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孩子有感情的数学
【家教智慧 第433期】
教给孩子有感情的数学
朋友的儿子刚上一年级时,期中考试数学考了九十分。
朋友十分不满,因为,九十分不仅在班里是倒第一,在全级都是倒第一了,因为,一年级的孩子数学考试几乎全是百分,九十五分以下都是极少数,更不要说自己孩子考九十分了。
朋友发恨,等到发了试卷,要好好收拾一下儿子。
可是等到孩子拿卷子回家,朋友看了却是哭笑不得。
孩子为什么得九十分,因为最后一道10分的大题错了。这首题目是:“屋里有5只小狗,跑出来3只,屋里还剩几只?”孩子的答案是;“那2只小狗干什么去了?为什么不出来?”大家一定知道了,这道题孩子没得分。
朋友把儿子很很熊了一顿,说:“你写上5-3=2不就完了,你问那么多干什么?”
孩子很是委曲:“5只小狗是好朋友,它们应该一起玩,那两只为什么不出来,是不是病了?我真得很想知道!”
幸好朋友还算是一个开明的人,看孩子两眼泪都涌了出来,便安慰说:“儿子,没事,那两只小狗没生病,他们是和另外3只捉迷藏呢?”
孩子这才擦了擦泪,好像放下心来,按朋友“指示”,在卷子上写下了“5-3=2”的式子,并写上,“答: 屋里还剩2只。”
按照阅卷标准,孩子的答案肯定是不对的。但是,孩子会不会这个题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孩子不但会这个问题,而且还有很有爱心。可是,我们的教育却似乎并不关心孩子的爱心问题,也不管孩子是不是真得已经学会了问题,只是用“教育的样式”去“规范”孩子,虽然《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但就现实的数学教学来说,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实际上是与“生活”相脱节的,都是“以本为本”,“纸上谈数”的,虽然,课本、练习册、考试题都在“生活背景”下出得题,但其实,“生活”不过是个幌子百已,我们“教育最终的要求”却是让孩子脱立生活,脱立实际,剔除一切情感。君不见,我们对孩子数学知识教学、练习、考试,都是以抽象的数字,干巴的算式为标准,就像开头案例那样,尽管大家都知道孩子会计算5-3=2,但是却不会给孩子打分,因为,它不符合数学的标准。
我们知道,数学是讲究严密、精准、规范的,但是,对一个刚入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个“严密”、“精准”和“规范”应当是逐步建立起来的,应当从生活中渐次“抽象”出来的,我并不主张放弃标准,降低要求,我只是想说,这个要求和标准,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孩子应有所有同。
就上面的“小狗案例”,对于刚入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尚处于较强的感性阶段,孩子如果能写出“5-3=2”这个算式固然更好,但我以为,即便孩子不写算式,只要能够计算出“2”这个正确结果,我觉得就应该可以了,至于他采取何种形式,表述出这个结果来,都应该给他打满分。因为,我们的教育,无论什么样的学科,都不仅要教会孩子知识,更要教会孩子生活,享受学习、生活的快乐和幸福,而学习与生活快乐和幸福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有丰富的感情,也就是,我们的教育,当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制造成只知道照本宣科、按标准而答的冷血机器人!
(关注平湖一柱,精彩教子宝典更在下期……)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