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爱上读书,就当让考试走开
【家教智慧 第614期】
邻居让我给孩子找本书,什么书《吹牛大王历险记》。
为什么要找这本书?家长说,这是孩子期中考试的必读书,考试时,要从上面出题,我们镇上的书店里都没有卖的。
我说,你还别说,我这里还真有一本,是我孩子小时候买的。
让孩子阅读是件好事,给孩子推荐书目也很应该。但阅读是不是需要考试却值得商榷。
我以为,喜欢看书是人的天性。我出身在农村,小时候,极爱看书。每年大人发的压岁钱,别人都换成了鞭炮,我却换成了小人书……
现在的孩子,幼小时,虽然被电视、手机、电脑包围着,却也并不排斥图文并茂的绘本,而且饶有兴趣,百看不厌……
我小时候看书,只要不在课堂上看,家长、老师从来是不过问的,学校也是不考试的。
之所以喜欢读书,是喜欢书中的故事。看过之后,还要"卖"给小伙伴们,为了好“卖”,有时一本书要翻来覆去看若干遍,从小伙伴们围着“你的故事”转中获得快感,激励着自己读更多的书,看更多的故事……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从小喜好读书,小学三年级时就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虽然五年级就辍学了,但在乡间的日子,除了放牛割草,书本是他最好的伴侣,自己家里没有多少书读,只好从邻家借。据其二哥管谟欣回忆,为了博得人家的好感借书看,莫言经常帮人推石磨……
小年时代的鲁迅,在江南水师堂读书时,因成绩优异学校奖其一枚金质奖章。鲁迅却没有将其视为珍宝,却将奖章卖掉,换回了几本早就想看却没钱买的书……
我想,莫言上小学时读《林海雪原》之类的书,学校也是不会考试的,后来莫言辍学了读的书,更不会有人在考他了……
小孩子没上学前之所以愿意看绘本,是因为绘本传达给他的信息比电视、游戏更多、更持久,而且,还有可以随意左看、右看、前掀、后翻,将书中的人、事、物用自己的思维进行串联,用不同的视角去看,作无限的想象,除了动眼、动脑,还可以动手——用笔在上面打下自己的烙印……而且看多少,怎么看,想什么,可以天马行空,从来不用担心有人考他们,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答案"别人是否符合"标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喜好读书是人的一种本性,人之所以愿意读,是因为不但可以从书中获得知识、信息,更可以获得个人生活中没有亲历的传奇快感,没有功利,没有强迫,全由个人喜好做主,是发自个人内心的一种自娱自乐行为。
当下,我们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书的兴趣为什么越来越淡甚而至于对书“深恶痛绝”,这个中原因,我想都是我们的考试惹得祸。
上海作家叶开曾说过这样一件事,他的女儿乔乔,上小学三年级时,一次考试遇到一道题目,问“谁是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乔乔,欣喜而自信地写下:“孔明和庞统”。可是结果,语文老师却说错了,标准答案是“诸葛亮”。 而且老师解释,“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写孔明也算错。”
孩子上学以后,阅读便不再是个人行为。从书目到数量,从时间到形式,全由家长和教师做主。对于读书的成效,更是要通过考试来检测,考试题目的对错则由“标准答案”来决定,然后用一个抽象的分数来评价其阅读水平的高下。这样,阅读由个人的内心自觉变成了外在强迫,阅读被功利化了,成了获取成绩、升学的工具。这种异化,倒了孩子阅读的胃口。
分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柱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