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乡村
永远的乡村
人总会身在城市,心向往乡村。
有人解释是人类源出于山水间,身体里有返祖的因子。微信圈里流行一句话: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就是累了、烦了就会想回农村。
无论我们经历过怎样的都市繁华,曾在霓虹灯色的暧昧里迷醉于八卦信息流,总还是喜欢看看沈从文的《边城》,喜欢自然山水的安静,读到翠翠,心一下子会澄澈。“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被这样的一双眸子看过后,是会心安的,会随意放下装了点财物的行囊,懒懒的坐在翠翠爷爷的渡船上。本来路过市镇的一路上都担心行囊被窃,眼睛不敢稍有离开。看过了翠翠的眸子,自然会把眼睛从行囊挪开,看看青山绿水,也可以眯眼安心小睡一会儿。这就是我向往的乡村,何止青山绿水,我也喜欢随意走近人家的门前,看一个白发老人眯眼静坐在靠椅上晒太阳,一只老猫在偎着他的脚背蜷着身子,猪哼唧着在树上蹭痒,狗半卧着张望,孙子摇晃着身子,一只手伏在狗背上。时间已无意义,生命静静流淌。
不久前,别离了三十年多的初中同学被一个微信群聚在了一起。简单的寒暄以后知道,大家分别在天南海北,大部分人在初中毕业后就再也没有见面。同学中有教授、医生、企业家等各种职业,大部分都在城市里。群里聊天的兴致总凝固在初中年龄那个乡村的场景:春天南坡的大片油菜花是同学共同的作文素材;夏天靳家河里了摸鱼的乐趣之后还有美味;秋天在收割后的田野,与大人们分享秋收的喜悦;冬日的雪让山村沉寂下来,我们开始新的淘气。大家很容易就想起了我们自己的“翠翠”,我们称呼为“小芳”的同学,好像是男生记忆里共同的同桌。小芳是一个皮肤微黑泛红,眼睛明亮清澈,扎着马尾辫,不爱说话的女生。那时的同桌总是一个男生搭一个女生,隔一段时间就调换,所以很多男生都是她同桌。她总不说话,却给每个人留下了最深的记忆,那是通过眼睛来交流的年龄。那时的学校门口有一条河,夏秋雨季涨水需要趟水去学校,女生通常是手拉手一排过河的,也有男生拉她们过去,我那时最想有机会拉小芳过河,在岸边也碰到过几次,好像都没有勇气,直到毕业也没拉过。当我在群里提起此事,几乎所有的男生都说当时也有这样的想法,也都没有实现。——这些就是同学们心中的乡村。
母亲已年过八十岁,身体好,可以自理,就不愿意和子女们在城里。我哥在城里给她找了一套一楼的房,也有园子,看到得到庄稼地,还是住一阵子就想回乡下。回乡下的理由总是一个:地里的菜要人管。其实她的菜地就是房前院子里小小一块,里面有着应季的蔬菜,中间大片的也会种一季麦子。麦子一季可收100斤左右。我们阻止它的理由是:你算算100斤麦子,和边角地种的蔬菜,一年收入卖到城里最多有两三百块。所以现在农村人都外出务工,一个月的收入就抵种庄家一年的收入。母亲的回答也是无法辩驳的:“荒年饿的时候,是吃粮食蔬菜,还是吃钱?”还是看到实实在在的粮食蔬菜,才是心安。
母亲的菜地让她心安,就如母亲让我们心安。我们都太想找一处心安的地方,可以放下行囊,随意张望,无梦入睡。
城市人向往农村,就兴起了乡村旅游,我疑心乡村会慢慢变得像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