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拜谒影响世界的波兰三杰:哥白尼、肖邦和居里夫人
华沙的哥白尼雕像
肖邦博物馆里的肖邦雕塑
居里夫人的雕像--居里夫人故居博物馆
在波兰,有三位对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是:天文学家“哥白尼”、钢琴诗人“肖邦”和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如果您去波兰旅行,一定不要忘记去看望他们。
◆《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宇宙观的伟人“哥白尼”
托伦的哥白尼雕像
尼古拉·哥白尼,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教会法博士、神父。1473年哥白尼生于维斯瓦河畔的小城托伦。父亲是从克拉科夫来的商人,母亲是托伦当地商人的女儿,家境宽裕,哥白尼是家中四个孩子里最小的。
1491年哥白尼进入克拉科夫市雅盖隆大学(当时称克拉科夫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开始对天文学产生兴趣。1496年他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帕多瓦大学求学,学习数学、天文学、法律、医学等,并接受人文主义思想。1503年在费拉拉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他舅父提供给他一个在波兰波罗的海边上的弗伦堡的神父位置。1506年哥白尼回到波兰,用业余时间研究天文学。他用哲学的思考与数学计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天文学体系。
在哥白尼40岁时,他提出了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自然对自身的看法。当时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他的日心说违反《圣经》,哥白尼仍坚信日心说,并认为日心说与其并无矛盾,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可直到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5月24日哥白尼去世的那一天才收到出版商寄来的一部他写的书。
哥白尼去世后,当时葬在圣母升天圣安德肋圣殿总主教座堂,没有标记,2010年5月22日,用DBA确认后,哥白尼遗骨于在波兰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黑色的墓碑上雕着他的天文学模型。
哥白尼的遗骨在弗龙堡大教堂重新下葬,黑色的墓碑上雕着他的天文学模型。
哥白尼的“日心说”更正了人们的宇宙观。哥白尼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去研究天文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托伦的市政厅不远的哥白尼街 15/17 号是哥白尼博物馆,一座建于15世纪历史悠久的哥特式住宅,这是哥白尼的出生地故居,这里保存在哥白尼和家人的生活用品和家具等,布局和摆设体现了15世纪的风格。
托伦,哥白尼故居
托伦,哥白尼故居
托伦,哥白尼故居
托伦,哥白尼故居
托伦,哥白尼故居
托伦,哥白尼故居
◆钢琴诗人“肖邦”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出身于教师家庭,肖邦的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6岁开始学琴,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并轰动华沙,被誉为“波兰的莫扎特”。1826-1829年在华沙音乐学院深造。1830年定居巴黎,从事创作和教学。
1849年在巴黎,肖邦39岁时因病英年早逝,肖邦的心脏现安放在华沙圣十字教堂。
华沙圣十字教堂
肖邦的心脏现安放在华沙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
肖邦短暂的人生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被誉为“钢琴诗人”。他创作了4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26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27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4部谐谑曲、4部即兴曲、3部钢琴奏鸣曲,至少21首多夜曲,59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大提琴奏鸣曲和摇篮曲等。由于肖邦一生憎恨俄国对波兰的民族压迫,他的不少作品反映了对故国家园的深情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以及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
肖邦出生地故居位于华沙附近的小镇热热拉佐瓦沃拉。现在的肖邦出生地故居纪念馆是二战后重建的。一排白色的小屋掩映在绿树鲜花之中,故居外的庭院风景如画,种植着由波兰各地捐献的名贵花草树木,院内竖立着肖邦的雕像。
小镇热热拉佐瓦沃拉的肖邦博物馆大门
肖邦出生地故居
肖邦出生地故居
肖邦出生地故居的肖邦雕塑
室内保留当年的风貌,存放着肖邦少年时代的作品和他曾经使用过的钢琴。
每到周日,这里都要举行音乐会,由世界各地著名的钢琴家弹奏肖邦作品。此时,故居的二楼山墙的窗子打开,游客可坐在山墙下小花园的座椅上,聆听从室内传出的美妙琴声,据说,这是肖邦生活场景的再现。
肖邦用过的钢琴
故居的二楼山墙的窗子打开,游客可坐在山墙下小花园的座椅上,聆听从室内传出的美妙琴声
在小镇热热拉佐瓦沃拉,肖邦无处不在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波兰语:Maria Skł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通常称为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波兰裔法国籍物理学家、化学家。她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是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获得两次诺贝尔奖(获得物理学奖及化学奖)的第一人及目前唯一的女性,亦是目前唯一一位获得二种不同科学诺贝尔奖的女性(如果不算上诺贝尔化学奖与和平奖的双得主莱纳斯·鲍林)。她是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先贤祠,成为第一位凭自身成就入葬先贤祠的女性。
居里夫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前苏联印制的居里夫人纪念邮票(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玛丽·居里原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Maria Salomea Skłodowska),生于当时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波兰会议王国的华沙,即现在波兰的首都。她在华沙地下移动大学读书,并开始接受真正的科学训练。她在华沙生活至24岁,1891年追随姐姐布洛尼斯拉娃至巴黎读书。她在巴黎取得学位并在毕业后留在巴黎从事科学研究。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玛丽·居里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放射性的英文Radioactivity是她造的词,她发明了分离放射性同位素的技术,以及发现两种新元素钋(Po)和镭(Ra)。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肿瘤。她在巴黎和华沙各创办了一座居里研究所,这两个研究所至今仍是重要的医学研究中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创办了第一批战地放射中心。
立于华沙镭研究所前的居里夫人塑像(此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在法国时,虽然法国大革命隔年即规定:“任何公民都不能冠上与其出生证明记载不符的姓或名”,居里夫人虽没有“换夫姓”,但仍使用双姓,除了冠夫姓外,居里还保留她波兰原姓斯克沃多夫斯卡。虽然玛丽·居里是法国公民,人身在异国,但也从未忘记她的祖国波兰。她教女儿波兰文,多次带她们去波兰。她以祖国波兰的名字命名她所发现的第一种元素“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玛丽·居里利用她本人发明的流动式X光机协助外科医生。1934年病逝于法国上萨瓦省疗养院,享年66岁。
居里夫妇在巴黎先贤祠中的陵墓(此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居里夫人故居博物馆位于华沙老城区弗雷塔街16号,博物馆里收藏展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的生平和工作的展品,包括居里夫人的研究相关资料,以及一些个人使用过的用品,如化学分析图表、实验用具等。
位于华沙老城区弗雷塔街16号的居里夫人博物馆
居里夫人一家三口
图片拍摄于2009和2018年的波兰之旅;文字参考“维基百科”的相关资料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