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是一个城市的审美底色

7月上旬,内山书店重返中国,在天津重新开张。8月中旬,时隔13年,承载西安人文化记忆的钟楼书店回迁至原址重新开业。

期间,北京发布消息称,全市实体书店已达2055家,较2020年底增加61家。同期,北京还召开实体书店建设工作现场会,推介实体书店建设的典型做法。

现场会上,码字人书店是其中代表。书评人、作家绿茶在新近出版的《如果没有书店》一书中介绍过这家书店,“书店频繁的文艺活动真是铺天盖地而来,老板非常热衷做各种诗歌、戏剧和观影活动,并且在书店导演了好几场沉浸式话剧。”按他的分类,这是一家典型的文艺书店,适合“三五好友,一杯咖啡,虚度时光”。

如绿茶所说,书店是城市的审美底色,须把书店打造为都市年轻人的文化会客厅,让城市飘起书香。

书店回归

“从这里,我看到了历史,也看到了未来。”带着女儿到钟楼书店打卡的西安市民史女士说。

提起钟楼书店,老西安人一定记忆深刻:位于东大街上钟楼邮局旁的“西安新华书店钟楼店” ,2008年搬迁前就是文化地标般的存在。

今年8月,书店旧址所在区域提升为西安老城内的特色文化街区,钟楼书店也因之回迁至原址重新开业,在还原上世纪50年代原貌的基础上,以红色传承、年代记忆、文化之约三条主线塑造怀旧主题,并引入了文创、咖啡等自营业态。

“回归”的内山书店,人们并不陌生——散文家阿累的名篇《一面》中记述的就是在内山书店与鲁迅先生的一面之缘。这间已有104年历史的书店是鲁迅的最爱。

“新”内山书店位于天津一家购物中心内。据书店总经理赵奇介绍,书店“以书肆为津梁,期文化之交互”,近2万册图书中近一半的选品都和中日交流直接相关。“最大的希望,还是读者能够喜欢这里,希望大家来到内山书店之后,心也都能静下来”。

扶持与“造血”

实体书店的发展态势总体上并不乐观。北京一家老牌书店的负责人表示,随市场环境变化,传统书店的品种、信息、渠道、服务优势不断弱化,市场竞争力随之下降,这在疫情影响之下表现得尤其明显。

三联韬奋书店是北京著名的文化地标之一,也难以避免疫情带来的冲击。书店总经理陈义望说,去年疫情期间书店经历了短暂停业,恢复营业后,客流量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同时网络竞价打折卖书对实体书店的挑战更加严峻。

此时,来自政府部门的“援手”尤为重要。来自官方数据显示,对于实体书店的扶持力度,2020年北京市区两级财政投入扶持资金达到2.4亿元,市级财政补贴奖励实体书店406家,重点支持实体书店创新经营模式、多业态融合,品牌书店、精品书店不断涌现。

近日,北京市东城区还推出四大类、19项扶持政策,鼓励实体书店进商场、进楼宇、进社区、进园区,引导实体书店融入百姓生活。

“实体书店依靠一时的财政补贴、资本助力及简单的转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才能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注意到,东城出台的19条政策是传统扶持政策的升级版,尤其是通过把实体书店融入城市发展总规划,可以从规划配比等角度多元地支持书店发展,政府提供空间对接、宣传营销、引流增收等,增强了实体书店的自我“造血”功能。

核心价值

尽管,不少书店的功能演化成文化、社交空间,但依旧离不开爱书之人。

十多年来,绿茶以“书店观察者”的身份,先后走访了北京、天津、上海、苏州、西安、台北、香港等十几个城市,探访别具一格的书店。

《如果没有书店》中涉及200多家书店,是他个人对10多年来中国书店业的记录。“这种记录放到一个相对比较长的历史长河里,我认为还是有意义的,可以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书店在我们的文化生态中存在过”。

在他的笔下,现在书店业态越发丰富,有各种类型的书店,独立书店、连锁书店、主题书店、古旧书店……然而,这十年间,在疫情、资本、消费主义的冲击之下,书店行业也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冲击。有的乔迁新址,有的另立名号,还有许许多多的书店消失了。

对此,绿茶认为,书店业在未来有能力转型,或者说一定会重新焕发自己的价值。他也注意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很多人虽然平时不怎么看书,不怎么逛书店,但当一家书店消亡,你会发现他们也会感慨、惋惜”,这是为什么呢?

“那是因为书店对于这座城市,对于我们,有它存在的意义。”绿茶如是理解,“书店是一个整体生态,并不是说某一本书、某一些书或者某一种设计类型,等等,它应该就是一种城市的底色,一种文化、审美的底色,这才是书店业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的核心价值。”(工人日报记者 陈俊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