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藏玉 | 神秘奇幻的史前玉器赏析
上海博物馆玉器馆,展陈面积500个平方,展出历代玉器300余件。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一共分成6个部分,有“神秘奇幻的史前玉器”、“端庄典雅的夏商西周玉器”、“灵动不拘的春秋战国玉器”、“雄健瑰丽的汉晋玉器”、“清新多元的唐宋辽金玉器”、“炫巧争艳的元明清玉器”。
第一部分
神秘奇幻的史前玉器
(约公元前6000--前2000年)
《玉玦》马家浜文化(约公元前5000--前4000年)
这件同样是玉玦,但看起来更像是动物,这是红山文化标志性动物形象之一。红山文化位于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之一,距今五、六千年左右。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
红山文化玉雕工艺水平较高,制作为磨制加工而成,玉器有猪龙形缶、玉龟、玉鸟、兽形玉、勾云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据考古统计,红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北京国家博物馆的“中华第一玉龙”C形龙就属于红山文化。
《兽首玦》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前)
兽体弓背卷曲,头尾相接处有一缺口,呈“C”字形。兽首刻划较其他同类出土物简练,双耳正面直立,双圆眼外凸,面部以鼻梁为中心隐起脊凸,并有若干条阴勾线波纹,背部对钻一孔。
《玉蚕》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前)
商周时期种桑养蚕较为普遍,墓葬多有出土,是为了防止人的精气外泄,作为葬玉使用,蚕口处多有圆孔,用于穿绳佩戴。
红山文化的玉鸟,红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玉器始祖,玉器特点是非常简朴,古拙。动物形象的玉器很多,象这件玉鸟或称之为玉鸮就是红山玉的典型代表,玉鸟表面光素无纹,仅以简单的轮廓线来表现鸟的形象,作展翅飞翔状。它的加工工艺看似简单,但这种压地隐起的工艺更加费工耗时,加工一块玉需要经年累月之功。
《玉鸟》红山文化(公元前4000--3000年前)
玉器馆里有特色的是上海地区出土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橱窗所展出的主要是崧泽文化玉器,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4900年,属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以首次在上海市青浦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
挂在颈上的玉璜,是崧泽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器物,其造型多样,有半环型、倒桥型、鱼鸟型。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璜》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玉呈湖绿色,间有灰白斑纹。造型别致,似鱼鸟组合形。器表磨制光滑,两端有单面钻穿孔,疑有明显的悬挂磨损的痕迹。
另一种器物叫做琀,古代先民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以后要在口中放些东西,早期一般是放些食物,以后便放些金、银、玉等珍贵的东西,而这件玉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
《玉琀》 崧泽文化(约公元前3900--前2200年)
崧泽文化之后就是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年左右,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分布的中心地区在太湖流域。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重要的是玉琮和玉璧,由于古代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古代先民在祭祀天神和地神时,一般需要2件器物。因为天是圆的,所以祭天要用玉璧。玉璧是古代玉文化中最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五千多年。在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传统玉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深远而厚重的积淀。这个民族的文明始终与古代玉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玉器文明是一段从未中断过的历史,它的源头甚至直达人类的史前时期。
《玉璧》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第二个橱窗中所展出的是3件玉璧,当中有一件玉璧,上面刻有一个符号,一只小鸟站在祭坛上,鸟一般是良渚先民所崇奉的神鸟,它作为神的使者起沟通天和地的作用。
《鸟纹璧》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玉璧上面刻着一只神鸟。
祭地要用玉琮。在中心橱里有个玉琮,似圆筒型手镯,实际上,琮是由玉手镯演变过来的。玉琮一般分成多节,每一节上会刻有一个图像,大多是由2节组成一个复合的图像,上节多为神人的形象,而下节则是兽面的形象,我们称之为“神人兽面纹”。它所包含的意思是一个神人骑在神兽上升天入地,与天和地来沟通。这种玉琮是良渚文化所独特的一个玉器品种。
《神人兽面纹琮》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神像面琮》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这个玉琮四面分别琢出一组神人兽面纹,即良渚先民崇拜的神像。其四角有四只飞鸟,为神像的使者。
《神像飞鸟纹琮》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良渚早期的玉琮一般比较矮小,到了晚期则比较高大。在中心橱的一个玉琮非常高大,这是良渚晚期的作品,这件玉琮一共有15节,在国内外其高度也是名列前茅的。
《十五节神面纹琮》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在它上端射口部位有个飞翔的鸟纹,在良渚玉琮里少见,显得非常珍贵。良渚玉器代表了史前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在还没有金属工具的史前时代,古代人究竟是用什么工具,将玉材制作成器物的?有不少学者推测认为是用竹木、石等,和借助了解玉砂这种媒介,并利用了片切割和锯切割这种工艺来制作的。
中心橱里面的玉钺,也是良渚文化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件器物,造型规整,玉质莹润。在良渚文化中,钺是权力的象征,在边橱中有件玉权杖,权杖是当时的氏族首领握在手中,象征他有着生杀大权。在良渚文化中经常发现氏族显贵的墓葬里有这种象征权力的权杖,氏族首领当时往往集军、政、巫为一体。
《玉钺组合器》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玉钺》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下一个橱窗里摆放的是一些良渚文化的装饰品,其中有戴在头上的梳背,戴于颈部的项饰,戴在帽子上或装饰在身上的装饰品,还有系于腰间的带钩—古代最早的皮带扣。
《项饰》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项饰,项饰由大小、形状不同的穿孔管、珠、坠共71粒串成环形。最下一粒坠呈铃形。坠的两侧为管,管上浮雕双目和嘴组成的简化兽面纹,较为少见。
带钩是束腰皮带的挂钩。我国最早的带钩就是良渚文化出土的,它们的型制基本一致,整体呈方块状,系以事先修整好的长方玉块钻琢切磨而成。良渚文化的玉带钩应是随腰带横在腰间,钩首向左,使用者是以右手握钩,勾挂在绳套上即可。钩上的带,以钩尾的绳孔看,应属不太粗的丝麻绳之类,一端拴在钩孔上,另一端依腰围大小做成环套,使用时套挂在钩首上。
《带钩》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200--前2200年)
在中心橱中有一件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石家河文化分布在江汉流域一带,主要出土了一些人物和动物的玉器,这些品种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石家河文化是从新石器时代之末至青铜时代早期,距今约4600─4000年。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
《神人》石家河文化(公元前2500--前2000年)
石家河文化出土玉人一般是人首的形状,没有全身人像,而这件神人尽管是传世的,但它非常完整,玉质也晶莹剔透,制造工艺非常高超。玉神人面部造型奇特,斜橄榄形眼,蒜头大鼻,阔嘴紧闭,表情庄严,头戴平顶冠,耳戴一对耳环,双手放在胸前,被认为是古代巫师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
这件神人是海内外同类传世玉器中最为精美的一件,曾为上海博物馆的标识性玉件。
后面一件中心橱中的玉人首,是比较常见的石家河文化表现巫师形象的玉器。
《神人首》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这件玉人首又与常见的玉人首有些不同,它的后颈部有一个飞翔的鸟纹,这在目前玉人首中非常少见,鸟纹被认为是古代氏族部落崇奉的图腾神,而图腾神和巫师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更是具有一种巫术的性质。
根据学者研究,在史前社会有一种杀祭的风俗,在氏族兼并战争之中,往往是一个氏族将另一个氏族的俘虏首级砍下,用以祭祀自己的图腾神。这件《鹰攫人首佩》可能表现了这个古代的传统习俗。
《鹰攫人首佩》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500--前2000年)
怪不得叫鹰攫人首佩呢!你看上面刻画了一个大鹰,背上一只小鹰,大鹰口琢一兽,足抓人首。
而旁边2件玉器,有一件是齐家文化的四孔刀,另一件是龙山文化的玉璋。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齐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多孔刀是当时齐家文化比较流行的器物。
《四孔刀》齐家文化(约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600年)
齐家文化位于西北地区,主要特征是以大型的礼仪性器物为主,比如刀、璧、琮等等。西北地区玉器大多素面无纹,与东面沿海一带的玉器完全不同。
《玉璧》齐家文化(公元前2400--前2000年)
玉璋是龙山文化中比较流行的器物,属于礼仪器。这种玉璋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玉璋之一。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
《玉璋》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
一件玉斧,是龙山文化的遗物,可看出表面琢有隐起的花纹,整个玉钺打磨的十分光润,应该是件高级别的礼器。
《神面鸟纹斧》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
一只展翅欲飞的神面鸟隐隐约约显现在玉斧上。
《神面鸟纹斧》龙山文化(公元前2500--公元前2000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