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伐三苗·夏朝初建·夏商故事解读
中国经典故事系列·夏商故事解读
一.夏朝初建(节选)
(四)征伐三苗
【大禹征伐三苗国,是中国第一次被《国语》记录下来的将战俘沦为奴隶的战争。值得注意的是,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不在夏朝早期,而是在帝舜时代的末期,这说明中国早在帝舜原始氏族社会时代,就已经出现奴隶,应为夏朝奴隶社会产生的前奏和基础。】
奴隶社会屠杀战俘逐渐减少,生产规模扩大,社会财富增加,是巨大进步。中国出现将战俘沦为奴隶的战争,可能早于夏朝,是在帝舜晚期,大禹征伐三苗之后。
三苗部族集团是遗留于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一带的蚩尤九黎后人。黄帝打败蚩尤后,把一部分蚩尤九黎战俘流放到了今北方蒙古的不毛之地,《史记·五帝本纪》中有“(黄帝)北逐荤粥(xūnyù熏玉)”,荤粥即蚩尤九黎战俘,也是匈奴祖先。大部分蚩尤九黎民众则留在中原,与炎黄集团融合,建立起许多方国,最后成为今汉族许多姓氏的来源之一,九黎“黎民”之称呼,也成为“庶民”的同义词。还有一部分蚩尤九黎人,分散到南方江汉流域,《国语·郑注》“有苗复九黎之德”,这批人建立起地域广阔的三苗部落方国联盟。
尧舜与三苗的战争发生过多次,《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尧)……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舜受命多次带兵攻打江淮、荆州一带的三苗,得胜后,获得帝尧同意,把三苗战俘迁徙到了今西北敦煌一带的三危山,以改变西戎的风俗。
可见,从黄帝到尧舜时代,战俘的处理办法,除了杀戮之外,还有感化、融合、流放等,当时究竟有没有将战俘变为奴隶的情况?不得而知。
如果说黄帝与蚩尤的战争,带有为炎帝复仇的性质,那么尧舜时代多次征伐三苗的战争,已体现出原始战争性质的转变,不再具有复仇动机,而是为实现国家政治教令统一的征服战争。
帝舜三十五年,帝舜对大禹说:“禹,跟你商量一下,现时只有三苗不遵从我们的教令了,你去征伐他们。”于是大禹会师各邦国军队,作誓词:“济济有众,咸听朕命。”即,你们众位士子,都要听从我的话!《墨子·兼爱》在此句之后,增加了一句夏商周各代誓词中被多处重复的经典句子:“非惟小子,敢行称乱。”即,不是我这个小子敢(发动战争)横行作乱……
大禹接着说,有苗在蠢蠢欲动,头脑发昏,对我们不敬,轻慢我们,以自己为贤,违反正道,败坏常德,致使君子遗弃在野,而小人窃居高位,抛弃民众不养育,上天对他们降下惩罚,施与你们这些众士,奉行这些理由去对他们的罪过执行惩罚。你们还须齐心合力,才能成就功勋。
《墨子·兼爱》解读大禹誓词:大禹征讨有苗,不是因为看重富贵,也不是求取福禄,使自己的耳目享受到声色之乐,而是为了追求兴起天下的利益,除去天下的祸害……
《尚书·大禹谟》记载大禹的战事进行了三十天,苗民负隅顽抗,不肯听命。林官伯益向大禹建议,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感动天地,再远的地方也能达到。“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他还说,帝舜早年受父母虐待,总是诚心自责,把罪错全部承担,最后连顽固的父亲也通情达理了。常言至诚感神,何况有苗?大禹接受意见,说:“讲得对!”立即停战,整队班师而归。大禹和伯益回到都城向帝舜汇报,帝舜也很赞成他们的想法,大布文德,在朝堂进门和天子座位的两个阶梯之间大规模地举行舞蹈,舞蹈之人举着盾牌和雉尾载歌载舞,表示偃武修文。七十天之后,有苗国终于主动前来归附。
《竹书纪年》的记载与《尚书》一致:“帝(舜)命夏后征有苗,有苗氏来朝。”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大禹攻伐之后,中国古籍再也没有出现过三苗国名称,可见为了国家稳固,大禹彻底消灭了江淮、荆州一带三苗国,而前来归附的,有可能是远在洞庭、鄱阳两湖一带的三苗部族。
《墨子·兼爱》描述了这场战争,说三苗国先是遭受了地震、水灾等巨大的自然灾害:有青龙出生在寺庙,有狗在市井大哭,天上下了血雨,夏天出现寒冰,裂开的土地往外冒泉水,五谷变种,鬼魅哭郊,三个月时间黑白颠倒,白天不见太阳,夜里不见黑暗,太阳在夜里出现,人心惶惶。大禹乘此机会出兵,作誓词之时雷电大作,就像得到了天帝的认可。禹师士气大振,在战场上射杀三苗首领,苗师大败溃退,三苗国就此衰败。
关于三苗人的结局,《尚书·吕刑》说:“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上帝不蠲(juān音同捐),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认为当时三苗国有许多庶民非常凶悍,抢夺财货,用五刑来断案裁决,结果却是胡乱判罚,伤及无辜。上帝不愿赦免他们,降天灾于三苗国,苗民却没有理由为自己申辩而解除惩罚,所以三苗后代没有一个留在世上。而事实上,苗族、瑶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均以蚩尤为祖先,且民族文化留下了避祸迁徙的历史记忆。也许江淮、荆州一带的三苗国虽然灭亡,但南方三苗人和被流放到西北三危山的三苗人并没有灭绝,他们分别从西南向西北、从西北向西南迁徙,躲进了今四川、云南、西藏一带的深山老林……
大禹打败三苗之后,究竟如何处理战俘?《国语·周语下》有间接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水与洛水争流,水位暴涨,即将淹没王宫,周灵王打算堵截水流,太子晋劝父王不要截流伤民,说:“王无亦鉴于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是以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下夷于民……”意思是,父王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于九黎三苗君王,以及后来的夏商历史呢?这些末代君王,上不取法规于天,下不取礼制于地,中不安和民众,不顺应时节,不尊奉神灵而蔑视抛弃五德的准则,所以被他人铲平了宗庙,焚烧了祭器,子孙成为被抓住的罪犯奴隶,民众下沦为夷人(战俘奴隶)。由此可见,大禹并没有将三苗贵族和民众俘虏杀掉,而是将他们沦为了罪犯奴隶。
有奴隶并不是奴隶社会的定义,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者是奴隶,才叫奴隶社会。帝舜时代虽已出现奴隶,但天子也是参加劳动的,别说帝舜耕厉山、渔雷泽、陶河滨,就连大禹也没有脱离过劳动。《论语·宪问》曰:“禹稷躬稼而有天下。”《韩非子·五蠹》云:“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这样一个官员贵族与庶民奴隶并耕的帝舜时代,即便有奴隶存在,也许还保留着原始氏族社会的相对平等。
大禹征伐三苗国,是中国第一次被《国语》记录下来的将战俘沦为奴隶的战争。值得注意的是,战争发生的时间并不在夏朝早期,而是在帝舜时代末期。这说明中国早在帝舜原始氏族社会时代,就已经出现奴隶,应为夏朝奴隶社会产生的前奏和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古本竹书纪年辑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尚书今古文注疏》、《史记》、《太平御览》、《吕氏春秋》、《墨子》、《国语》、《韩非子集解》、《尸子译注》、《宋书》、《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康熙字典》、《说文解字注》、《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2014-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