快。

继续说回无锋阵。相信无数小孩最初接触足球的初衷都一样,进球。在孩提年龄时的足球梦想也一样,成为一名攻城拔寨的前锋。缺乏针对进攻(传接球)和防守(集体前压逼抢)的训练,则是现代高水平足球最重要环节的缺失:攻防转换。这也是当今国际优秀青训营和普通青训营的最大区别。

这点在笔者还是一名足球记者,亲身观摩校园足球时,体会的更为真切。中国职业梯队足球比赛中最主要问题:紧逼不够,所谓的盯人防守,不如说是做样子防守,从来没有人主动的真正的去上抢,因为害怕被过。而无锋阵的优势就是,4人能够形成整体一起逼抢,不用怕被过,因为我没前锋,本身就比你多一个人。一般阵型中出现协防保护时,便保护意味协防球员的盯防对象会空出来,这时如果没有形成真正的逼抢,对方拿球队员就有充分的空间来选择,反而会害了自己和队友。因此可以肯定的是,无锋阵是稳固防守,减少紧逼难度的阵型,防守基础压力比一般阵型小。

在得到这个结论的前提下,我们再反思无锋阵为何最后都会踢成最简单的下底传中?就可以先举一个例子了,在伊布加盟巴萨的时候,瓜迪奥拉用哈维踢单前腰,然后将小白当作边锋。回想那年的巴萨,哈维持球推进,伊布、梅西、小白形成三角跑动接应,哈维应该选择如何分球?这种情况下,球权的分配就有问题了,两个拥有小范围突破出球能力的超级巨星,配上一个需要极大空间的全能型中锋超级巨星,不仅不能完成最有效的进攻,甚至不会有所谓的第二波进攻,第三波进攻。而自米歇尔斯建立概念以来,巴萨的进攻一直讲究自由移动、接应跑位。所以在进入四强遇到国米之后,巴萨无锋的后果更多是进攻人员对等国米人员,而毫无空间利用可言,因此无锋的首次使用,不仅失败,还只能变成最简单的下底传中战术。

足球的战术改革是漫长的,理想化的,但却不是理想中一生一次的恋爱,将立体进攻和无锋阵型完美的衔接,是这一代战术大师们要用尽一生去追求的课题。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