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看此文用
分
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
松的本质是内气在身体内各个部位畅通无阻而逐步凝聚成内劲,继而使身体像松树一样对外来力量既能化解又能反弹的一种特殊状态,因此,内气和内劲在体内畅通无阻是松的根源。从另一方面来说,松是太极拳独特的练功手段和方法,松的目的是聚集真气,形成内劲,使内家功夫迅速上身,整个人体在意念的导引下做到随心所欲地发放人体能量,换句话说,松又是使身体进入松状态的唯一途径。从身体生理的角度讲,松是指太极拳习练过程中,使全身处于骨骼关节、器官及肌肉、韧带等松弛、舒展,继而神经中枢松静、高度敏感,心情轻松愉快,无任何精神压力或者紧张情绪的一种状态。所以,太极拳习练者不能简单地认为松就是肌肉不用力,松可将身体各部位练得骨节打开、身体柔软,将身法练出来,随之手法、眼法、腿法和脚法也能练成,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去僵求柔,将内家功夫的阴劲和阳劲同时练出,逐步实现刚柔并济、四两拨千斤,直至阶级神明。故而,松有着不同层次和境界,相应地松也有着不同的外在表现形式。
很多人都知道放松,其实,放松是松在放(佛家所讲放下)方面的体现,也可以叫作松放,在练习松的过程中,松尚有在沉、圆、活、展、静、柔、发、空和灵等其他诸多方面上的体现,分别叫作松沉、松活、松圆、松展、松静、松柔、松发、松空和松灵,分别阐述如下。松沉,松的练习可以将肌肉骨骼变得柔软,完全失去肌肉纤维具有的僵硬之力,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习练者的肌肉骨骼可以有很清晰的下沉感,同时,浊气也能顺畅下沉至脚底。松活,松的状态中,人体各个关节已被内劲冲开,处于太极阴阳转换所需要的灵活度;同时松的练习可以使各个关节松软灵活,随着内气的强劲,逐步达到太极阴阳转换所需要的灵活度。松圆,长时间松的练习后,习练者可以很容易方角走圆,四正四隅方位的转换全部通过圆弧动作实现,太极拳动作外方内圆,非行家里手难以看出动作转换的奥妙,其奥妙就在于动作圆弧的转换上,内在动作的圆弧转换不为外人所知,尤其走动太极小圈,更是可以顺畅转换内劲,如果内劲可以就地转换,即太极的阴阳转换由小圈达到无圈境界,与人推手较技总能得机得势,其本质是松圆使然。松展,随着各个关节的逐步松活和松圆在太极动作转换中发挥的作用份量越来越重,太极动作会舒展大方,随着功夫的积累,太极动作在外形上不再舒展大方,但各个关节及其筋络在动作转换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柔软舒展,松展是松在形体上的一种表现。松静,松的练习可以使习练者进入一种静的状态,这个静一是指身体内精、气、神和意的中和运动,二是屏蔽外界干扰的一种意识屏障。在静中没有外界干扰、妄想杂念,神清意静,气血和顺。所以,松静是衡量太极功夫层次的标准之一。松放,首先体现在精神层面,通过松的练习,可将心中的一切俗务、心事等等都放下,进入忘物的境界,专心于太极的玩味中。春风只一事,开出万重花,松放是太极功夫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志,作者在练习太极拳时,有时会进入一种时间缩短的状态,练拳实际时间是75分钟左右,但感觉就像2分钟那么短暂。松柔,是太极拳的一种高级阶段,身体柔软地像没有骨骼一样,身体内部充满的都是内气、内劲,意识指挥着内气和内劲在身体内部的运动,身体的爆发力、攻击力和化解敌人来力都是靠意识指挥的内劲来实现。太极拳最大的特点是练习大柔,练至大柔,自然会产生大刚,柔力和刚力同时并存,同时发挥作用。有些人将太极拳称作柔拳,成立的组织也叫作柔拳社,就是对太极拳的松柔十分重视的体现,也表明了松柔对太极拳是多么地重要。松发,是通过松的练习,到达松柔阶段后,内劲可以随意发放出来,松发实则是指通过身体的松可以发放内劲,这在与敌交手时显得万分的重要。松空,是通过松的练习达到的一种空的状态,空存在三个境界层次,分别为身空、心空和太极空。身空是指将太极拳练到了身体没有重量的境界,走起路来一点都不费力,身体已经不再受重力场的作用;心空是指练到了在有意无意之间的状态中练习太极拳,纯由意念练拳,行拳盘架再也看不到外形动作;太极空是指将阴阳和合到了无极状态,不再有阴阳之分,随处随时可发太极劲,继而进入道的境界,即修武成真。松灵,是松练习达到较高程度时产生的一种智慧境界,这个灵既充分体现了人作为三才之一的万物之灵,又充分体现了在与人较计推手时的感知应变能力,身体应变的灵活和内心智慧的通灵同时表现出来。所以,松灵是修武成真的成功标志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松沉、松活、松圆、松展、松静、松放、松柔、松发、松空和松灵既是松的一种状态,也是松的一个具体过程,所练程度不同,其程度也不同。
有些名家将练拳叫做耍拳,一个玩耍的耍字道出了练拳的秘诀,所谓耍就是像小孩子玩耍一样,很不当回事的练拳,这其实就是高层次状态的松。学习太极拳之松,有一个渐进过程,不能一就而就,先学习局部之松,再学习全身之松,由外在之松再慢慢学习内在之松。所谓局部之松就是身体的具体部位之松,诸如肩膀、胯部、胸部、头部等部位及其关节;全身之松,就是自头至脚,完全做到松,没有一点僵硬之力;外在之松就是肉体之松;内在之松就是精神层面之松,神经中枢松静、思想集中,真气流畅无阻,阴劲和阳劲随心所至,实战、练习和生活中可以心平气和、遇事不慌、忙中不乱、危中不惊。心情之松是练习太极拳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要求和层次,醉酒状态、心慌意乱、心事重重或者心理压力大的情况下练习效果很差,调整心态对练习太极拳十分必要,两者相辅相成,太极的松功夫一旦有所积累,心态自然得以调整。腿上功夫是松的基础,尤其对于初学者,腿上没功夫,下盘不稳,不但上半身不能松,精神上难以松,双腿更是难以松。因此,下盘稳固有利于周身松,心静气缓,呼吸自然均匀,气血流通舒畅,可以增加练拳姿势的美感。松与下盘稳固互为支撑,周身紧张下盘难以稳定,但双腿不稳周身难以做到松,二者不可或缺。所以,初学者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腿上有了功夫后,下盘渐渐稳固,上半身容易松,精神状态也慢慢有所缓解,练到一定程度后,双腿也可以做到松,这时浊气下沉,重心下移,周身轻灵而不失稳定。局部之松其实就是关节之松,关节之松是太极拳松的关键,可以说,太极拳练习松就是练习关节之松。关节就好像肢体中真气运行的开关,关节松开后,给真气运行打开了开关,松开多少,开关就开了多少,真气运行就有多通畅,因此,关节松的层次就是真气运行通畅的层次。关节松开后,真气运行通畅是一个层次的松,经过日积月累的练习,强劲的真气凝聚后形成了内劲,内劲在肢体的关节处运行通畅是更高层次的松,内劲在螺旋缠绕的运动中形成缠丝劲是再高一层次的松,每个关节局部能够形成局部缠丝劲,即能够周身无处不是手,处处可打人是进一步的松,缠丝劲缠绕的运动圆圈化为极小的圈甚至无圈是最高层次的松。此外,局部的松即每个具体的关节的松也有着自身的层次。好多人经过多年练习后,觉得肩部已经完全松开了,其实并没有松开,首先是归因于没有明白松的层次,心说已开,究竟未开就是指这种现象。关节松首先在上半身入手,上半身松的关键部位是双肩,肩部松了,肘部自然容易松,继而手腕、手指开始松,气贯双臂,如此节节松开、节节贯串。肩部松的关键是手指这一梢节的松,手指不用力,肩部自然用不上力,长时间的坚持后,双臂就如风摆杨柳,如杨柳般轻飘飘毫无力气,手臂的运动完全靠真气运行作为源动力,手臂肌肉的自身力量等后天拙力完全消失。肩部和手臂松开后,进一步松的是腰部,腰部本身较为柔软,许多人误认为腰部自身的柔软就是松,其实腰部松的本质在于腰隙的形成,腰隙是人身的上半身下半身的分界岭,是全身太极的中点和圆心,没有腰隙就不能形成全身的太极。腰部松是为了坠腰、辞腰和塌腰,能够正确的做到坠腰、辞腰和塌腰,就可以形成腰隙。腰隙形成后,腹部容易松静,真气容易在腹部形成阴阳二气,除了气沉丹田外,还可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腹内松静气腾然就是指的这个现象。所以,练拳不练腰、到老艺不高的道理也在这里。双臂和腰部做到松后,胸部松是进一步的松,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胸部松形成后,以膻中穴为中心和圆心形成了太极,左右胸部能够围绕膻中穴做微微的太极缠绕运动,胸部化劲自然手到擒来,胸部松比较难以做到,但初学者应当有一个初步的正确认识。胯关节的松是太极拳的不传之秘,双胯关节能够松,周身上下自然能够松。胯关节与腰部连接,腰部之松即腰隙的形成可以使两个胯关节以会阴穴为中心行走太极,这是双腿缠丝劲的形成关键,经过长时间的要领练习,可以使裆部松开,即会阴穴松开,裆部的松是胯关节松开的标志,胯关节松其实就是裆部放松,刻意松胯关节本身就是一大认识误区。膝关节松比胸部松又高了一个难度,因为膝关节承受体重,膝关节的松让外行和初学者难以接受和理解,只有练到较高的松层次后,才能明白和体会膝关节的松。膝关节的松不能靠肌肉和精神状态进行松,腿部的缠丝劲是松膝关节的关键,腿部缠丝劲尤其膝关节的局部缠丝劲可以在膝关节形成上下对拔的两股螺旋运动力量,膝关节正处于上下对拔的中间部位,这样情况下,膝关节不仅不再承受体重重力,还能够更加灵活有力。有些人经过长时间练习太极拳后,反而得了关节炎或者类风湿的疾病,主要是不明白松膝关节的缘故。脚部之松是最高层次的局部松,难度最大,因为双脚除了承受体重外,还与大地时刻接触,负责转换步法、步型,也是缠丝内劲反弹发出的根点,拳术上说:脚跟,人之命根也。其实,脚部的松和膝关节的松比较类似,也是通过缠丝劲来完成,有了脚部的局部缠丝劲,使双脚与大地成为一个整体,师祖陈金鳌曾说,自己到了六十岁才体会到了其祖父陈鑫说的这句话。脚与大地成为整体后,不但可以将体重重力直接导入大地,脚部不再承重,还可以使步法、腿法和周身灵活多变。随着功夫的提高,整个腰部像空气一样没有重量,松的很透,走路非常轻松。最后,整个身体也像没有重量一样,也就达到了蝇虫不能落,一羽不能加的最高松境界,太极轻功也随之形成,轻起轻落,如狸猫夜行,无声无息。
有时,练习太极拳也叫耍拳,孩子在玩耍时总是在心情放松、身体放松的情况下进行的,即同时具备了内在放松和外在放松。所以,练习太极拳要时刻想着孩子玩耍时的状态,孩子在玩耍时,总是不急不躁,慢慢进行,练习太极拳也应从慢入手,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就很容易找着松的入门钥匙。从全身来看,练习松的先后顺序应是先局部之松,后练习全身之松,局部之松是指关节之松,全身之松是指全身各个关节、骨骼、肌肉、器官以及精神状态的松,内气和内劲能够在身体内完整一气,因此,局部之松完全做到后,自然就可以做到全身之松。所以,关节之松是太极拳之松的关键,从大关节入手练习,大关节放松到一定程度后,小关节也自然能随之松开,按照难易程度和练习顺序将大关节之松的具体练习方法介绍如下。第一,顶头悬,也叫头部松。头顶似有绳悬,头部有微微的悬空感,找到让头坐到脖子架上,舍掉脖子肌肉的感觉。在脖子僵硬时,松颈部肌肉,摆正头颅,把头放在颈椎架子上。有这个位置,可让头颅不偏不倚,仿佛悬空,轻盈灵活。练拳时,最容易紧张的还有脸部,而脸部的紧张还反映身体的僵硬,脸部真正做到松了,精神就能真正的松。关键做法是头颅要放正,眼睛平视,下巴处分开两股力量沿着两脸颊骨下侧紧贴两耳后根上行至两耳正上方,再由双耳正上方上行至百会穴,练习时找到这两股力量并在百会穴汇集。如此,就能很容易做到顶头悬,此时,不但能反观内听,且能耳听后方。第二,松肩,也叫沉肩。要松肩,先体会胳膊的松感觉,两腿站直后弯腰,两臂自然下垂,感受此时的肩部、肘部、腕部的感觉,记住这种感觉,在练拳中始终保持这种感觉。检查肩关节,想象着这两条胳膊不属于自己,而像两件身外物挂在肩上,手指就会慢慢有肿胀的感觉,如果微微把手指张开,感觉更强,如此长时间练习,就可以将胳膊松透。在练习中,注意肩膀不能上提,注重上肢梢节的松,手指千万不要用力,寻找或者保持松透的感觉,即涨、热、麻的感觉,仿佛有细绳拴在手腕处,来牵动两臂上移,长期如此练习,胳膊松透指日可待。经过上述方法练习,肩关节好松开,肩胛骨不容易松,但只要肩关节由着肘尖的动作方向外展,不久肩胛骨也会松开。肩胛骨松开后,两手臂才能内劲贯通,含胸后形成拔背,含胸拔背、劲由脊发就是这个道理。但如果肩胛骨没松开、内劲没贯通,而是仅仅用意念执著妄想,往往会引起后背、脖子僵硬,身体不能中正,练到肩胛骨松开后,自然一点即通、一说就明,这是初学者必须注意的一点。第三,松胯,即松开胯关节。在关节之松中十分难练,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难以成功。松胯的关键是开裆,裆开则双胯开,如此则下肢运转灵活,进退不僵滞,腰转自如。有些人的太极拳动作来回晃荡,根本原因是裆没有松开、胯没松好。太极拳练习有三难,即坚持难、松难和开裆难,开裆的秘诀是塌腰、泛臀,塌腰、泛臀后,丹田下行的真气就在会阴穴边界缠绕分为阴劲和阳劲,两股阴劲和阳劲缠绕后,会阴穴张开,裆部容易打开,继而双胯松开。仅仅明白这个道理还不能开裆,还必须在明师的指点下刻苦练习,正所谓:千言万语难以形容,亲身一点易如反掌。恩师曾向师祖陈金鳌直接发问:这拳咋练?,师祖简洁地回答:四块放松。四个字道出了松的关键部位,四块即两肩、两胯四个大关节,学会了松四大块就等于学会了太极拳。第四,松胸部,本质是松两仪。师祖陈金鳌重点强调说:要特别注意胸部的松,只有胸部能松,才有胸中运化,胸部太僵,就会气贯满胸,如此就不能调整上下关系,胸部不能运化,就要挨打。这里的两仪是指两肋,胸部的松是指拔腰束肋后的松,拔腰束肋使人体胸腔成为一个浑元内劲的整体,这样两肋容易围绕着膻中穴行走太极阴阳劲,然而,这种拔腰束肋后的松不到一定的功夫程度难体会得到。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胸部和四大块能松,周身全部就能松下来、沉下来,从根节到梢节,松到手指肚和脚趾头,做到了百分之百地松。在松的情况下,以掤劲为纲领和统帅,发出的内劲潇洒淋漓,不发则已,发则迅雷不及掩耳。这句话道破了松与发劲的关系和天机。在练习过程中,谈论和研究最多的是松,松也是评价太极拳演练水平的重要方面,松水平越高,相应的精气神也会更加到位。很多爱好者在太极拳练习中不停地谈松、做松,但不幸的是,练了一辈子,还是不能体会甚至不能理解什么是松。松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基础,也是衡量太极功夫的重要指标,也是最大的难点。太极拳之松的方法很简单,正确领悟后,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练习。陈氏小架太极拳代表人物陈清平有七大名徒,其中,牛发虎是卖豆腐出身,穷苦人家没专门时间练拳,只能将太极拳理和动作融入日常生活中,砍柴、烧火、舀水、推磨、称豆腐、切豆腐、挑担走路和端碗吃饭等细微生活动作中都能见到太极的影子,在不经意中不停的练习着太极拳,后来练到了宗师境界。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