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虐我千万遍,我待课堂如初恋 (其三)
只愿你挣脱情的枷锁,爱的束缚,任意追逐。——《领悟》
沉溺于热恋中的人儿,往往会被爱所迷惑,却失了自我,丢了本心,陷入到欲罢不能的困境中,这时的爱恋带来就不是幸福而是痛苦了。课堂教学有时也会出现类似的情景,这时我们便要“挣脱情的枷锁,爱的束缚,任意追逐”了。
教师在教学前、备课时总得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立一个目标,我们在执行教学任务时应能较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目标。但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又不能死守自己的既定目标而不知变通,不能把固执进行到底。因为我们的教学说到底不只是要考虑教给学生什么,更多的是要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从自己的备课本出发,而不能从课堂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那我们的课堂将脱离学生,会使我们的课堂不能形成良好的交互、交流。这样的课堂也不能很好地体现新课程要求的“自主、探索”,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课堂进程中的突发事件,并随机地把这些变故有机地纳入我们的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不断地根据课堂的需要修正自己的教学目标。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教师要用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
《论语·先进》中记录了万世师表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情形,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课堂情景。在这堂言志课中,孔老夫子先后用“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引导和鼓励自己的学生们发言,可以说是开了对话课的先河,真正体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有一个基础理论,那便是“对话理论”。这种对话强调的就是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甚至是学生与自己内心的交流。这一交流过程,是学生精神世界的思考与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生活与文本的再体验过程。通过这种体验与交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走进生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去把握文本的本质,甚至是生活与生命本质。这样的交流与体验能让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撞击出绚丽夺目的火花,能促进学生生命智慧的发展,最终让学生积极地去实现生命的终极价值。当然这样的交流与体验也能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彰显出生活的气息与生命的灵性。
一句话,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少一些“咬定青山不放松”,多一些随机应变;少一些“耳提面命”,多一些情境再现;少一些“一言堂”、“满堂灌”,要多一些交流体验。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更容易地让学生接受,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共鸣,才能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