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论》悟真

  “太极者,无极而生。”此句似有语病。非“无极生太极”,乃“无极而太极”也。“有生于无,生生不已”,这是宇宙万物不易之理;“变之易之,变易无穷,”这也是宇宙万物不易之理。这犹如鲍国安演曹孟德,唐国强饰诸葛亮,乃鲍国安而曹操,唐国强而孔明,非鲍国安生曹操,唐国强生孔明,“无极而太极”,似乎与此理同。
  无极者,天地之始,宇宙之本,阴阳之母,万物之源也。“无极而太极”之时,“分动分静”之机也。“动之则分”,分什么?分阴阳。分阴分阳,为阴为阳,乃阴乃阳,此阴阳万千变化,寓五行“进、退、顾、盼”之中;“静之则合”,合什么?合阴阳。合阴合阳,含阴含阳,有阴有阳,其阴阳万般玄机,在五行“中定”之内。“动之则分”,为“无极而太极”;“静之则合”,乃“太极归无极”。不论动分、静合,均无“过”,无“不及”。“过”,为“顶”为“抗”,“不及”,为“丢”为“匾”,“顶、抗、丢、匾”,此皆为病。彼曲而我伸之,“分厘不错”;彼伸而我曲之,“毫发无差”;“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刚为阳,柔为阴;顺为阳,背为阴;走为阴,粘为阳。阴阳同步,阴阳一体。彼动急我急动之,谓之“应”,有感而“应”,有响即“应”;彼动缓我缓动之,谓之“随”,“随”人所动,“随”势“随”机。“走、粘、应、随”,变化万千,而以一理贯穿其中,即“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心中不能豁然领悟,意、气、神不能贯通自如。
  太极拳不论行功走架,还是推手练功,必须牢记“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谓“左顾”;“右重则右杳”,谓之右盼;“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让对方看得见,摸不着,抓不住,找不到,无迹可寻,谓“进之则愈长”;我见机而人,逢虚而进,粘制对方,使彼无路可遁,谓“退之则愈促”。倘能练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才能“英雄所向无敌”。而“英雄所向无敌”,并非“英雄可以战胜任何对手”,而是“无人能战胜英雄”。这才是太极拳修持的最高修为。
  中华武术千门万户,势法功法各各有别,但不外乎“以壮欺弱,以慢让快”。此人之先天本能,并非后天学而得之。然“四两拨动千斤”,并非以力取胜,“耄耋得以御众”,快又有何能为呢?
  金庸先生说:“太极拳不运气、不用力。力气的来源在于对手,我只是转移对手力气的方向。对手所以失败,是他自己失败的,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气所击倒。如果对手自始至终保持他的重心平衡,或者,他根本不来打我,他就不会失败。练太极拳的人,应该不会去主动攻击别人。”
  金庸先生还说:“练太极拳,练的主要不是拳脚功夫,而是头脑中、心灵中的功夫。”如果说“以智胜力”,恐怕还是说得浅了,最高境界的太极拳,甚至不求发展头脑中的“智”,而是修养一种冲淡平和的人生境界,不是“以柔克刚”,而是根本不求“克”。脑中时时存着一个“克制对手”的念头,恐怕练不到太极拳的上乘境界,甚至于,存在一个“练到上乘境界的念头去练拳,也就不能达到这种境界”。(上述见金庸先生为吴公藻先生《太极拳讲义》所作的跋。)
  根据金庸先生的精辟论述,我们可以体悟:“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这仅仅是太极拳“懂劲”阶段的技法,并非太极拳“神明”境界功夫。太极拳“神明”境界功夫,无“克”,无“制”,也无“拨”,它应当是“以柔粘刚,以慢待快,以虚化实,以空容大”。彼刚我以柔粘之,“粘胶贴在秤砣上”;彼快我以慢待之,“急惊风偏遇慢郎中”;彼实我以虚26f19113bf3917858f66e22bd13ff490化之.“漫漫大海凭鱼跃”;彼大我以空容之,“天空任由百鸟飞”。
  太极拳修持在“走、粘、应、随”中,应当“立身中正腰为主,身灵形活臂如轮”。谨忌“偏沉”,“偏沉”则失却平衡,“随”人摆布;切忌“双重”,双重则僵滞不通,为人所制。习拳有年,而“自为人制”,未曾悟通何为“双重”之病啊!欲避“双重”,须明阴阳,粘为阳,走为阴,彼粘我走,彼阳我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顺为阳,背为阴,我顺人背,我阳彼阴,阴阳相济,阴阳相融。阴阳之道,乃太极拳修持之理论依据;走粘之法,为太极拳修持之不二法门。知此悟此,达此及此,方可“知劲”“懂劲”。“懂劲”后,遵道勤修,朝斯夕斯,“终日乾乾不已”,加之默默思考,细细揣摩,逐渐可达到“随心所欲”。
  太极拳修持,何以能达到上述境界呢?最根本的必须领会把握“舍己从人”这个要领。“舍己”为“走”,走为阴;“从人”为粘,粘为阳。阴阳之道,走粘之法,舍从之理。三者相融、相通、相和、相合。“舍、从”之理,为太极拳“走、粘”法门操作运行之根本要领,凡悖于此理者,皆“舍近求远”,背“道”而驰。综观太极拳学问研究,尚力者有之,认为“一力可降十会”;求劲者有之,感到“功夫好练劲难得”;好擒拿者,声称“技巧劲巧法更巧”;爱击打者,以为“好拿不如拙打”;善跤技者认为“拳术加跤,越练越高”;信站桩者言:“百练不如一站”;抓经、闭脉、分筋、错骨、点穴,以至采眼睑、拿耳垂……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在太极拳修持过程中,均受到学者不同程度的青睐与厚爱,但如前所述,此均为太极拳“懂劲”阶段功夫,非太极拳“神明”境界功夫也。太极拳“神明”境界功夫,力去劲消,“敷、盖、对、吞”,以气为用,“刚柔俱泯,一片神行”,“无为而治”,“不战而屈人之兵”。“仁者天下无敌”,“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而得以“延年益寿”,这是太极拳修持的最终目的。笔者行文至此,有一丝隐痛感慨系之:笔者对一些武术名家的过早离世感到震惊与遗憾,其负面效应不容低估,且应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笔者对有的武术名家切磋较技出手伤人而不悔不退,感到纳闷与费解。武术是“道”,旨在益己利人。和谐社会,武术不是“武打”、“武斗”的代名词。无怪乎前贤有“拳打脚踢下乘拳,妙手无处不浑然”的谆谆告诫;有“棚掤捋挤按世间稀,十个艺人十不知”的喟然慨叹;有“万般神通皆小术,唯有空空是大道”的明确昭示。太极拳修持,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太极拳修持必须将道德修养放在首位,只有修清静无为,冲淡平和,忘物自然之心,才能有“轻灵活泼”,“全体透空”,“尽性立命”之体。对此,我们必须认真详辨甄别,“心明如镜”啊!
  笔者深深感到:“欲修太极拳,必读王宗岳;不懂王宗岳,不知太极拳。”

(0)

相关推荐

  • 赵堡太极拳行拳理论及分解教学(五)

    <太极拳论>--王宗岳--紫微天子注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 ...

  • 图语金丹|修真图悟真(八):任督二脉人体能量升降的通道

    ​图语金丹|修真图悟真(八):任督二脉 人体能量升降的通道 [摘要]如说任督二脉,是真气运行的江河,那真气就是滔滔的江水,内丹之真气,下丹田为发动机,发动"阳气". 文/吴丹丰 丹 ...

  • 太极拳三悟,一招一式皆是学问

    太极拳的拳道.拳理如同<道德经>所说"道可道非常道"那样,这就要求我们在练习中不断地去"悟道",找出其中的奥妙来,才能练成上乘功夫. 一.悟静 悟静 ...

  • 悟真直解

    悟真直解:<悟真篇>前序 『导读』在<参同契>成书八百多年后的北宋,张伯端(984年-1082年),字平叔,号紫阳,根据自己的修炼经历写成律诗八十一首,称作<悟真篇> ...

  • 太极拳精义述真

    太极拳不是神拳.玄拳,亦不是"棉拳"柔术,更不是"舞术"健身操.太极拳是实实在在的武术,是内功拳.是内外兼修.健身为基.修心为法.练身为用的武术. 天下没有不打 ...

  • 武码头,太极拳,功夫真,螺旋圆。(之三)

    刘辉正赶过来,忽见黄鼬宫二缩成一团的身体陡长一倍,也吓了一跳,还没回过神来,对方的双手就攻到了.情急之下,也来不及细想,只凭身体本能的直觉反应,自然而然做出平时练熟的招术.急起右手逆缠走外右弧线斜向右 ...

  • 《悟真·西江月》注【以易道、天道、人道喻丹道,揭示内丹之秘】

    按:<悟真篇>以易道.天道.人道喻丹道,揭示内丹之秘.<西江月>有一十二首,以对应一年十二律,张紫阳真人自注曰:"西者金之方,江者水之体,月者药之用." 外 ...

  • 武码头,太极拳;功夫真,螺旋圆

    临江仙·太极花 尝遍人间冷暖,诗拳书画无涯. 春来泉碧柳笼纱. 掌掌柔瘦影,剑剑刺缝斜. 顺应非醒非醉,圆通亦有微瑕. 阴消阳息学仙家. 千年空亦色,收摄顶三花. --圣子写于辛丑年二月二十一 水宗一 ...

  • 武码头,太极拳,功夫真,螺旋圆。(之二)

    "就这点本事,也敢管爷的闲事."黄鼬宫二恼怒道.说完一挥手就抽剃头匠一个耳光子.剃头匠一个趔趄,正摔在一旁兔子王的柜台子上面,把一柜台捏好的兔爷.泥人砸个稀巴烂,竟然被抽晕过去了. ...

  • 古代志怪故事:杨四,魏悟真

    杨 四 杨四是湖北武昌人,以勇力自负.每次出行都带着短刀,独来独往,从不畏惧.某天,他给人去京城送信,走到山东地界遇到大雨.当时已经黄昏,他错过旅店,只好到路旁的一所茅屋借宿. 主人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