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累,读书忙,读书有个啥用场?
有句俗话说,世上三大苦,读书种田做豆腐。读书排第一,比种田和做豆腐还苦。
科举时期的读书真是件很苦很苦的事情。六七岁就开始读,没有寒暑假。读的科目、方式也很单调,就是死记硬背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背不上来就要挨板子。“《中庸》十八篇,屁股打成两半边”,不容易啊。
不光是普通人家的孩子读书苦,就是金枝玉叶的王孙公子读书也苦。
清朝皇子五周岁开始进宫读书,“卯入申出”,早上五点到下午三点,十小时。每年只有五天假,元旦、端阳、中秋、皇帝和自己的生日。
皇子没有科考的烦恼,普通人家子弟还要一场一场的去赶考,一次一次地写公式化的八股文。科考的淘汰率惊人,以1850年代为例,一个读书人要想最终成为进士,其概率是六千分之一。
皓首穷经,仍然名落孙山的大有人在。明清时都出现过九十几岁还在考秀才的人。真苦。
科举制时期,读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入仕做官,富贵荣华,光宗耀祖。
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就是以此来诱惑天下读书人: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书中有女颜如玉。
只要你肯读书,豪宅豪车,金钱美女,啥都有了。
元杂剧里面那些达官贵人出场时念的出场诗里,经常出现的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我荣我贵君莫羡,十年前是一书生”“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等励志鸡汤。
明清时热衷于科举的读书状况更甚,让人为之疯狂,范进中举就是典型。
古代读书是高投入的事情,一般家庭的子弟是读不起书的。一族人共同供养几个有可能读得出来考得上功名的儿童的现象是常见的。
支助同族、同乡人读书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京的外地会馆比如湖广会馆、山西会馆等,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资助进京赶考的举人。反过来,获取了功名的读书人做官后照顾同族、同乡的人也是责任和义务。
这种现实的功利的物质的读书方式,就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恶果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读书只是为了考试,而不是提升道德水平,产生精神追求,读书和做人脱节。
一个怪异的现象由此出现,看儒家经典,全是道德文章;看历史典籍,全是权谋诡计。明清官员绝大部分是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肚的男盗女娼。
今天还是应试教育。除了小学稍微好一点以外,初高中学生每天学习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十个小时,特别是初三、高三的学生,整天都在不停地刷题。
刷题在欧美国家算一种作弊行为,在这里却成了堂而皇之的行为,还要比谁刷得多、刷得快、刷得好。
今天那些被抓捕的贪腐官员,哪一个在任时不是满嘴的反腐倡廉?
这种教育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东西方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最初大体是一致的。
孔夫子说的“学而优则仕”被后人曲解了,其本意并不是说读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做官,而是通过读书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自己又有多余的时间,可以利用做官的途径更加方便地将自己明白了的道理传授给众人,让大家都能慢慢地明理。
南宋王应麟写的《三字经》是最经典的儿童启蒙读物,其中对读书学习的目的是这样说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也是指的一种精神追求。最终要知行合一,“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西欧古代认为合适的行政官员应该是接受过良好教育,家境富裕,有多余的时间,有愿意为大众服务的意愿的人。这个和孔夫子说的“学而优则仕”有些近似。
现在西方官员其实也多数是这类人。他们并不在乎财富收入,在乎的是为大众服务的机会,以他们的能力自己创业,或者进入包括金融、法律等在内的商业机构的话,其收入远远超出了做官。
西方人也认为读书是为了明理。人类是感性的,必须通过读书变成理性的人,通过理性思考,才能遵守各项社会规则,确保正常的社会秩序,达到社会稳定,从而实现人类的自由发展。
知识点的获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理性思考能力的学习、培养和提高。
在现代社会里获取知识点已经变成一件十分简单的事情,一部手机就可以解决。但要具备理性思考能力并以此指导自己的生活,帮助自己认识世界,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比如分餐制、公筷。从理性的角度讲,卫生、健康,国家几十年前就在提倡,可是真正能做到的有多少呢?大部分人是感性认识,一家人吃饭还分餐,多见外啊,多生分啊。就为了不见外、不生分,多少家庭出现交叉感染。中国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人患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共餐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这类事情很多,随地吐痰啊、闯红灯啊、高声喧哗啊、影响他人啊、滥吃野味啊、野泳啊……都是国家反复教育不要做的行为,从理性思考角度也不应做行为,又有多少人听呢?
传统农业社会过来的人还是那么根深蒂固地喜欢感性的浪漫,几十年的教化仍然难以改变,有什么办法呢?难怪中国对人的管理成本全球最高。
认识世界也是感性的。有一个统计很有趣,中国某网站里,平均每个月美国被震惊了57次,印度被举国哀嚎了13次,日本被吓瘫了13次,俄罗斯后悔了17次,澳大利亚被吓得绝望了23次,川普胆寒了14次,安倍被气晕了23次,北约集团被吓得颤抖了19次……
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啊,居然还有不少人信,到处转发。
对理性思考能力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就是通常说的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把人培养成应付考试的机器,高分低能的现象随处可见。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两者的区别太大。
同样是甲午战争,中国的考试题目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发生的,以及发生的过程等。日本的考试题目是为什么会发生,日本如果输了会怎么样。前者就是一些知识点,不需要思考,记住就行。后者就不单纯是知识点,需要思考,需要综合各种知识进行系统性思考和论证。
同样是1+1=2,中国的老师就只教育说1+1=2,匈牙利老师除了教这个知识点以外,还会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为什么1+1=2?同样是前者只需要记住,后者需要思考和论证。
……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应试教育的恶果。更大的恶果则是绝大部分人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这样读书,不如不读。
可怕!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