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什么人....难怪老师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 2024-08-03 14:47:58 一般来说,老师总是跟我们讲司马光是如何的聪明、反应快,能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难题。然后告诉我们要向司马光学习,面对困难,开动脑筋,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其实在古代,像司马光一样小时候就表现得十分聪明的人,还真不少。比如跟司马光同为北宋人的文彦博,小时候也曾经“树洞取球”,利用水的浮力,让不小心踢进树洞的球浮了出来,智慧同样令人赞叹。不过,“文彦博树洞取球”的名气,明显没“司马光砸缸”高。司马光出生在宋真宗年间,之所以用“光”字取名,是因为他出生在光州光山,那会儿他爸爸正在当地担任县令。司马光出生后,老爸对他寄予厚望,他才几岁大,就学会了读《春秋》,而且还能把书中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过司马光小小年纪就出名,完全是拜砸缸这件事所赐。7岁那年,司马光跟着老爸出门去拜访朋友,他老爸是当官的,老爸的朋友也是当官的。司马光又新认识了一群小伙伴,大家年纪都差不多,很快就玩到了一起。玩着玩着,就像书上说的那样,有个孩子贪玩爬到了假山上,一个没站稳,“扑通”一声掉进了水缸里。水缸很大,又装满了水,他使劲挣扎也爬不出来。其他孩子吓得哭的哭,跑的跑,只有司马光一脸镇定,搬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水全流了出来,那个孩子当然就得救了。而司马光救出的这个小孩,正是他老爸朋友的儿子,叫做上官尚光,在这之后,他和司马光成了发小,两人一块长大。值得一提的是,司马光砸缸的事情,就是上官家里给宣扬出去的,从此司马光大受赞赏,在东京和洛阳出了名。至于上官尚光呢?他倒是默默无闻,虽然他也很优秀,长大后参加科举考中了进士,但很快,他就厌倦了官场,辞官回乡,专心写书做文化了。而且,上官尚光很懂得感恩,为了纪念司马光救自己这事,特意花钱建了一座“感恩亭”,告诫后人要知恩图报。至于老师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后来的事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更希望我们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才智。司马光确实很聪明,他后来成为了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可以说,司马光和上官家、上官尚光之间,是一种互相成就的关系。司马光救了上官尚光,上官家帮司马光出了名。说到这里,大家不妨开动脑筋设想一下,如果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发生在现代,后续会怎么发展呢? 赞 (0) 相关推荐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可你知道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谁吗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于公元1019年出生.公元1038年,司马光二十一岁时,便登进士第,进龙图阁直学士.因为反对王安石的变化,离开了朝野十五年,这十五年时间,司马光呕心沥血 ... 司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谁?老师为什么不提后来的事?原因很简单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不少脍炙人口的名人故事:司马光砸缸.司马光的冷静.勇敢.聪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史料记载,司马光于公元1019年出生于官宦之家,他从小饱读圣贤书,有神童之称,七岁时就能全文背诵 ... 司马光砸缸路人皆知,你可知他救出的小孩是谁?老师为何不讲? <宋史>中有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为将<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司马光作为一个大 ...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被救出的小孩是谁?难怪老师一直不说 古往今来,历史上出现过不少神童,例如<三国志>中记载的曹冲称象,曹冲称象时年龄多大,原著中记载道:"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被誉为初 ... 都知道司马光砸缸,可知道救出的小孩是谁,难怪老师一直不说 引言 从古至今,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都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学习,而漫漫历史长河当中,也流传下来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像孔融让梨一样的故事就有很多是我们大家从小听到大的.流传 ... 都知司马光砸缸,你知道救出的小孩是谁?难怪老师不会告诉你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主持编纂<资治通鉴>的人.而司马光更是因为砸缸救朋友的故事闻名于世.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在司马光出生的时候,正是光州光山的县令.家中的条件还算是优越. ... 老师为何从不主动说,司马光砸缸救出的那个小孩?你看看小孩叫啥 前段日子,网上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那些年,被语文书安利过的人和事",一时之间引起网友们的热议,大家纷纷回忆起儿时和玩伴们在小小的教室里,一起齐声读书的美好时光,以及课本中那些来 ... 都知道司马光砸缸,那他救出来的小孩是谁?难怪老师从不提他名字 都知道司马光砸缸,那他救出来的小孩是谁?难怪老师从不提他名字 司马光砸缸,你可知救出的小孩究竟是谁?怪不得老师从未提起 <资治通鉴>是一部涵盖16个王朝,囊括了1362年的历史的经典巨著.全书总共有294卷,300多万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同时也是一部极具文学价值的读物.而撰写这部历史巨著 的人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