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人不寒”!小寒时节,养生需做到这“三要”
小寒,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今年时值1月5日。
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即将到来,民间亦有谚语“小寒大寒,冷成冰团”来表示小寒节气的寒冷程度。那么,小寒节气,我们在养生方面该注意些什么呢?
01 1.5
起居要三防
防寒
小寒时节,天气寒冷,保暖是养生的第一要务。
头部是人体的神经中枢所在,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上达于头部。所以,小寒养生,尤其要注意头部保暖,外出记得戴好帽子。
膝关节保暖和脚部保暖也很重要。寒冷的冬季,要穿厚实的鞋袜和裤子,不宜为了追求美观而过多暴露膝关节。此外,还可以用泡脚的方法来保护我们的脚部。
防病
01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血液,得温则易于流动,得寒就容易停滞。在小寒节气里,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往往会因为寒冷而病情加重,患“中风”者也会增多。
所以,冬季预防这些疾病,尤其要注意防寒。此外,还要控制高血压,避免情绪激动。
02 避免胃肠受寒
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吃生、冷、硬、炸食物,多吃温热清淡的食物,定时定量,切忌暴饮暴食。此外,还应调整生活起居,按时休息,不熬夜。
03 预防风寒感冒
小寒是风寒感冒的多发时节,预防应适时增添衣被防寒保暖,多做肢体伸展运动振奋阳气,固表防感。此外,还可在每日洗脸后用双手摩擦面部至生热,可增强御寒能力。
防燥
内部保湿:寒冬皮肤渐渐萎缩变皱,皮脂腺机能减退,遇寒冷干燥气候极易导致皮肤干燥瘙痒,所以,更应注意饮食调理和补水。除了多饮温水之外,还应适量补充蛋白质及脂肪,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豆制品。可适量食用各类粥品,但应少吃辣椒、大蒜等刺激性食物。
外部保湿:在空气干燥的室内可以使用加湿器,还可以在空调房放置一盆清水,也可以使用喷壶喷洒干净的清水,使温度控制在18℃至25℃之间,湿度在30—70%之间。
02 1.5
饮食要调补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小寒正是进补的好时节。在经过了近一年的消耗后,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而此时,合理的进补可以使来年少生一些病痛。
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气养血,调理肾脏。
1.八宝养生粥
八宝养生粥有益气生津、养脾胃、治虚寒、补气养血的功效,可以作为早餐或者晚餐主食。
制作八宝养生粥,可用糯米、晚稻米为主料,配以红枣、桂圆、莲子、赤豆、葡萄、栗子、花生、白果、百合等十余种辅料,亦可加入山药、茯苓、枸杞等中药材,营养丰富,口感香糯绵长。
2.当归生姜羊肉汤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故冬日养生,补肾驱寒尤其重要。
以当归和生姜为主要原料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有温中补血、祛寒强身的作用。
做法:
取羊肉150克切块,与30克拍碎的干姜和15克肉桂共炖至肉烂,调入盐、葱花、花椒面,趁热吃肉喝汤即可。
3.茶饮
养生之道,贵于御寒保暖,提高抗病能力。此时,宜喝祁红、滇红等红茶。普洱、红茶性味甘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冬季饮之,可补益身体,善蓄阳气,生热暖腹,从而增强人体对冬季气候的适应能力。冬季人们的食欲增进,进食油腻食品增多,饮用红茶还可去油腻、开胃口、助养生,使人体更好地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
03 1.5
情志要乐观
小寒正处于季冬之月,此时阳气潜伏,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心态平和,莫要劳神忧事、郁郁寡欢。
此外,有民谚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个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慢跑、跳绳、踢毽等。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时,要尽量选择中午或下午进行,务必不要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
04 1.5
揉五穴,健气血
小寒时节天气寒冷,人们会感觉周身僵硬,气血凝滞,可以揉五穴,促进身体气血运行。
1.百会穴。百汇乃诸阳之汇,用掌心按摩它,可以振奋身体的阳气。
2.膻中穴,也叫气海。捶打它可以驱散邪气和心中的闷气,人在生气时“捶胸顿足”就是这个道理。
3.神阙穴,也就是肚脐。按摩它可以促进胃肠气血运行。可在每天早晨和晚上,顺时针按摩六十下,逆时针按摩六十下,会感到温热舒适。
4.劳宫穴。它是心包经上的穴位,可以用两手拇指互相按压,有强壮心脏的作用。
5.涌泉穴。涌泉穴是肾经的穴位,劳宫穴是心包经的穴位,一起按摩可以可以治疗失眠,达到心肾相交的作用。
明天就是小寒了
最后,再提醒一下朋友们
天气寒冷,注意防寒保暖
供稿 / 西湖区卫健局
转载请注明“健康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