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旧事‖第五十二回 · 玉鋐匆忙修志后世批评 丨 王植公正判案时人颂扬
第五十二回
玉鋐匆忙修志后世批评
王植公正判案时人颂扬
西宁文昌桥
话说云南思宗州知州金成桂退休,携妻子和儿子金光廷、儿媳胡氏,乘船从南盘江启程回浙江山阴老家。金成桂拖家带口,顺南盘江而下,在贵州省望谟县蔗香村进入红水河,在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石龙镇进入黔江,在桂平进入浔江,在梧州进入西江,一路顺利。没想到从梧州顺流而下,竟遇到了土匪,所有财物被劫一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金成桂带着家眷从罗旁口转入文昌江,到西宁城投靠堂侄金光绶。金光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想办法帮助弟媳一家。
在明媚的秋光中,西宁人迎来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中秋节。是夜,西宁城一片热闹。人们把月饼、芋头、栗子、橘子搬到门前,一边赏月一边吃,说些高兴的事儿。小孩子用小石块垒砌佛塔,放木柴进去烧火,作为一种游戏来玩。还有人用刀子切掉柚子的头部尖顶,在柚子皮上自上而下划四刀,像剥桔子一样将柚子肉剥出,再用小竹签插入果皮的边缘,把柚子皮连接起来,然后点燃蜡烛,放在一块小板上,放入柚子皮中,做成一盏柚子灯,拿着行走……
中秋节第二天,知县李玉鋐来到忠爱坊金光绶的家登门拜访,请金光绶出任《西宁县志》的纂辑。
李玉鋐早就有纂修《西宁县志》的想法,康熙五十二年(年1713)来到西宁县后不久,他就全面考察了县里的风土人情,访问了乡亲父老,把考察到和了解到的信息与旧县志互相考订,觉得旧县志缺漏简略不完整,于是产生了重修县志的想法。但不久县里发生了饥荒,作为知县,李玉鋐日夜为筹集大米、谷物赈济灾民而忙碌,没有时间顾及到修志的事情。随后虽然谷物成熟,百姓也乐于耕种,但盗贼没有完全铲除,时时让人担忧,因此也没有心思顾及到修志的事情。到了康熙五十六年,西宁县的内部、外部环境趋于安宁,物产开始丰盛,收成也比较好,修志遇到了好时机。加上是年丁酉科乡试,本县西坝人曾又周、附城人吴一璜一同考上了举人。28年没人中举的历史终于被改写!科举的突破,让李玉鋐决定在文治上再迈出一步——实施修志。
李玉鋐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12月设立了修志局,正式开始纂修《西宁县志》。总修为李玉鋐知县自己。汇编为教谕蔡侯度、训导李侯淑。纂辑为金光绶。校订为傅文佩、倪珑、岑作梅、罗大鲲。参阅为吴兆鹏、冯珍、金林、罗清。
康熙五十七年(1718)4月,李玉鋐获得上级推荐保举,调任京职。在北上之前,李玉鋐将志稿交付印刷。从开设修志局到志书付印,前后不过5个月。这样的修志速度,快得很不正常。从内容看,李玉鋐主修的这本《西宁县志》基本是在张溶知县主修的《西宁县志》上,增加一些官员任职、乡试中举、贡生选拔、人物传记和艺文的内容,其中尤以艺文内容增加得最多。关于李玉鋐这本《西宁县志》,诸豫宗知县在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序》中说:李玉鋐的《西宁县志》共12卷,艺文就占了大约一半篇幅。有人说李玉鋐搜集资料、编辑稿件的工作还没有完成,就接到调任京官的任命,于是急忙把志稿付印。诸豫宗于是拿印刷该志的底版来看,发现都是用张溶知县的康熙二十六年《西宁县志》的刻板,通过割补而成书的。增加减少的内容只有十分之一二。
看官,你道诸豫宗此话是什么意思呢?本书前面说到,万历二十年的《西宁县志》是请工匠到西宁县刻板印刷的,康熙六年、十二年、二十六年的《西宁县志》也应如此。李玉鋐的《西宁县志》,是拿张溶《西宁县志》的刻板,通过修改、增补来编成,然后印刷。这样,就大大节省了工作量。作者曾拿李玉鋐的《西宁县志》与张溶的《西宁县志》对比过,发现的确如此,内容版式完全相同的占了绝大部分,新制作的刻板只是很少一部分。
李玉鋐的《西宁县志》质量确实不高。但作者认为,如果康熙二十六年张溶主修的《西宁县志》能够完整地流传下来,李玉鋐的《西宁县志》自然没有什么价值了。但如今流传下来的康熙二十六年《西宁县志》却是残卷,这就使得李玉鋐的《西宁县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了。李玉鋐是赐进士出身,论学问,他不应在别人之下。他的《西宁县志》之所以质量不高,是因为他要急于成书。
金光绶作为唯一一位康熙五十七年《西宁县志》的纂辑,并没有通过参与修志本可流芳百世的想法,他当时已经预判到自己会让后世批评,好在他这时候已经没有了任何追逐名利的思想。
雍正四年(1726年),72岁的金光绶被荐举为岁贡生。俗语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30岁成为贡生已经被人家认为老了,如今金光绶72岁才成为岁贡生,喜耶?悲耶?让人更感到遗憾的是,省里还没有来得及把名单报礼部,金光绶就去世了。这是后话,按下不表。
光阴似箭,一下子就来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这一年农历11月13日,康熙皇帝在北京西郊的畅春园驾崩,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祯继位,次年改元雍正。
雍正元年(1723年),西宁在科举方面传来了好消息,朝廷把西宁的县学规格,由小规模学校提高为中等规模学校,学额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4名,共12名。也就是说,之前每届童试只能录取8名秀才,以后则可以录取12名了。
为了提振科举,这一年,知县萨海重修文庙的大殿祠堂,并根据朝廷指示,把启圣殿改为崇圣殿。
萨海是正蓝旗汉军,监生,康熙六十一年任西宁县知县。重修文庙大殿祠堂后的次年,即雍正二年,知县萨海又根据朝廷指示,在学宫明伦堂前侧修建忠义孝弟祠,在城东门内修建节孝祠。
忠义孝弟祠竖有石碑一座,石碑上刊刻的,是在世的忠义孝弟者的姓名,已去世的则在祠里面设立牌位。本书前面讲到,万历七年冬天,有一位叫李若丝的孝子,冒着凛冽的飞雪,在还没有修筑好的东门城墙前哭祭父亲。这位孝子就在忠义孝弟祠里给立了牌位。而两年后的雍正四年(1726年),孝子吴邦宪也被推荐入忠义孝弟祠,供人祭祀。
节孝祠建有大牌坊一座,上面题写了在世的节孝妇女的姓氏,已去世的则在祠里面设立牌位,供人祭祀。本书前面讲到的在罗旁水口投水殉夫的赵大勋妻杨氏,就在其中。当时朝廷对此是有明确要求的:寡妇守节15年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上,都必须予以表彰。
天道六十年一周,三十年一变。进入雍正朝的西宁,文运似乎大转,科举大振。雍正二年(1724年)补行癸卯科乡试,十四都麦秋中举。雍正四年(1726年),原籍新会、入籍西宁的林捷中举。雍正七年(1729年),西宁城内人罗大鲲中举,雍正十年(1732年),罗大鲲的儿子罗清中举。除了雍正十三年(1735年)这一科外,雍正一朝,每科都有人考中举人,这在西宁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为什么康熙一朝61年,西宁县只有区孟贤、沈凤、陈玉、尹元吉、曾又周、吴一璜6位举人,而雍正朝的前十年,西宁县就产生了4位进士,每科都有人中举呢?作者认为,这与清初的动乱有很大的关系。清初动乱对西宁县的政治、经济、文化造成了根本性的破坏,到了康熙末年,才慢慢恢复。科举也才走回正道。
如今回头说雍正五年(1727年),萨海根据皇帝谕旨,在城东长春寺侧建起了先农坛。这个新建的先农坛直径1丈9尺,周长7丈2尺,四周都用砖石砌着。两边各有空地1丈7尺,前后也各有空地8尺。正殿共有3间,东西配房各有1间,西边有公所3间。先农坛是祭祀先农的地方。先农远古称帝社、王社,至汉时才称先农,他是传说中教民耕种的农神,但指代不一,有时为神农,有时为后稷。西宁先农坛祭祀的是后稷。
雍正六年(1728年)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春节才过,城外文昌江的春水就唱起了欢快的歌,河底的鹅卵石在漾漾春水中格外耀目。放眼而望,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春意盎然。
当长春寺前的桃花红得像女孩子的脸蛋那样的时候,西宁山城的春天已跨入了仲春的门槛。那天早晨,文昌桥上的飞檐挂满了明媚的春光,城东郊区长春寺侧的先农坛附近聚集了一大群百姓,他们将要在这里目睹西宁历史的第一次耕耤礼。
两天前的仲春亥日,萨海作为承祭官,率领所属官员进行斋戒之礼。今天是正式祭祀先农的日子,工作人员一早就在先农坛摆放好了祭品,分别是黑色的丝帛1匹、白瓷酒器3个、羊1头、猪1头、盛菜羹的器皿2个、盛果实和干肉等的竹编食器4个、盛食物的高足器皿4个、长方形的盛谷物器皿4个、圆口两耳的盛器2个。时辰一到,萨海这位高大的东北旗人,率领身穿朝服的所属官员,在司仪的提示下,按照程序对后稷进行祭祀。
祭祀结束,即举行耕耤礼。一位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领着2名农夫披着蓑衣在田里站立等候。主持人和县学生员分别站在田头,对着京城宫阙的方向,拉起一幅绘有图画的屏风,屏风前设立香案,以便向南祭祀。知县萨海和各位官员利用这个时间换上绣有蟒纹的礼服,来到举行耕耤的田里。
这时候,主持人大声宣布:“耕耤礼开始!”萨海和官员于是来到放置农具的地方,萨海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耒耜和鞭子,典史则拿着装种子的青色箱子播种,一位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牵着牛,2位农夫扶着犁,做出耕田的动作。来回“耕地”9次后,萨海才放下鞭子、木耒,站立在田头,面向西北。其他官员则全部遥望京城宫阙而站立。这时候,主持人说:“列队。”大家于是列好队伍。主持人带领大家来到香案前,按官阶次序站立。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农夫稍远列行,向北站立。一会,负责宣读祝文的人开始宣读祝文:
维神肇兴稼穑,粒我烝民。颂《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陈常时夏。兹当东作,咸服先畴。钦维九五之尊,岁举三推之典。恭膺守土,敢忘劳民。谨奉仪章,聿修祀事。唯愿五风十雨嘉祥,恒沐于神庥;庶几九穗双岐上瑞,频书于大有。尚飨。
祝文的意思是:
先农开始种植庄稼,养活百姓。《思文》这首诗赞扬先农后稷的功德,可以与上天同在。先农后稷种植庄稼,让老百姓普遍得到养育的功劳,后来全国都按农时开展耕种。现在正是春耕时节,人们都在先人留下的田地上耕作。为恭敬地维护帝王的权威,我们举行祭祀先农后稷的仪式。恭敬地承担起掌治所辖区域的责任,不敢忘记为民辛劳。我们尊敬地遵从仪节,举行祭祀典礼,只愿风调雨顺,呈现祥瑞,长期得到神灵保佑。希望出现一禾九穗、麦穗两歧的最好的吉兆,频频记录大丰收的情况。请先农后稷享用祭品。
耕耤礼让西宁城内城外百姓看到了如此庄严而隆重的典礼,感受到官府对农业的重视,大大提高了百姓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为了进一步体现官府对农业的重视,雍正五年(1727年)农历3月,根据上级指示,西宁县宣布禁止私宰耕牛。
官府对农业重视,加上风调雨顺,雍正六年(1728)和八年(1730年),全县粮食喜获大丰收。
为加强对百姓的教育,雍正八年(1730年),西宁按照朝廷要求,设立约所,在举荐为贡生的秀才中,选择经历多、成熟稳重、有学问有德行的人担任约正,另外再挑选三四人负责当月的相关工作,在初一日宣讲《圣谕广训》。
早在康熙二十二年到三十年(1683—1684年)间,当时的知县张溶就已经在西宁县的乡里设立约正、约副,并发给袍子,让他们在每月的初一、十五组织乡民,宣讲《上谕十六条》。为让村民更容易理解,张溶还亲自撰写并刻印了解释《上谕十六条》的《乡约恒言》一书。由于有这样的历史传统,因此对于西宁县来说,落实朝廷这一要求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与张溶知县时候不同,如今约正宣讲《圣谕广训》,如果能在一年之内教化开导愚昧无知之人,朝廷将奖给匾额。凡是3年之内收到显著成效的,挑选其中最优的人送到吏部接受皇帝的接见,年老不能前去的,给予穿戴六品官员帽子和腰带的待遇,贡生则给予穿戴八品官员帽子和腰带的待遇,年纪大有德行的人,给予穿戴九品官员帽子和腰带的待遇。有了这样的奖赏,约正的工作积极性自然比张溶时候要高涨。因此,每月的初一,西宁各处乡村,都有宣讲《圣谕广训》的活动,场面相当火爆。
为了净化社会风气,雍正八年,西宁又根据皇上谕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严禁赌博运动。同时严格执行朝廷制定的地方官员疏于督察导致民间私制赌具的法例。本县连滩为此编出了一首《戒赌歌》劝戒赌:
唱条山歌大家听,唱唱赌鬼嘅烂命,以为条命生得正,口轻轻,心想事就成,落场参赌实会赢。其实赢钱冇咁易,输齐身家都冇知,赌博千祈唔好试,到果时,后悔就太迟,唔系变傻就变痴……
由于中央地方对禁赌工作的重视,西宁县的赌博风气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西宁的社会风气在不断向好,但并非没有纷争。雍正八年,宝华庵的僧人与本乡杨氏为了争夺在连滩五指山上的一块墓地而争吵不已,几乎动武。
五指山为连滩风水宝地,山上树木茂密,有马尾松、荷木、叶索等树种,局部区域保存有古树林如榕树。林下植被主要有黄牛木、三桠苦、鸭脚木等;草本以芒箕、杂草为主。五指山和附近的山如今已被辟为五指山森林公园。
宝华庵的僧人与本乡杨氏争夺的这块墓地,位于董方策墓前不远的地方。
本书前面讲到,南明总兵、李成栋部将董方策夫妇在明朝复国无望的情况下,隐居在连滩五指山麓,到了晚年,董方策雕塑佛像,招来僧徒,购置香火田,把房子改为佛寺,叫“宝华庵”。夫妇二人去世后就埋葬在五指山上。这时候,连滩一位姓杨的百姓请来族人,在董方策墓前不远的地方建造坟墓,拟把下葬8年的父亲收骨,移到这里安葬。而这时宝华庵的一位僧人刚好圆寂不久,他的弟子也准备把师傅安葬在这里。双方各不相让,庵里的僧人们制止杨某造坟,杨某我行我素。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杨某白天造坟,僧人晚上去破坏,让杨某白白辛苦一场。
杨某无法,到罗定州告宝华庵的僧人。
看官至此可能回问:“连滩五指山不是在西宁境内吗?为什么不到西宁城告状,而到罗定州告状呢?”那是因为连滩这里有一个晋康巡检司。
晋康巡检司建于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成化十七年(1481年)设城守。原属德庆州,万历五年划归罗定州。晋康司附近的荡村、思和、河口三堡,一向都归晋康司管辖。这3个堡的保甲也一向归罗定州编查,虽然赋税由西宁县征收。但治安、诉讼案件却一直由罗定州管辖,估计是因为连滩人口密集,处于交通要道,距县城较远,担心鞭长莫及,就让罗定州属下的晋康司负责这3个堡的保甲和治安、诉讼案件。
杨氏把宝华庵的僧人告到罗定州,知州王植认为员董方策的坟墓前应该留有足够的余地,不容僧人与俗人争夺,判令他们分别葬在山下,留坟墓前10丈作为拜祭董方策的地方。
案件判决出来后,双方心悦诚服,西宁百姓也认为王植知州不支持任何一方的判决是最公平的。
如今再回来说西宁城。金光绶去世后3年的雍正七年(1729年)秋闱放榜了,省城又传来了好消息:西宁城内的罗大鲲在己酉科乡试中考中了举人!西宁县接连在甲辰(1724年)、丙午(1726年)、乙酉(1729年)三科中都有人考中举人!
罗大鲲何许人也?罗大鲲,字徙南,号松亭,是金光绶的姐夫。小时候,两人同上一间塾馆,长大后,二人都考上了秀才,也都成为了廪生,还一同参加过多次的乡试。二人前后同笔砚30多年,互相切磋道德学问,在学术上各有造诣,名扬西宁。知县李玉鋐编修县志,金光绶为纂辑,罗大鲲为校订。
罗大鲲中举之后,多次上京参加会试,但都名落孙山。
罗大鲲最后一次参加会试,已是年近70。他想,今科如能考中,则可遂心愿,如仍是失败,则不复再考矣。
为实现读书人“行万里路”的大志,这次会考结束后,在从京城回家的途中,罗大鲲沿路游玩,没有了之前的忐忑。
未知罗大鲲沿路游玩得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敬告读者
《西宁旧事》以章回体小说形式叙述从明朝万历五年(1577年)建立西宁县起,到民国三年(1914)西宁县易名为郁南县止的一段历史。书中主要以今存的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5本《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所载事实为依据,参照今存的明清诗文、族谱等材料,坚持“七分史实,三分演义”的原则,力图为读者展现这337年波澜壮阔的郁南历史画卷。限于作者水平,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指正。
《西宁旧事》欢迎读者转发。但如果在本公众号外的其他公众号和载体转载、使用,必须获得作者本人的书面授权,否则视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