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找事聊诸葛:不神化,不黑化(十七)
(紧接上期)经过长达三年的准备,234年二月,诸葛亮兵出斜谷,开始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伐。
在此期间,刘禅后宫里发生了一件宫闱秘事,为维护皇家脸面,诸葛亮诛杀了一位大臣。
政治家为了政治利益清除异己,很正常。诸葛亮总体来说是一个仁人君子,执法严峻,却不妄开杀戒,肆意杀戮。前面提到过的诋毁先皇刘备,攻击诸葛亮用人政策的廖立,假传圣旨,贻误军情的李严,都罪不容诛,但诸葛亮只是将他们免官流放,也不罪及家人。
已知被诸葛亮杀了的仅有益州从事常房的儿子和马谡。杀前者是想以此平息南中朱褒之乱;杀马谡是迫不得已。如果马谡不是诸葛亮本人违背众人之心提拔起来的,就算有街亭之败,诸葛亮杀不杀他还不一定。
但这次诸葛亮却毫不犹豫地杀了一个罪不至死的大臣,这是为什么呢?
本号《刘禅的后宫秘闻》一文聊过这件事情,有兴趣的朋友可去参阅。此处只简单提一下。
被诸葛亮杀了的大臣叫刘琰。刘琰是鲁国人,史载其与刘备同宗,在刘备任豫州牧时跟随刘备。这是唯一一个刘备同宗的人。
鲁国刘氏是汉景帝之后,刘备自称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之后,这样算的话,两人可算作同宗。但刘备的身份不可考,假的可能性居多。而刘琰汉室宗亲身份极有可能是真的,因此刘备认其为同宗,是想以此证明自己的汉室宗亲身份是真的。
因此,刘琰在(蜀)汉更多的是做个摆设,装个门面,陪衬刘备身份而已。也因为如此,(蜀)汉政权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刘琰的需求,其车辆、服饰、饮食,都十分侈靡,几十个侍婢全都会声乐,会背诵汉朝王逸所作的《鲁灵光殿赋》,以此炫耀自己的汉室宗亲身份。
其官职也不断升迁,做到车骑将军,排位仅在李严之后,但没有实权,只领兵一千多人,跟随诸葛亮办事而已。
其实这些用不了朝廷几个钱,反而会起到为(蜀)汉政权是汉的继承者的正名作用。如果就这样炫富地过日子,刘琰也不会有什么灾难。
谁知刘琰不安于现状,在诸葛亮休整屯田期间,和前军师魏延发生了冲突,说了许多虚无缥缈荒诞不经的话,被诸葛亮批评了。刘琰不敢得罪诸葛亮,赶紧写信给诸葛亮认错服软,推脱是喝醉后胡说八道。诸葛亮也没和他计较,把他遣送回成都了事。
本来此事到此为止了。谁知道还是出事了,不是出在刘琰身上,而是出在他妻子胡氏身上。234年正月(诸葛亮二月北伐),胡氏依例与其他高级官员的妻子一道入宫给太后贺岁。仪式结束后,太后下令留胡氏一个人在宮里呆了一个多月才放回家。
胡氏是个绝色美女,单独留在宫里一个多月,刘琰怀疑她与刘禅私通,叫亲兵抽打了胡氏一顿,将其赶出家门。胡氏咽不下那口气,到衙门里告刘琰,估计刘琰在气头上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被胡氏以这些话为罪名告了。
有关部门立即将刘琰抓拿下狱,最后判决竟然是处死刘琰。殴妻之事,实属家务,就算有罪,也罪不至死,根本原因还是事涉皇家宫闱密事,刘琰不得不死。
刘琰是仅次于李严的重臣,是朝廷的形象大臣,在政事无大小全都由诸葛亮决定的执政体系下,以诸葛亮罚打二十军棍以上都要亲自临刑的风格,这个事关朝廷重臣、人命关天的大案一定会请示诸葛亮。这事一定牵涉到皇家私密,不得不杀人以灭口。
胡氏入宫一月以上,瓜田李下,很难说清楚其中真相。与刘禅有染之说,绝不是空穴来风,特别是刘琰作为丈夫的感觉体验是外人体察不到的。除了诸葛亮处死刘琰的行为可以反证这个事实以外,还有一个事实,就是从此以后,(蜀)汉大臣的妻子、母亲都不再入宫了。
此次北伐前,诸葛亮派遣使者出使东吴,希望吴国同时举兵北伐。孙权以为诸葛亮北伐,魏国一定会集中兵力于西边,东边空虚,可趁虚而入,捡一点便宜,同意诸葛亮的请求。
先交代一下吴国的行动及结果。
诸葛亮二月北伐,孙权于五月分三路伐魏: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今湖北省汉口市);孙韶、张承(张昭的儿子)等攻广陵、淮阴;自己亲率主力,以朱然、全琮为左、右督军,各假斧钺,进攻魏征东将军、统青、兖、徐、扬四州刺史满宠新建的合肥新城。各领兵一万多人,号称十万。
没想到联合北伐的消息被魏国提前知晓。(蜀)汉与吴国书信往来时,吴国信使被满宠部抓获,将书信送交朝廷。中书监刘放改换文书,说满宠想要投降(蜀)汉,然后封好信带给诸葛亮。
正在前线作战的诸葛亮接到此信后大为不解,誊写此信给吴大将步骘等人,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有怀疑孙权以此为借口不出兵配合的意思。步骘等人又拿给孙权。孙权回信做了许多解释,打消诸葛亮的顾虑。
六月,满宠计划率军援救新城守将张颖,殄夷将军田豫、散骑常侍刘邵都认为新城坚固,能够自守,不须援救。如果孙权的目的就是要围点打援的话,反而中计。
魏明帝也不同意满宠增援,合肥、襄阳、祁山是曹魏东、南、西三个防守重镇,城坚粮足,守城绰绰有余。魏明帝并没有召司马懿回援,而是下令合肥新城将士死守,任母亲甄夫人的侄儿甄像为伏波将军持节,监管诸将东征,然后自己率军乘船走水路增援合肥。
七月,魏明帝率领水师东行。满宠率将士坚守,招募了几十名壮士,以松枝为火炬,灌上麻油,顺风放火,烧毁敌军攻城器具,乘乱射杀了孙权弟弟孙匡之子孙泰。孙权听闻魏明帝亲征,加上军中又流行疾病,带兵撤退。
孙韶一路同时撤退。
剩下陆逊一路陷入魏军围困之中,全靠陆逊机智勇敢,不但顺利突围,还小有收获。孙权撤军后,陆逊的亲兵韩扁给孙权送战报回来时路过沔中(汉口附近),被魏军的巡逻侦察队抓获。诸葛瑾知道后有些害怕,给陆逊写信说:“大驾已经回去,敌人抓获了韩扁,知道了我们的情况。况且河水越来越浅,应当赶紧撤回。”
陆逊没有回信,一边让人种菜豆,一边和平常一样与其他将领下棋、游戏。诸葛瑾说:“陆逊多智,这样做肯定有原因。”就亲自来见陆逊。
陆逊告诉诸葛瑾说:“敌人已经知道大驾撤退,会专心对付我们。现在他们已经守住我们撤退路上的要害之处。我们不能乱动,要保持冷静,想办法突围。如果显示出有退兵之意,敌人会认为我们害怕,仍然会来攻打,我们很容易失败。”
二人秘密商议了一个计策,由诸葛瑾先去集中战船,隐藏在回军的河道边,陆逊则指挥全部兵马声势浩大地杀向襄阳城。城外守军素来害怕陆逊,全部返还城中。诸葛瑾趁机将战船开过来,陆逊慢慢号令部队登船,魏军不敢出城攻击。
行到白河入长江之地(今湖北省安陆县)时,陆逊扬言要停下来打猎,派将军周峻、张梁等悄悄偷袭魏军占据的江夏郡新市、安陆、石阳三县(均在今湖北省安陆县附近)。
恰逢那天是石阳的赶集日子,城门外集市上人山人海,周峻等突然杀来,吓得赶集的人都扔掉东西往城里跑,塞得城门都关不住。守门士兵挥刀乱砍,驱散百姓,关上城门。
吴军在城外斩杀抓获一千多人。这可都是平民百姓啊!为陈寿《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认为陆逊家不到三世而亡,就是因为这次滥杀无辜的报应。
魏国可以同时在西边和南边两个战场进行大规模作战,说明其确实是三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方。
接着说(蜀)汉诸葛亮这边。
第四次北伐结束后,随司马懿一起西征的军师杜袭、督军薛悌都认为诸葛亮还会北伐,方向是陇右,应该抓紧时间在陇右储存粮食。司马懿则认为:“诸葛亮前几次都失败了,即使还要来,也不会攻城,应当要寻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陇西。而诸葛亮每次出兵都出现粮食短缺的问题,回去后一定会大量储存粮食。依我的判断,三年之内不会出兵。”
总感觉这个记载有些神奇,把司马懿说成像算命先生一样。判断出诸葛亮出陇东倒是有可能,连时间都掐算得这么准就有点神乎其神了,顶多就是司马懿不敢掉以轻心,一直做好防御准备而已。古代写史的总喜欢给帝王脸上贴金,也许这就是个例子。后面的一些描述也基本如此。
诸葛亮率军进到武功县五丈原(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与司马懿对峙。
魏明帝派征蜀护军秦朗,就是秦谊禄的儿子、曹操的养子带领二万步骑前来增援司马懿。战前大多数将领主张在渭水北扎营,与诸葛亮隔河而对。司马懿反对,引军渡过渭水,背水扎营,对诸将说:“诸葛亮如果真是个勇敢之人,就应当出武功依山而东,如果向西上五丈原扎营,我军就没有什么事了。”
诸葛亮果然上了五丈原。
郭淮判断诸葛亮必定要北渡渭水,占据渭北高地,一旦诸葛亮渡过渭水,占领北原,隔断陇右与关中的通道,联络当地汉人百姓与土著族群,形势对魏国十分不利,应该先占领。
司马懿认同这个判断,派郭淮和将军胡遵一起先行前往扎营防备,战壕堡垒还没修筑好,(蜀)汉军就杀来了,郭淮、胡遵奋勇抵抗,守住了北原。
司马懿又派将军周当驻屯阳遂(渭水之北)作为诱饵引诱诸葛亮。诸葛亮军没能击败郭淮、胡遵占领北原,大军大张旗鼓地向西边开发。魏军一些将领认为诸葛亮要攻打己方西边的营地,郭淮却认为诸葛亮如此明目张胆地西行,是假的,想引诱己方大部队移防西边,真实的目的是攻打阳遂。
魏军立即加强了阳遂的防御。当晚,诸葛亮果然乘夜偷袭阳遂。魏军已有备,诸葛亮夜袭无果,退守五丈原。
双方就在渭水南岸相持不下。诸葛亮占据五丈原,守住南面通往汉中的斜谷道。司马懿在其东面,沿渭河一线防守;郭淮在其北面;一直驻防陈仓的后将军费曜在其西坚守陈仓。实际上魏军是三面围住了诸葛亮,诸葛亮想要前行相当困难。
归路没被魏军断绝,诸葛亮也不急于撤军。鉴于前几次北伐受制于粮食短缺的问题,诸葛亮就在当地屯田,打算和司马懿耗下去。
可是诸葛亮没有时间了。屯田的效果不是短时间能够收到的,诸葛亮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司马懿主力决战,争取一战而胜。
于是诸葛亮多次出兵挑战,司马懿自然明白诸葛亮的用心,不管诸葛亮怎样挑战都坚守不出。诸葛亮无奈之下用了虽然此前有人使用过,此后也有人使用过,但仍然是一个不大光彩的激将法,给司马懿寄去了一套妇人服装,嘲讽司马懿如女人一般。
司马懿终于被激怒了,上表请战,魏明帝不同意,以卫尉辛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前往前线制止司马懿出战。
当诸葛亮又来挑战时,司马懿整军预备出战,辛毗杖节立于军门,不让其出战。司马懿没办法,只好不战。
诸葛亮对司马懿上表请战之事有不同看法,当姜维告诉诸葛亮辛毗来制止司马懿出战时,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出战,之所以上表请战,是不愿意在将士面前示弱。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他有办法战胜我,哪里用得着千里迢迢地请战啊!”
诸葛亮这话说对了一点,就是司马懿是军前统帅,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出兵,不需要请示。说错了两点:第一点,司马懿上表请战不是要在将士面前表示威武,而是担心大多数将领受不了屈辱要求出战时自己弹压不了,故意上表给朝廷,让朝廷派重臣以皇帝的名义来压住阵脚;
第二点,不是司马懿没有找到战胜的办法才不出战,恰恰相反的是司马懿正是找到了战胜诸葛亮的办法,那就是坚决不出战,以不战而胜诸葛亮。
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曾经写信给司马懿询问战情,司马懿回信说:“诸葛亮志大但抓不住时机,多谋略但少于决断,喜好军事但不懂权变,虽然有十万大军,也落入我的计划之中,我打败他已经是必然之事。”说明司马懿对战胜诸葛亮已经是胸有成竹。
相持期间,双方还有信使往来。司马懿在接待(蜀)汉使者时不问军事,只关心诸葛亮的饮食起居,使者回答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打违纪者二十军棍以上,都要亲临现场监刑。饭量很小。”司马懿听了后说:“诸葛亮快要死了。”
双方从五月相持到八月,历时一百多天。诸葛亮信不过下属,事必躬亲的风格终于导致劳累成疾,病重不起,紧急召集军事会议,布置撤军事宜,将带兵之权顺位移交给魏延,由魏延负责撤军。
魏延命令将士烧掉营垒撤退,当地百姓看到后跑去告诉司马懿,司马懿带兵追赶。
诸葛亮周密策划撤退的特点再一次显现。司马懿追兵将近时,(蜀)汉丞相长史杨仪与中护军姜维突然率军大举战旗,擂响战鼓,回身杀向司马懿。
杨仪与姜维都是诸葛亮近臣,司马懿不知道诸葛亮生死,摸不清虚实,看到是这二人领兵而出,还以为是诸葛亮亲自断后指挥,鉴于前几次的教训,害怕中计,停兵不追。
撤军途中诸葛亮终于支撑不住,身死军中。魏延带兵进入斜谷道安全区域后才举哀发丧。司马懿第二天到(蜀)汉军阵地巡察,发现了许多书籍和粮食,判断诸葛亮已经死了。对诸葛亮病危之时仍旧能够全身而退十分赞赏,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辛毗不相信诸葛亮死了,司马懿下令追赶。魏延撤军时沿途抛撒了许多蒺藜,阻碍司马懿的追兵。司马懿派二千士兵脚穿软底木屐在前面开道,将蒺藜全部吸附在木鞋底上,道路疏通后,步骑疾追,追到赤岸(今陕西省留坝县东北,已入斜谷道一半以上),才知道诸葛亮确实死了。因为赤岸通往汉中的栈道已经被魏延烧毁,无法继续追赶,司马懿才回军。
耗尽诸葛亮心血的北伐至此全部结束。在近八年的时间里,诸葛亮共发动了五次北伐,劳而无功,引发后世许多争议,是非对错,至今争论不休。
(蜀)汉军在诸葛亮身死的不利情况下能够全军而退,本来是件值得庆幸的事情,没想到却发生内讧,为(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魏延惨遭杀害。这是(蜀)汉国最大的冤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