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浮一大白散文——《劝学》
读荀子的文章《劝学》,有一番新的体悟,不道不快。
人为什么学习?那要先说一下学习的分类:人的一生应当有三个学习段。六岁之前,即入学之前,是本能的学习阶段,包括敏感期,三十多种感官体验,肢体和语言表达及接受能力,情感表达及接受能力等;六岁之后到工作,为入学阶段,主要学习的是经验,人类几千年从事各项事业积累的经验,通过文字体育艺术等方式传承和教育下一代;工作之后直到死亡,主要学习的是经验与实践的结合,即如何把经验转化为实践,并进行创造。
所以孔子说,人的一生有每个阶段都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如果上一阶段的任务没完成好,必然对下一阶段有影响,比如有的高中生爱吃手指甲、爱摸别人、爱闻臭脚丫子等,明显是敏感期感官体验没满足留下的毛病。
所以荀子说人为什么进行学习呢?往低了说是知明而行无过也,就是学习经验,会让我们不糊涂,头脑看问题更通透,避免做事产生错误。往高了说呢,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就是培养品性,头脑智慧,有判断力,从而成圣做主。
荀子的学习论,显然更务实,也更高级,务实在于学习的实用性,可以让我们做事情做得更优秀,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生活更安逸;高级在于品行素养统领经验,圣人之所以为圣,首先在于品德高尚,其次才是知识渊博,若品性有亏,则迟早栽大跟头,所谓站得越高,摔得越重,这句话应当有个前提,就是德不配位。
那如何德陪位,即品行修养跟上经验积累呢?荀子说,积善成德,积累小的善举,成为做人的习惯,品性自然提高。知识可以量化,但道德没法量化。我们可以通过一份考卷,衡量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通过分数显示出来,但道德没法这样做,自古大奸若忠、忠奸难辨,是因为漂亮话谁都会说,道貌岸然的不止君子,更多的是小人。只有极端环境下,才能造就英雄,比如杀身成仁、为国捐躯、勇救落水儿童等,所以中国式英雄,常常带有悲情色彩。因此荀子说的道德修养的外化,也成为自古通行的准则:善行。
善行,不仅是帮助他人,更是提高自己,逼迫自己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强调的是放下贪欲等一己之利,成就大的德行。所以要假于物,要登高而望,要顺风而呼,要假舆马,才能致千里,要假舟楫,才能绝江河,就是要假善行,才能成圣心,从而具备高尚的素养和品行。
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尤其是德行呢?荀子说,提高自己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青出于蓝;冰,水为之;木直中绳;煣以为轮。靛青这种染料的获取,需要压榨的过程;冰的形成,需要冰冻的过程;木头取直需要锯的过程;木板做成车轮,需要用火烤,使之弯曲的过程。榨、冻、锯、烤,若是一个人来承受的话,每一个过程都痛苦万分,是一个木受绳、金就砺的过程。
磨砺,承受得住,就是有用之材,就是车轮,锋利的刀具;承受不住,就是废品,没用的木板,还不如一棵树重要。再者,承受痛苦的过程,又是升华的过程,从一种生命升华到另一种生命,蓝草长在路边无人赏,变成青色的衣衫,却是“江州司马青衫湿”,旷古烁今。学习可以使一个人从驽马到骐骥的升华。这个过程需要承受常人难以接受的孤独寂寞,所以功在不舍。
不舍的过程,(君子性非异也)与人的天赋禀性无关,(蚓无爪牙,也无筋骨,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能在土里行动自如,蟹六跪二螯,借居蛇鳝之穴)也与人的社会地位、能力大小无关,学习的过程,不舍的过程,就是专一的过程。心无旁骛,是学习最可贵的品质。
市场经济,资本的诱惑夸大了学习的外力因数,多媒体也好,网络也好,只不过是学习的助力:没有,不影响学习的质量;有,不过是锦上添花,同时它又极大干扰了学习的内部因素,它让学生急于求成,放弃冰冻三尺的过程;它让学生攀比科技产品,时髦流行因素,而做不到心神合一,两耳不闻窗外事;它让学生务实功利,只问前程,不顾廉耻。所以,对待资本,教育,还需慎而待之,用得好,是高楼洋房,汽车大道,飞机高铁;用得不好,就是空巢独望,对面不识,车毁人伤。
一篇《劝学》,是个人成长大道,是百年教育大道,是国家民族复兴大道。
感谢荀子!
2019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