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翼为重 千钧为轻(解读) ——读《倒影》
倒影(原诗)
鲍国刚
是哀叹那逝去的时光,
你才这样惶惑,沮丧?
是蒙受了太多的灰尘?
才在清波中洗涤,荡漾?
你原本是坚定的呀,
哪似这般放荡、轻狂?!
是那轻薄的风,浮动的水,
丑化了你的形象……
(作者单位:县交运局退休)
蝉翼为重 千钧为轻(解读)
——读《倒影》
高世荣
《倒影》这一首诗,选自郎溪诗人鲍国刚先生上世纪九十年代诗集《含羞草》,曾发表在《人民文学》期刊上。《含羞草》,我读过多遍,《倒影》更是我喜欢的佳作之一。似观赏黄山后,留在脑海中的奇葩异景,如迅雷闪电后,刻在记忆里的炸响耀光,读完《倒影》,心影憧憧,挥之不去……
破题可知,本诗描写的对象不是物体的实物形态,而是物体的虚幌形象。即便如此,它不失为一首咏物诗,只不过,诗人所咏的是一个虚拟之物罢了。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一般地,诗人都会咏实物而发幽情。对于司空见惯的“倒影”,大多作者会不屑一顾,熟视无睹的。鲍国刚先生则独辟蹊径,从熟悉中披沙沥金,知微见著,拈出独家之言,仅选题,虽然“芦洲寒独宿”、却是“远山晴更多”,遥遥领先于一般诗人了。
物体有正面有负面,有直立有倒影。直立当然是物体的正面形象,倒影则是物体的负面形象。这是不言而喻的。那么,物体的负面形象有哪些呢?诗当然不能也不必尽列之,而是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今日把示君”。《倒影》便是以“蝉翼为重,千钧为轻”的“影”且“倒”的关捩“把示君”的。
《倒影》两节八行,自然分成两段。
首段凡四行,直接设问,以议代叙,劈空而入。倒影在水中歪歪扭扭,不成体统,似患软骨病,为什么呢?“是哀叹那逝去的时光,你才这样惶惑,沮丧?是蒙受了太多的灰尘?才在清波中洗涤,荡漾?”此段四行三问两层意思。一是揭示“倒影”的人格缺陷。他在哀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无可奈何花落去!所以,他才“这样惶惑,沮丧”!这是诗人揣摩“倒影”多愁善感的性格缺陷,是从自身找问题。二是揭示“倒影”的外在缺陷。他处于尘世,必遭灰尘侵扰、蒙蔽。他要“在清波中洗涤,荡漾”,让自己净身面世。这是揣摩“倒影”洁身自好的人格美德,是从外部去问题。这两层意思,把个轻若蝉翼的影子,写得万般沉重!
次段凡四行,由表及里,深入浅出,欲答非问,欲擒故纵。诗人为“倒影”帮闲,为他极力抱屈:“你原本是坚定的呀,哪似这般放荡、轻狂?!”诗人为他找原因,为他开脱:“是那轻薄的风,浮动的水,丑化了你的形象……”四行形成两个推论,表达两层意思。一是由褒到贬。原物原本是“坚定”的,是褒。现在呢?“坚定”变得“放荡、轻狂”。这又是“贬”。二是似答非问。如果“倒影”是自身和外部缺陷构成,那么,“轻薄的风,浮动的水”不过是扭曲“倒影”“坚定”形象的非本质原因。换言之,“倒影”的负面形象不“是轻薄的风,浮动的水”造成的,它们造成的不过是视觉假象,不足为凭。这是故意答非所问、欲擒故纵的“曲笔”。这两层意思,把个重若千钧的“坚定”,写得轻描淡写。
通过上文解读可见,《倒影》显然是一首以物讽喻诗。它着力表现的是人性的缺陷。人之病在于重己轻人,讳疾忌医。由此无一例外地生发出多愁善感的病态美。如同“倒影”,明明时光荏苒、白驹过隙是自然规律,他偏要无病呻吟,哀叹那逝去的时光;明明身处尘世,蒙尘是自然现象,他却要举轻若重,费力地想清洗干净。自己放荡、轻狂,他不去自身或客观地找原因,却去“怪罪”轻薄的风,浮动的水。这不搞笑吗?
在现实生活中,《倒影》是不是还原了一些人患得患失的人性缺陷呢?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也应该来个对号入座!
鲍国刚先生是用“重心”写诗,用心血写情,绝非是那些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粗制滥造的作品可以比拟的。
《倒影》艺术上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赋予“倒影”人格化。诗人用第二人称指代“倒影”,给人以强力的代入感。二是全篇议论,形成句句警策、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三是以议代叙,省去铺垫,语言简洁有力。元好问《摸鱼儿》开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四是“蝉翼为重 ,千钧为轻”手法称奇。讽喻诗,需要逆向思维。对于“蒙尘”,本可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态度轻蔑对待,他却要以扭曲形象为代价去反复清洗。对于变得不“坚定”,他怪风怪水,自我安慰,好不轻快。五是连续发问,语气急促有力。六是写人之未写,一招鲜,先声夺人。
(作者单位:县文联)
202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