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一句话,我爸离家出走了”心理学告诉你:刀子嘴有多厉害?

01

“我这辈子都不会原谅我妈”,这个念头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存在我的脑海里了。

一听到她说话,我就觉得很烦,无论她是在说我,还是说我爸,说我哥。

在我们家,她就是一切事情的掌控者,她对我们的事情总是干涉很多,而且态度很差。

在我印象中:

她交代爸爸去超市买食材,买回来之后,她总要大吵大闹一场,拿着爸爸买回来的东西,大吼:这就是你买回来的东西?都是坏的,你眼瞎吗?你看不到。

其实,那个菜只是破了一点皮而已。

但她还是要这样,破口大骂,说着难听的话。

她对哥哥总还是好一些的,但是看到哥哥的女朋友后,却在一旁说:这个女孩子有什么好?我看不如张阿姨的外甥女好,而且个子那么矮,工作又不稳定,有空去见一下张阿姨的外甥女吧。

其实,哥哥的女朋友还不错,我见过,温柔知性,是一个英语老师。

但是,她不了解,却要擅自诋毁。

而我妈是怎么对我的呢?

无论我做什么,她都要打击我。

从上小学开始,我的成绩很好,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但是她从来没有夸过我一句,在她眼里,无论我做什么样子,都不是最优秀的。

记得有一次,我跟她说,妈妈,我想去学舞蹈。

她说:学舞蹈有什么用?你看看你的身材,不适合跳舞的,而且跳舞有什么好?不花钱吗?你哥以后还要结婚买房,你少花点钱得了。

她出去打牌输了,回家就会拿我和我爸撒气,说我爸没出息,而我是这个家多余的人。

但是,那个时刻,在我的眼里,我妈才是这个家“多余”的人,如果没有她,我们一家应该会生活的很幸福。

02

从小,我就想不通,为什么我妈要这样对我们?毕竟,我们是她最亲近的人。

也是因为她这样,我爸在她的逼迫下离家出走,再也没回来。

印象中,爸爸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周围邻居谁家有点事情,爸爸都会去帮忙。

结果,那次爸爸帮忙回来,妈妈又跟他吵了一架,我听到妈妈说:人家有活知道叫你?怎么吃饭不叫上你啊?就拿你当傻子看呢?你还屁颠屁颠的过去帮忙!

爸爸反驳道:都是邻里乡亲,反正也没事做,能帮就帮帮呗。

听到爸爸的反驳,妈妈火气更冲了:那你既然这么热心,你现在就出去转悠,看到谁家需要帮忙,你就去帮吧。

而后,爸爸摔门而出,就再也没回来。

后来,我和哥哥就成了家里的牺牲品,妈妈只要不顺心,就会各种数落我们俩,还说跟你爸一样一样的。

哥哥反驳道:爸爸离家出走,还不是你逼的吗?你想我们俩也像爸爸一样吗?把你一个人扔在这里吗?

哥哥说完这句话,我看到妈妈哭了,她说这不是她本意,但是话说出来就变了,然后抱着我们俩哭。

后来我才知道,我妈这种沟通方式,是语言暴力。

在心理学上,语言暴力指的是:

对于这样的沟通方式,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犀利地指出: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后来,当我开始系统学习心理学之后,我才发现,像我妈这样的沟通方式,存在于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中。究其原因,不外乎三点:

1、中国传统道德观念,施行打压式教育

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中,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需要打压,只有在打压教育下的孩子,才会成才,变得优秀。

美国爱荷华大学做过一项调查:父母每天对孩子说的话中,只有不到20%的表达是积极的,鼓励的。

为什么别人都可以,就你不行?

这道题都能做错?你还能干点啥?

别哭了,一天天就知道哭,除了哭还会啥?

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只会变得很自卑,并且习惯性逃避一切。

2、将自己的情绪,转移到孩子或者伴侣身上

很多人容易忽略事实,只表达情绪。

就像我妈在看到我爸买了破了皮的蔬菜回家,她开始大吵大闹,说我爸是冤大头,这个菜应该是超市中没有人愿意买的,只有你这个傻人才会买回来。

就是这样一件很细小的事情,却触发了她心情不好的开关,她要把这个不好的情绪释放出来,于是买菜的我爸成了她的出气筒。

等我爸走了之后,这个“情绪表达模式”依旧没有改变,所以我和我哥后来就成为了受害者。

3、受原生家庭影响

原生家庭,就是指一个人出生,成长的家庭。

如果在你的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沟通模式就是如此,那你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耳濡目染,你以为在所有的家庭中,沟通模式都是如此,所以你也变得如此。

对你的伴侣刻薄,对你的子女打压。

03

现在,我开始慢慢“看懂”妈妈,看清那颗暴力的种子是怎么生长出来的,我才会慢慢地从妈妈的阴影中走出来。

因为理解与接纳妈妈,是我这辈子的功课,是我需要去疗愈的伤。

心理学家胡慎之曾说过:

语言暴力真的很恐怖,它不像暴力一样,会立刻产生伤害,但语言暴力,就像是一把刀子,在人的心口狠狠拉上一道,这个伤口,有些人一辈子都好不了。

如果一个人沿袭了原生家庭中的暴力的表达模式,他会组建自己的新家庭,但是那个模式依旧会在,影响他现在的生活。

1、影响夫妻之间的关系

语言暴力就像一把“无形”的刀剑,杀人于无形之中,对方一句无心的话,却会让对方记很长时间,并且造成一定的伤害。

比如:

你辛辛苦苦为对方准备的晚饭,对方却说:这做的什么玩意儿?这么难吃!

你一个在晒被子,因为被子比较厚重,需要对方的帮忙,对方却说: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要你有啥用?

因为对方的恶语相向,导致两个人的交流出现障碍,最后婚姻走向尽头。

2、对孩子的身心成长不利

在家庭中,如果双方父母有一方有语言暴力倾向,那孩子则会形成两种类型人格:“退缩型人格”、“攻击型人格”。

“退缩型人格”:这类人格的孩子通常比较自卑,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总认为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攻击型人格”:这类人格的孩子通常内心充满了愤怒、不满,而且比较易怒,攻击别人。

无论是哪种人格,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都是不利的。

04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语言暴力真的会变成一把凶器。

但是如何使用这把凶器,却在于我们自己,既要做到不伤害家人的同时,也不伤害到我们自己。

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跟家人进行沟通。

1、改变不了施暴者,但可以改变自己

如果,对方是一个有语言暴力的人,那再听到对方说的话时,可以从这两点稍加思考一下:

1.是否指具体的行为;

2.是否是客观事实;

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他人,但可以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

2、正确的认知自己,相信自己的感受

和家人相处的时间长了,应该会比较了解对方,深知对方对你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所以即使听到对方说的话,也不要过于介意,相信你的感受就好了。

3、和对方进行沟通,更好的善待自己

如果对方的言语让你很伤心,很郁闷,那你和对方进行一场“换位思考”的沟通,你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她听,如果她不能理解,那你可以和她换位思考,立场对调一下。

这样,她不仅明白,也能体会到你的感受。

如果沟通之后还是没有效果的话,可以在下次她语言暴力你的时候,跟她表达你的愤怒,这样她就会意识到,自己又在无形之中用了语言暴力。

说话的语言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无法改正的,但是可以慢慢去转变自己的想法,说话的方式。

最后,不要再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因为没有人能够在锋利的话语中,感受到你内心的爱。

现在,我跟妈妈的关系已经缓和了很多,看着岁月一天天地爬上妈妈的鬓角、眉头,为人父母的我,也慢慢疗愈了年少时的伤,母亲也一天天变柔和了。

写下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记录自己与母亲,更是希望无数像我家一样的家庭,不要走我们走过的弯路,不要让你的孩子和伴侣经历这样坎坷。

愿每个家庭都充满爱与理解。

出处:【张德芬空间】关注我们,在这里一起遇见未知的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