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行当 | 西洋镜人 电影电视剧的前身
西洋镜又叫“西洋景”“拉洋片”,过去,它是一种深受市井百姓,尤其是小伢们喜欢的民间娱乐项目。这一行当,大约起源于清代同治年间,盛行于民国和解放初期。
西洋镜的道具其实十分简单,最主要的就是“片箱子”,用来安放观看的画片。最早的片箱子,只是用青皮席子四面围起来,上面掏几个圆孔,里面再放几张画片就完事了。表演的时候,演员在一旁说唱,观众则趴在席子上,由圆孔往里观看。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洋镜这一行的演出设备也在改进,除锣、鼓、镲三大件外,带圆孔的席子也变成有观景窗,可更换画片的木制片箱子了。
我第一次看西洋镜是在花楼街百子巷我家的楼下,那时我只有10岁左右,经不住做生意人的大声吆喝,向外婆要了2分钱,就下楼了。
记得那是一个有四条腿的大箱子,正面有几个小孔,对着镜头往里看。从镜头里看到的是被放大的奇妙无比的世界风景,有外国的,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英国的泰晤士河;国内风光就更多了,如北京的故宫、颐和园、长城;上海的外滩和城隍庙;南京的中山陵等。此外,还有一些稀奇珍贵的动植物等。以前没有电视、电脑、智能手机,看这些确实觉得世界之大之妙。那西洋镜的老板站在旁边说说唱唱,不时拉扯提绳操纵换片,一套为12张或20张,这有点像风景纪录片。还别说,你在观看,别的小伢们还觉得里面一定蛮好玩。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呢?
现在想起来,可能是运用了光学原理,在望孔处加上一块透镜,使得目光集中,所看到的画面分外光鲜明亮。所画的图片,是采用西洋的交点透视法,充分利用近大远小、近精远略的原理,完全有别于中国的传统画法,使景色美妙多姿。
后来,我发现做这行的人又有改进,不是背着大箱子,而是做成了便携式的小型片箱。他们背着小木箱和趴脚架,四处招揽生意。走到一处,便打开小木箱,内装六七支单筒画片机,内容各不一样。画面增多了,内容也趋于国内风景,什么桂林山水、海南三亚、泰山、黄山等。为了怕小伢弄丢了或拿走了,每台小盒子上都栓一根细绳子,还是2分钱一看。假如你没有钱,牙膏皮子、破铜烂铁和玻璃瓶等物也收,因为有些小伢们跟家长讨不到现钱,他们就把家中的废品拿出来抵钱看“西洋镜”。
小伢们付钱以后,一面美滋滋地挑选一部自己喜欢的“大片”,然后眯着左眼,右眼贴在观景窗上朝里看,一面不停地卷动转轴变换画面,比看小人书要好玩些。但三五分钟就看完了,这2分钱消费也太快了,于是我们小伢们想起办法,几个人一起约着去看,这老板当然高兴哩!我们就趁老板不注意,偷偷换着看,这样可以多看几个小盒子了。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1876年的武汉
编辑:田联申
【关于我们】
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是由武汉市学术、新闻、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及民间文保志愿者,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文物保护社会组织。2017年12月荣获中国文保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全国十佳团队称号。全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发起人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请点击在看,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