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如华:京剧历史上的破冰之旅

温如华·艺事感知录(87)

1964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汇演,老艺术家合影

左起:梁一鸣、俞振飞、尚小云、姜妙香、盖叫天、萧长华、周信芳、徐兰沅、荀慧生、马连良、田汉

1964年夏天,在北京曾经举办过一届全国京剧现代戏汇演,记得当时每晚夜幕降临,暑气渐退,皓月初升时节,京城便有五、六个不同方位的大型剧场,同时开锣。座席之中,满坑满谷,白衫微汗,墨扇轻摇。

观摩活动从六月初,演到七月末,各省剧团,全力以赴,轮番献艺,盛况空前。

戏迷们热情洋溢,周恩来总理多次亲临剧场,悄然入座。同行之间,相互诚恳切磋。使得这次活动,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

中国京剧院的青年演员钱浩樑在此次汇演中,演出了《红灯记》、杨秋玲演出了《红色娘子军》,都获得了观众们由衷的好评。

1964年全国现代戏汇演结束

新闻纪录片

汇演结束之后,钱浩樑再接再励,又排演了描写部队生活的《刺刀见红》。

杜近芳排演了描写医务工作者追求奉献、攻克难关的《山村花正红》。

吴钰章、王晶华排演了描写革命老区人民发扬革命传统精神,而在艺术创作上又吸收了《遇后龙袍》和《赤桑镇》的精华部分,推出了花脸、老旦两个行当的“对儿戏”《红松店》。

再加上原来的《红灯记》与《红色娘子军》,中国京剧院新编的现代戏,一共凑成了"五朵红花"。

因为:

灯记

色娘子军

刺刀见红

山村花正红

松店

每出戏的剧名,都有一个红字,镶嵌其中。

虽说这几岀都是现代戏,但在这些(五红)剧中也涵盖了文武老生、武生、小生(夏永泉师兄在山村花正红中扮演某医生)、旦角、老旦、净、丑等七个行当各自不同的表现风格)

与此同时,北京市京剧一团裘盛戎先生排演了京城市民助人为乐、发挥余热的《雪花飘》。

刚刚被调往北京市京剧二团的两位著名演员马连良、张君秋先生排演了由阎肃编剧,描写农村社员,贯彻国家指示“备战、备荒、为人民”,而在唱腔上有着高度成就的《年年有余》。

在这1965年的峥嵘岁月之中,众多琳琅多姿的剧目,为当年京城市民的文化生活,提供最为丰富的精神食粮。它给予了北京的戏迷观众,带来极其丰富多采的视听享受与思想教育。

但遗憾的是在众多的描写现代生活的京戏剧目之中,却没有一出是描写展现新中国工人阶级的生活内容的作品?在倡导大演工、农、兵的时代,唯独缺少描写“领导阶级”的节目?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一个美中不足的遗憾,同时也给全体京剧从业者,留下了一个值得深深思考话题?

难道真是由于京剧的艺术形式所限制,而造成的结果?真像有些专家们所说的,在现代戏中,无水袖,无厚底,无铠甲,无髯口,所以不利于艺术技巧之展现?更不适合表现当今工人阶级的生活内容?

在京剧艺术的表演历史上

到底是内容决定程式?

还是由艺术程式来限定故事内容?

再进一步讲,能否为了新的故事内容,再创编出新一套的艺术程式?

这是当年摆在每位戏曲专家,与每位京剧工作者面前,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就在中国京剧院和北京京剧团还没有给出具体答案之前,上海的京剧工作者们却交卷了。

这似乎正是在六、七十年前那个岁月里,经常使得一些上海市民,因为某些本来与她们不太相干之事,却仍然使她们莫名产生出一丝丝的自豪感与优越感的原因之一。

一个叫于会泳的山东人,対中国的民间音乐有着一定的研究,他从部队转业到上海工作几年之后,有个机会,被借调到上海京剧团,协助工作。

他与剧团的演员、乐队同志一起合作,成功地移植、编排出了一部描写当代工人生活的现代京剧节目。

这出戏的剧名,叫作《海港》。

于会泳本不属于剧团编制里的人,所以没有过多的传统框框约束头脑。因而使得他更能够眼光独特,匠心别具地指挥着创作导向。在这出戏中,他把女作曲家瞿希贤创作的歌曲“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作为音乐主题,移用在女主人公不同的唱段和伴奏之中。並以此种特型音调作为音乐主题,贯穿始终。

他用这种特别的音型旋律,作为剧中主要人物的音乐形象,这在当年的京剧创作中似乎是一种创举。

其实这种创作方法正是沿用了程砚秋、王少卿先生多年追求的创作目标,很可惜程砚秋、王少卿先生都于1958年去世,因此在剧团内部,并没有把这种创作方法得到很好的贯彻传承。但是于会泳却延续了这些前辈们在梅派《生死恨》、程派《锁麟囊》的艺术创作方向,並把这种方法,又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1965年民乐版本的《海港》曲谱

从时间上来说,这出戏的基本雏型,是在1965年夏秋之际向社会推出的。

记得当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不断地向全中国人民播放了全剧,及其中的主要唱段。

李丽芳老师用她那带着极大特色的音质,与独有的“喷口”唱法,豪迈地唱道:

要使这上海港

紧连着——

江南塞北,莽原椰林。

支援那——

国内建设,世界人民!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这带有着“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特别旋律,传达出了一种特别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在北京城市上空,经过不同的高音喇叭轮番交替地向全中国人民表达出:

京剧的“破冰时代”到来了!

李丽芳老师的演唱风格已不同于以往京剧旦角名家的演唱风格,而代表着一种新型的震撼力量。

反观在1980年之后,一些不太熟悉传统戏的青年戏迷们,当听到了“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的唱腔时,也同样是受到了新奇的感染,当然某些感知的认定,也是和媒体的宣传介绍力度,有着重要关联的。

由于后来的风云变幻,瞿希贤老人作曲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曲调,不能继续采用,《海港》一剧又换成了用《国际歌》作为旋律基础,而伴奏部分又加入了西洋乐器,因此从旋律到配器,又产生了新的变化,最后终究成为了“样板戏”的模式,失去了初排时期淳朴特色。

在1965年的版本当中,主人公唱道:

全世界闹革命风起云涌,

觉醒的人民仰望北京。

(伴奏部门,即刻响起了“全世界无产者联起来,我们打碎的是脚镣手铐……”)

毛泽东思想东风传颂,

五大洲响彻了进军号声。

…………

李丽芳《海港》

1967年演出录音

这段【娃娃调二六板】演唱风格

同样给予了小生名家姜妙香老人,很大精神的触动。

1961年梅兰芳先生去世之后,

1962年姜妙香先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3年姜妙香先生带领着周恩来总理的亲自给予的指示,随北京京剧演出团去香港执行国家交付的统战任务。

1964年姜妙香先生研究小生行当如何表现代人物的唱腔工作。

1965年姜妙香先生便学习了《海港》的唱腔选段。

在1965年这个时间点,姜妙香先生已经是75岁的老者了。

…………

而1965年,我年满18岁,和所有从事着京剧事业的人们,共同走进了一个京剧破冰之旅的生活时代。

…………

2021年9月

温如华老师授权发表

京剧道场

(0)

相关推荐

  • 盘点京剧大师李丽芳的经典唱段,海港,白门楼,坐宫,唱腔太牛!

    盘点京剧大师李丽芳的经典唱段,海港,白门楼,坐宫,唱腔太牛!

  • 姜凤山:大演“现代戏”那阵子

    姜凤山先生 1958年开始让排现代戏,老戏还让演.1964年全国各地到处都在排现代戏,老戏不让演了.筱翠花筱老板的戏,像<战宛城>,不敢唱了.他踩跷,软跷. 为排现代戏,汪曾祺.袁韵宜他们 ...

  • 高潮迭起一气呵成!他作曲她演唱出了绝无仅有的优美京剧青衣声腔

    这段精彩绝伦独一无二的京剧青衣唱腔,在京剧青衣演员李丽芳演绎下,跌宕起伏美轮美奂. 点击下面的视频,再细细地品味这段反二黄青衣唱腔,创作者和演唱者都倾情创作和演绎的净(生唱净)旦联唱,因李丽芳逝世成有 ...

  • 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五胡乱华--中国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丁小史2021-05-12 10:55:16 汉族女人残忍的被称"两脚羊" 五胡乱华("五胡"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 ...

  • 华州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开拓者 ——郑桓公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开拓者 --郑桓公 作者 赵建文 郑全欣 明<华州志>.清<续华州志>和<华县志>等华州地方志书显示, ...

  • 京剧历史上最大的堂会!南北名伶齐聚献艺 奢侈程度超乎想象

    杜月笙先生浦东高桥宗祠落成典礼,于六月九日.十日.十一日举行盛大堂会三日.会集南北名伶,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及杨小楼.龚云甫.王又宸,马连良.谭小培父子.王少楼.高庆奎.言菊朋等莫不参与,可谓沪上 ...

  • 华州历史上的五次人口普查

    华州历史上的五次人口普查 民国三十年(1941年),民国政府曾进行了一次人口清查,此年,华县有29750户,127769人.民国三十六年(1947),颁发国民身份证,附照片.指纹.简历等项.建国后,自 ...

  • 京剧历史上“徽汉合流”的伟大意义

    刘新阳 ◆ ◆ ◆ ◆ 在四喜官.米应先入京后,汉调艺人余三胜.王洪贵.李六.龙德云.童德善.谭志道等人又相继来到北京.汉调入京后,正值徽班的演出风起云涌.声势浩大,倘若以本剧种独立组成班社演出,作为 ...

  • 京剧历史上那些声名显赫的票友

    票友从最初只是凑在一起拉拉唱唱,仅是娱乐消遣,即不响锣鼓,也不粉墨登场,更不对外演出,逐渐演变到不仅场面齐全,而且能演整出戏了.在票友的行列中,人员极为广泛,不仅有来自各行各业工人.职员.商人.教师. ...

  • 华州历史上的三县分治时期

    邮箱:3125136050@qq.com 武城县与沈阳县 作者 闫广勤 袁埔良 秦朝统一中国后,大力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增加到48郡).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始,秦朝设县,冀县,郑县和 ...

  • 华州历史上杏林的杏

    邮箱:3125136050@qq.com 杏 林 的 杏 作者:王志军 杏,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特种水果,距今约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栽培历史.据史料记载,华县的杏树栽培,始于明隆庆六年(1572).1947年 ...

  • 【侃京剧】为什么说马派的唱腔是京剧历史上的里程碑

    诠释京剧的唱腔艺术,我直观的用'高.低.轻.重.断.连.强.弱'八个字来概括.马连良先生是囊括这八字法且均衡运用的第一人,马派唱腔的刚柔并进.潇洒优美也是第一.马派好就好在'八字法'巧妙的运用,关键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