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教程】用笔与用墨技法详解,对国画零基础者很有用!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中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国画用笔、用墨技法详解
用笔
用笔指运用笔锋表现出各种笔墨效果。毛笔型号众多,而性能又各有特点,因此学会用笔对初学者来说十分重要。
1.中锋与侧锋。中锋用笔时,笔锋在线条的中间,效果圆实厚重,如衣纹之铁线描,山水画法之披麻皴等。侧锋用笔时笔杆稍稍侧卧,笔锋自然偏在一边,笔道有“飞白”,浓淡、干湿变化较大。在实际创作中,我们可以用侧锋画老干以得苍劲之感,用中锋画新枝以得润泽之感。(见图一)
图一
2.藏锋与露锋。
藏锋起笔时,笔锋折藏在里边。起笔藏锋俗称“倒插笔”,收笔藏锋是指把笔锋反缩回去。露锋是与藏锋相对而言的。无论起笔与收笔都可运用露锋。如桃花花瓣的起笔处和墨竹叶子的收笔处都要用露锋。
3.顺锋和逆锋。
顺着笔势行笔叫顺锋。顺锋形成的线条较光润。逆推着行笔叫逆锋。逆锋的笔锋容易散开,效果变化较多。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可逆锋画干,顺锋写枝。(见图二)
图二
4.立与卧。
在实际作画时,笔杆有立卧之分。例如画柳条、荷梗等长线条时,用卧锋(拖锋)较为方便。立锋与卧锋是相对而言的,二者都是用笔的常态。
5.转与折。
转与折指行笔时改变方向的方法。硬折的方式就是折,圆转的方式就是转。转的效果是圆曲的,折的效果是棱角的。除转折之外还有搭笔。搭与折很相近,因此容易被忽略。搭对体面关系的表现十分重要,不可忽视。(见图三)
图三
6.轻重与提按。
轻重和提按都是指用笔的力度变化。行笔时要根据不同要求,不断改变力度的大小、轻重才能展现出不同的效果。
7.快与慢。
快慢指运笔的速度变化。笔行纸上,自然要有快慢的反差。一般来说,墨饱时行笔要快些,墨枯时行笔可慢些。同时,用薄纸可较用厚纸行笔快些。很多初学者往往采取同一速度运笔,墨枯时也不降速,续墨频繁,不容易画出干笔的效果,使墨色显得单调乏味。
8.方圆与畅涩。
方圆与畅涩既可看作是用笔的效果,也可看作是画家的用笔风格。例如北宋李公麟笔下的衣纹多用圆笔,而南宋马远笔下的衣纹则多用方笔。画花鸟也同样有方圆用笔的不同。吴昌硕、陈师曾喜用圆笔,而陈子奋画白描花卉则多用方笔。从描写对象的效果来说,无论是方笔还是圆笔都应自然得体。畅即流畅,涩即凝涩,二者相反相成。有些描绘对象要画得畅些才自然,但有些对象就要画得涩一些才好。前者如画玉兰花,后者如画树干。畅笔要畅而不浮,涩笔要涩而不滞。
用墨:墨法
用墨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墨色,二是墨法。
1.积墨法。
先用淡墨打底,干后再加画多遍,要一层比一层浓重,同时做到层次分明、各不相混。运用积墨法时,一定要在前一遍墨色干透后再画下一遍墨。积墨法可用于描绘配景中的山石,呈现出厚重的效果。积墨大都是在生宣纸上表现的。假如需要在熟宣纸或绢上采用积墨法,就要进行更好的把握,切忌脏、滞等问题的出现。(见图四)
图四
2.泼墨法。
泼墨法与积墨法是相对而言的。积墨法是多层墨色的相积,泼墨法只表现一层墨色。在生宣纸与熟宣纸上都可用泼墨法。泼墨法的水分固然多一些,但不等于没有干笔。在运用中,泼墨法常常与破墨法相结合。如写意花卉的画叶法,大半都是泼墨与破墨相结合的墨法。
3.破墨法。
所谓“破”,就是破解之破。用破墨法可以破解不理想的部分,重新呈现一个更好的墨色。具体来说就是把墨气不足或墨色不丰富的部分,趁未干时重新补充一些重墨或淡墨,使前后不同的墨色相互渗化、衔接起来,形成一种复杂的墨色效果。在破墨法中,重墨可以破淡墨,反之亦可。撞水法本质上也是一种破墨法,只不过是用水来破墨而已。(见图五)
图五
用墨:墨色
关于墨色,古代有很多说法。有人称五墨:焦、浓、淡、干、湿;有人称六彩:黑、白、干、湿、浓、淡。从含水量讲,墨有干、湿之分;从含墨量讲,墨有浓、淡之别。从极浓到极淡,墨色的变化层次十分丰富。同样,从极干到极湿,墨色的变化层次也很多。如果把干湿和浓淡结合起来,交错配合运用,那么墨色会产生出无穷的变化。
1、淡墨:
水多墨少,濃墨加水調之。淡墨描远山景
2、濃墨:墨多水少,研至八分。
3、焦墨:黑墨乾而近燥者。将墨汁置于砚中,用墨锭反复研之,浓稠后即得焦墨,用于点苔、点睛,调整画面轻重的作用。
焦墨写生
4、宿墨:隔夜之墨。即所研之墨在砚内存放数日即可得宿墨,作画易枯润、苍茫。
宿墨山水
5、潑墨:全用濕墨潑紙畫成,單層墨色變化,蒼茫淋漓,而無筆痕。
泼墨山水
6、 破墨:在畫末乾之際,以濃墨或淡墨補筆;不同墨色互相滲化,形成五彩墨色之韻味。破墨之法,淡以浓破,湿以干破。皴染之法,虽有不同,因时制宜可耳。”又说:“齐白石作花卉草虫,深得破墨之法,其多以浓墨破淡墨,少见以淡墨破浓墨。”潘天寿认为用墨:“在干后重复者,谓之积,在湿时重复者,谓之破。”作画用破墨法,目的在于使墨色浓淡相互渗透掩映,达到滋润鲜活的效果。
7、積墨:由淡墨開始,層層積疊,但明暗不同層次的墨色,不互相渲染或混雜,而是層次分明。
范寬《雪景寒林圖》(積墨法)
各种墨色的特点及用途
“干” 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产生苍劲、虚灵的意趣。
“湿” 墨中加水多,与水调匀运用,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点叶、点苔、使画面具有湿润之感,或用于泼墨法,表现水墨淋漓的韵味。
“淡” 墨色淡而不暗,不论干淡或湿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画远的物象或物体的明亮面。
“浓” 为浓黑色,多用以画近的物象或物体的阴暗面。
“焦” 比浓墨更黑,用于笔蘸上极黑之墨是为焦墨,常用来突出画面最浓黑处,或勾点或皴。
国画历来以墨为主,色为辅,所以中国画之墨就是色,古人有“墨分五色”之说,还有“五墨”和“六墨”之分,“五色”指一笔画出要有从浓至淡的多种变化。
所谓“五墨”和“六墨”则是说整体的墨色变化,五墨法将墨色分为焦、浓、重、淡、清。这是指墨色由深、厚、干的焦墨向淡、薄、湿的几近清水的过渡,形成不同层次的墨色的变化,一般由浓到淡是画面的主调。焦墨较为少用,仅用在提神醒目和调整画面轻重关系的地方。清墨,主要是参加墨韵和层次,使画面既丰富变化又调和统一,而“六墨”将墨色分为墨、白、浓、淡、干、湿。它既讲了墨的黑白浓淡的过渡变化,又讲了运墨时干到湿的水分控制,也就是说墨色的浓淡和干湿相互作用,才出现了干浓墨和干淡墨,湿浓墨到湿墨的多种变化。
国画产颜料的重要性不及于墨,但对表现层次和画面气氛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