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必然》读后感1:如何预见未来?
人们能够预见未来吗?
我们知道的只是我们的过去和现在,未来是未知的。
所以我们只能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来认识世界,这就相当于看着后视镜开车。
当未来真正到来,当变化真正发生之时,我们往往看不见,看不懂,感受不到。
因为我们只是基于过去的和现有的经验,变化对于我们来说超出理解力。
无数个影响人类的重大发明,刚开始的时候,都是默默无闻的。
从电脑到互联网,从移动通信到人工智能。
就像凯文·凯利说的:变化具有一种自我掩盖的动作,常常会在我们回顾过去时候才会显现出来。
我们倾向于从旧事物的框架中来观察新事物,我们当下对未来的展望,实际上会曲解新的事物。
所以我们会对那些已经发展了2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事物感到惊讶。
当我们所有人都感受到变化的时候,变化已经成为过去时了,已经成为历史。
1989年,凯文凯利和美国广播公司abc的高层参加了一个会议,提到了互联网,当时他们充满了鄙视。
在凯文凯利离开之前,给了他们提了一个建议,说:“听着,我刚好知道abc.com这个地址还没被注册,找你们最懂技术的计算机极客,让他立刻把abc.com注册下来。别犹豫,这事儿值得做。”
一周后他又检查了一遍,那个域名还处于未注册状态。
同样,1994年《连线》杂志的一位记者发现mcdonalds.com没被注册后,将其注册下来,他尝试把这域名送给麦当劳的,没有成功。
当时的互联网还是一片广袤的处女地,无论你选择做什么,都能轻而易举地成为第一。
但是,当时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真是了不起的。
回顾已经发生的事实,会让人产生事后偏见。
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不要事后看过去,要站在现在看未来。
能够真正的站在时代之巅,预见未来的人,少之又少。
现在的70后、80后面对和马化腾、张一鸣同样的历史机遇,为什么是他们开创了腾讯和今日头条,而不是你?
如何预见未来?可能有几种方式:
一是思想深邃,从大历史长周期的角度,能够真正的掌握事物背后的规律,用一种宏观的视角来推演未来发展的走势,比如巴菲特、张一鸣。
思想可以指导行动。
二是眼界宽广,能够先人一步接触到边缘信息,最早学习到先进的理念和技术,获得领先的认知优势,比如乔布斯、盖茨。
认知可以改变命运。
三是勇于创新,他们既先人一步获得了互联网的认知,又有勇于挑战的精神,敢于拥抱不确定的新兴未来,比如1994年的贝索斯和马云。
行动可以塑造未来。
从个人实践上有两种方式:
一是外求,多学习,多看书,多实践,努力获得更多的新的认知。
二是内求,临在当下,全心投入,把自己做的事情做专做精做深。
2050年的网络会发展成什么样?
KK说:从你睡醒睁眼那一刻起,网络就会尽力预测你的意图,再记住了你的日常生活后,网络会尝试先一步在你提问前给出答案:
在你开会前给你出示文件,
在你和朋友吃饭前给你推荐餐厅,
给你推荐最佳的行车路线,
你只要提到朋友的名字,就会预测你希望看到哪些照片或者什么东西……
网络会越来越像一种存在,它会向电一样,成为一种低水平的持续性的存在,它无处不在,永远开启,暗藏不现。
这本书写于2015年。
不用到2050年,仅仅5年之后,人工智能对于人类行为的预测,就已经极其精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已经全面深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
网络有时候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时代滚滚向前,但是很多人的思维观念,还停留在原始社会。
认知差足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马云说:“有的人因为看见,所以相信;有的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预见未来需要眼界、格局,更重要的是信念。
我们回看过去,常常会羡慕那些时代的弄潮儿,羡慕他们身处好时代。
就像老喻说的,我们常常羡慕10年前、20年前一些人的时代机遇,但事实上如果按照这个逻辑,现在也一定存在着某一些机会,让未来的10年20年的人们所羡慕。
凯文·凯利说:就像1984年那些.com域名一样,2050年的人会羡慕2016年的那些发明家,可以有一片广阔的处女地,你做很多事情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得第一,未来的人们会感慨:“我要是意识到那是有多少可能性该多好,我要是活在那个时候该多好。”
所以任何时候都是创业的最佳时机,都是做事情的最佳时机。
不恋过往,不惧将来,活在当下。
现在启程,就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