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中国茶|中国人最早使用文字记述了茶的存在

以下连载内容均出自改变世界的中国茶——全球珍惜茶文献展

书籍是人类永恒的记忆,文明的载体,是促进进步的捷径,并与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桥梁。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

茶树起源于何时?必是远远早于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在拥有文字记录以后,茶成为了我们认知的对象,无法言说的种种体验被抽象归纳,在书籍当中慢慢形成了一套体系,让人有迹可循。

根据晋代常璩在公元350年前后所撰的《华阳国志·巴志》,我们得知国人的祖先在上古时期已经开始饮茶制茶。常璩这样写道:“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上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钢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说明大约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领南方的八个小国讨伐商纣王的时候,巴蜀(今四川及云贵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产茶,并定期向朝廷贡呈茶叶。
不过,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是公元前200年左右,同时始自周公,成于孔门,增补于汉的字书《尔雅》,内有“槚,苦荼”的记载。《晏子春秋》亦有“食脱粟饭,炙三弋五卵茗菜”的说法。汉代司马相如的《凡将篇》,称茶为"荈诧",将茶列为二十种药物之一,是我国历史上把茶作为药物的最早文字记载。通过文字记录得知,我国古代,已经开始了茶的发现利用,其后几千年内更是日益发展,蔚然成风,足以证明我国是世界茶业起源的中心。

在唐代陆羽撰写《茶经》之前,中国的古代史料中,早已有关于茶事的记载了。例如,在茶史研究上,每每要提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日通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神农尝百草是我国流传很广、影响很深的一个古代传说,这在《史记·三皇本纪》、《淮南子·修务训》、《本草衍义》等书中均有记载。若按此推论: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始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迄今当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利用,中国古人何时种植茶叶,至今还没有确凿的史料可考。根据陆羽《茶经·六之饮》的论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一句话确立了神农的茶祖地位。又引用《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有学人认为最早神农氏发现了茶叶,并引用“神农得茶解毒”说来佐证。但吴觉农先生认为:在战国之前的历史条件下,原产西南地区的茶叶还不可能传播到中原去。故而,神农氏最早使用茶叶的说法,缺乏严谨的史学论证,难以令人信服,但是茶的利用原在中国且历史悠久也是可以确信的。

唐代建中元年陆羽的《茶经》付梓,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学的理论经典,也从文字上确立了茶出自于中国。陆羽也被后人尊为中国茶史上最具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茶圣。《茶经》共有三卷十门。卷上有三门:《一之源》讲茶树的起源和性状、茶字的字源、茶树的种植、茶叶的拣选以及饮茶的功用等;《二之具》介绍采茶用具的名称、材质、尺寸和用法等;《三之造》说明采茶的季节、时辰、天气、茶叶形状、制茶的七道工序以及茶的鉴别方法等。卷中仅一门:《四之器》记录煮茶饮茶的全部器具,共计二十四组二十九种,并具体介绍器具的材质、形状、用途和使用方法等。卷下包括五门:《五之煮》说明烤茶、碾茶和煮茶的方法,包括炙茶煮茶的火候、燃料、水质、水沸程度、汤花生成等;《六之饮》指出品茶有九难,品茶者越过九难,方能领略茶的奥妙;《七之事》记载历代人物的饮茶轶事;《八之出》列举唐代全国各地的茶叶产地,并品第各地茶叶的质量高下;《九之略》指出在寺庙山园、野外涧边等环境中可简化的制茶、煮茶的用具和工序;《十之图》将《茶经》的全部内容书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根据《新唐书·隐逸列传》等古籍,我们可以知道:陆羽生于公元733年,卒于804年,字鸿渐,复州竟陵郡人,即今湖北天门人。陆羽因其相貌丑陋而成为弃儿,父母不可考。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竟陵西塔寺的智积禅师把他从当地的西湖之滨捡回,并在寺院里抚养长大。唐代寺院多植茶树,寺院僧人以茶助禅。陆羽耳濡目染,自幼便熟知种茶、制茶、烹茶的工艺。陆羽后不堪忍受佛门规戒生活,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逃离了寺庙,开始研习儒学,并不断学习采茶煮饮之事,之后陆羽出游巴山峡川的广大茶区。随后几年他又游历了荆湖、山南、剑南、淮南等地,大量收集茶叶标本,与当地乡人谈论茶事,并记录了大量的“茶记”,为撰写《茶经》积累了丰富的茶学知识。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寄居升州(今江苏南京)栖霞寺,专研茶事。这一年,陆羽写成《茶经》初稿。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值“安史之乱”,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相对安宁的苕溪(今浙江湖州)。

这期间,陆羽结识了不少高僧名士,如颜真卿、皎然、孟郊、皇甫冉、皇甫曾等等。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之后,陆羽完成茶经的修改。大历九年(公元774年),湖州刺史颜真卿修编《韵海镜源》,陆羽参与编修工作。大历十年(公元775年),陆羽搜集历代茶事,再次修改《茶经》,并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付梓,最终成就世界上的第一部茶论著作。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

如今从茶叶的原产地出发,世界各地的人都带着对茶各自的理解,从农业、轻工、人文、宗教、历史、生活、美学构建起了一个繁复的茶世界。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无论是古典传统,还是时尚摩登,茶融入了中国每个人的血液,在搪瓷的茶缸里,在冰柜“统一”标志500ml的宝特瓶里,在是在一席雅集中的红泥小炉,白瓷若琛瓯。现代生活与古老的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交缠,成为生命中抗拒虚空的支柱。
中国西南,是茶叶的故乡。茶文化堪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是最具有中国元素的世界名片。一片茶叶,竟能承载千秋国事,不可谓不神奇矣!
有一片生长于澜沧江流域的树叶,数千年前,飘落到人世的杯中,改变了水的滋味,于是有了茶。
今天,茶成为了生活习惯,成为了致富生意、成为了生命文化,茶更成为了一个个偏僻的山村,摆脱贫穷,尊严就业的希望。是的,仅仅云南一个省,就有800余万涉茶人口。在中国,在全球,茶滋养着人类的味觉,带来独一无二的心灵体验,更造就了一个充满善意美好,链接千家万户的大产业。
“茶树起源于中国云南,必须在世界茶源云南,有一个真正的茶文化博物馆”。这是一位年轻的老茶人,弘益大学堂校长李乐骏先生一个人的战场。十六年来,他不断用新钱换旧纸,投入数百万元,将全球博物馆,图书馆,古旧书店中的珍惜茶照片、茶手稿、茶票据、茶图书共一万余件收集到云南。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他收藏的珍惜茶文献,得以看到一片源于中国的树叶,是怎样改变全球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的竞争格局?
这是中国人的苦涩,这是中国人的回甘。
请看:改变世界的中国茶——全球珍惜茶文献展。

弘益大学堂是中国领先的生活美学教育平台。教育格局为一校三院,一校,即旗下运营的云南省弘益职业培训学校,是经云南省民政厅,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云南唯一一所以茶花香为教学主题的省级重点职业院校。三院,即下设茶学院、花学院、香学院。自2009年建校至今,十一年来,已有超过12000名热爱茶道、香道、花道,生活美学的同修,从全国与世界各地而来,共同见证弘益大学堂领先的教学品质和专业全面的生活美学平台。
弘益大学堂教学总部位于世界生活美学首席目的地之一,中国云南。弘益致力于以教育复兴三个产业、三种文化。即在世界茶源复兴茶文化、在亚洲花都复兴花文化、在植物王国复兴香文化。以现代教育理念,融合传统书院精神,建设一所关照当代,波及未来,致力于让一代国人重拾传统精神,让今日社会重塑东方美学的中华生活美学教育大学,是弘益教育的终身愿景。
在弘益大学堂,同修们将有机会学习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超过150余位顶级名师与学者的40余类原创课程。弘益大学堂,用大学情怀,办生活美学教育,真正做到一站式学习生活美学全部内容。
△茶山风土与茶汤风味实验室

△香学院教室

△花学院教室

弘益大学堂由中国茶知名投资机构弘瑞君益文投领衔投资。由中国著名茶人、华茶青年会主席李乐骏先生担任校长。用百年育人的教育信仰,坚持教育的纯粹性。倡导教学不商业化,不以售卖产品为目的,还原生活美学教育的本真与美好。
弘益大学堂昆明教学总部(新校区),总投资5000余万建设。位于中国(云南)自贸区内。容纳茶学院、花学院、香学院各专业授课区、善意美术馆、弘益人文茶馆、中国茶书房、茶山风土与茶汤风味实验室、“茶祷之仓”当代茶道装置艺术体验区、茶会大厅、茶人食堂等不同主题的场所。总面积3600平方米,是当今中国规模最大的专业茶空间之一。弘益昆明教学总部立足春城南市区经济中心,交通便利,地铁通达,停车位充足,距离机场仅三十分钟,周边500米范围内,各星级酒店众多,文创园区深具艺术氛围,将成为全国各地茶花香学人进修精进的最新文化地标。

▲茶会大厅

新校区,全新学习体验
茶学院、花学院、香学院各专业授课区,善意美术馆、弘益人文茶馆、中国茶书房、茶山风土与茶汤风味实验室、“茶祷之仓”当代茶道装置艺术体验区、茶会大厅、茶人食堂等多主题、多场境、多美学空间,移步换景、步步皆有美、时时皆学习。

▲教学总部远览


投稿:成为弘益撰稿人。研究爱茶人的衣、食、住、行、用……分享对茶、生活、美学的践行与感知。在弘益茶道美学,用你的文字,标记你的美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