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中的“龙城飞将”到底是谁?从诗名及嫌疑人的经历定结论

唐代诗人王昌龄曾写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出塞》,全诗内容如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中有一个到今天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即诗中所写的“龙城飞将”是谁?

在网上搜了搜,这个问题的结论一共有三种:

  • 1、单指李广

  • 2、单指卫青

  • 3、“龙城”指卫青,“飞将”指李广,合起来,“龙城飞将”泛指汉军边关将帅。

指李广,是因为他有个绰号是“飞将军”,也有人说,李广的家乡陇西成纪可能叫“龙城”,因此,“龙城飞将”是李广。

指卫青,是因为他出道时,对匈奴打的第一仗,就是成功地偷袭了匈奴的祭天重地“龙城”,并获得了胜利,因此,“龙城飞将”是卫青。

关于这个问题,一直有很高的争论热度,这个“龙城飞将”到底是谁?

我个人认为“龙城飞将”跟李广无关,就是指的卫青,下面就阐述下我的理由。

一:作者王昌龄的想法猜测

分析诗词的寓意肯定不能只分析单句,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在“但使龙城飞将在”的后面,还有一句“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是唐朝人,还是曾在著名的“开元盛世”时期生活过的唐朝人。

那会的唐朝以及唐朝军队,在面对挑衅的胡人部落时的做法是什么?一定是主动打出去,而不是防守。

所以,以身为唐朝人的王昌龄的理解来说,要想“不教胡马度阴山”,肯定是打出去把胡人部落降服或是干掉,才是最有效的的方式。

即使到王昌龄的晚年,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后逐渐衰落,可自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唐朝军队打出来的威名,不会那么快就消失无踪。

所以,或许王昌龄心中想的“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前提是,“龙城飞将”主动出击,击败或降服了“胡马”。

这其实从这首诗的名字就能判断出来,它的名字叫《出塞》,什么是“出”?就是打出去嘛。

既然主题是《出塞》,并导致“不教胡马度阴山”的结果,就可以结合李广和卫青的出塞经历来分析了。

二:李广善守不善攻,不能《出塞》

再来谈谈李广,他号称“飞将军”,曾长期在长城沿线的各个郡县镇守。

当时汉朝在长城外的大敌是匈奴,李广镇守的郡县,匈奴很难打过去,如《汉书·李广传》中记载李广守右北平郡时:

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这段记载是“龙城飞将”被认定是李广的主要证据之一)

但李广不管是在右北平郡,或是其余郡县,他的任务都是防守,还是被动防守,而不是进攻,或者以攻代守。

既然是被动防守,等着匈奴来攻,那就不是“不教胡马度阴山”,反而是匈奴经常的来“度阴山”,无非是过不过得去的问题。

何况,李广镇守的郡县,也无法顾及到整个阴山山脉辐射的长城沿线,从他那过不去,匈奴还能从其余地方过。

后来的李广有没有参与汉武帝发起的对匈奴的战略进攻,也就是率部出塞呢?

是有的,根据史书记载,一共有四次。

第一次就在卫青偷袭龙城的那一战中,李广也是有率领军队从别的方向进攻匈奴。

但李广出战的结局是,他被匈奴击败并俘虏,当然,他机灵,找机会逃出来了。《汉书·李广传》中记载:

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广军,生得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抱儿鞭马南驰数十里,得其余军。匈奴骑数百追之,广行取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第二次是李广跟随卫青出征,但他毫无战功,《汉书·李广传》中记载:

元朔六年,广复为将军,从大将军出定襄。诸将多中首虏率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第三次是李广跟张骞一起出兵,两人分道出击。

李广部遇上了匈奴军队,并被包围苦战,期间,李广个人的神勇帮助了汉军没能被匈奴彻底击溃。

他的运气也远比他的孙子李陵好,他坚持到了援军赶到。

后张骞部赶到,匈奴撤军,但李广所带的部队已经被匈奴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汉书·李广传》中记载:

后三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而博望侯军亦军,匈奴乃解去。汉军邑,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罢归。

第四次,也是李广最后一次从军出战,是在“漠北之战”时,李广因迷路,其部没能赶到卫青跟匈奴王交战的战场,相当于白跑一趟。《汉书·李广传》中记载:

是岁,元狩四年也。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

在这次的出兵过程中,李广因行军路线的选择,跟卫青有过争执(具体可参加《史记》或《汉书》,篇幅太长,本文就不细述了)。

战后,李广因没能按时赶到战场,按照军法要承担责任,卫青也要将实际情况上报给汉武帝,李广不愿意受辱,所以自杀了。

如上所讲,李广在各郡打防御战时,匈奴基本打不赢他,但他只要一出去打进攻战,没有一次能获胜。

也就是说,李广是无法《出塞》的,出去就有败无胜,无法阻止“胡马”继续“度阴山”。

三:“龙城飞将”为什么是卫青?‍

汉朝的首次大军主动出塞,正式开始对匈奴进行战略进攻,是始于汉武帝执政时期,也就是从卫青偷袭龙城那一战开始。

当时,汉武帝分兵四路(全部是骑兵),只有卫青一路获胜,而卫青攻击的地方,就叫龙城,是匈奴人的祭天圣地。

龙城位于草原深处,匈奴人没有想到汉军会攻击这里,所以,没有在这个地方布防。

卫青是长途奔袭,绕过匈奴准备跟汉军交战的主力部队,突然杀到龙城,打了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

我认为,王昌龄诗中的“龙城飞将”的“飞”字,是指卫青偷袭龙城时的突然,可以理解为“从天而降”或类似的意思。

深入草原数百里,突然的,以匈奴人没料到的路线打到匈奴军队的背后,不就相当于是飞过去的嘛。

因此,“龙城飞将”就是指“飞”到匈奴腹地龙城的卫青。

而且,是从卫青偷袭龙城成功后,汉武帝才坚定了继续主动向匈奴发起进攻的心思,继续以举国之力,供应汉军“出塞”。

此后,在卫青、霍去病的率领下,汉军多次出塞,多次大败匈奴,将他们从漠南赶到漠北,逐渐远离阴山,从此不能再“度阴山”。

另外,如果要说“飞将”是指“飞将军李广”的话,也未必一定是,比如以霍去病打匈奴时采用的“闪电战”而论,霍去病难道不能称为“飞将”吗?

四:总结‍

综上所述,王昌龄诗中的“不教胡马度阴山”,结合诗的名称及前置条件,再结合史书中记载的李广“出塞”后的战绩,我认为,“龙城飞将”不是李广。

诗名叫《出塞》,已经指明了作者的心思和想法。

而符合这个想法的“龙城飞将”,在卫青和李广之间,只有卫青更加符合。

是卫青和霍去病不断率汉军出塞,不断战胜匈奴,逼迫他们整体搬迁到漠北,远离阴山,才能有“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广当时只是卫青麾下的一员战将,还总是“出塞”受挫,哪能指望他去阻止“胡马度阴山”?

当然,如果诗名叫《守塞》,那么,李广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以上分析纯属个人想法及猜测,未必准确,如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史记》《汉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