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参与世界
精神参与世界
看不到的世界,并不意味着不存在。我们需要用与以往不同的的思想和方法来处理这个崭新的时代,或者,这里的思想和方法本身就是一回事儿。当下,我们需要英雄和英雄精神,因为英雄和英雄精神本来就是合二为一的。
英雄和英雄精神合二为一,如何理解这个命题呢。英雄参与到这个现实世界中,改造着这个世界。与此同时,英雄精神也在参与着这个现实世界,当然,英雄精神本身也就是一个精神世界。在常识中,我们只是习惯于认识到英雄和英雄的现实世界,而不习惯认识到英雄精神和英雄精神的精神世界。我认为这是需要修正的认知与实践,我甚至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英雄精神的力量要比英雄本身的力量还要大,还要长久。
那么,这时我们可以做一个论断,那就是英雄和英雄精神是否可以分割开来单独对待。我想是可以的,这是一种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在这样的视角下,英雄是英雄,英雄精神是英雄精神。然后对他们的特性分别进行分析,英雄是实体,归属于现实世界,他具有相对的客观性,英雄精神虚幻,归属于精神世界,具有相对的主观性。之所以说相对的主观性和客观性,那是因为在某种情况下,他们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可以实现翻转。
英雄的存在是相对的客观、静止、片面的,英雄精神的存在是相对的主观、运动、全面的,与上面的同理,因为是相对的,所以他们的属性在某种其种情况下可以翻转。这里的翻转指的是他们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可能互换,也许我们会疑惑这有意义吗,实际上,这非常有意义的,对欣赏者有意义,对创作者更有意义,因为清楚这种转化可以帮助创作者和欣赏者以动态的姿态来看待和处理这个世界或者这个世界的问题。这就如同我们站在山顶看风景,面朝前方的景色和身后的景色并不相同,而在人的精神领域,这个显见而实用的道理同样显见而实用。但需要提醒的是,虽然英雄和英雄精神可以各自独立的分析,但它们的关系却是不可忽视的,正是因为他们的亲密关系,我们才把它们单独分析的,否者,分析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因此,精神不但参与世界,而且精神参与世界的方式是多样化的。这个认识也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这个认识可以让我们准确的发现文学艺术的源泉,甚至,这种认识本身就是文学艺术的源泉。生活世界是文学艺术的源泉,这是我们最常识的认知,我认为这还不够全面,或者不够深刻,或者不够细致,或者不够力度,我们还应该认识到生活世界中不仅仅有人们的衣食住行,还有着一个源于衣食住行的精神世界,而这个精神世界有可能是客观的、散乱的、片面的、静止的、不自觉的、无意识的,她需要我们去发现、表达、集结,甚至改造,而改造的结果就是我们所常知的艺术世界,而这个艺术世界其实是一个完整、客观、全面的精神世界。对于创作而言,这并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标准。而在实践中,标准有时要比方法要重要的多,因为方法是单一的,而标准可以激发出各种各样的方法,甚至可以促使新方法的出现。
所以,精神不但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参与世界,还以普遍的社会生活的形式参与世界,在某个合适的情境下,文学艺术将它们重新集结起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关注普遍社会生活中的精神世界,这也许更加有益于我们对世界的观察、解释和重现。而这种精神世界不可能以虚无的形式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她表现的形式可以是习俗、信仰、习惯、知识甚至动作、语言、表情等。关注这些生活中具体中事物,我们可以探索精神世界的功能结构以及呈现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而且可以做的就是从文学艺术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中回到文学艺术中。有时候,我们很难区分文学艺术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精神世界,但有一点是真实的,那就是在创作时,我们叙述和描写的对象很可能不是日常生活本身,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世界,因为一旦开始了创作,我们就会赋予创作对象一些主观性,或多或少会有一些。而实际上,日常生活被赋予了主观性才更容易进入到创作世界之中。日常生活如果没有被赋予主观性,也会显得单调、静止、散乱。
有一点,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既然精神可以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自觉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也可以以日常圣湖的形式不自觉的隐含在我们的心中。那么,我们应该花费更多的心力在这种不自觉的存在形式中。那么,精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怎么存在呢,我简单的设想一下,我认为最主要的形式应该是思想、知识和习惯。因为这是我们使用最频繁的存在,尤其是知识和习惯,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它们做一些事情。对于思想,我们只是偶尔的使用,但这并不是说它并不重要。其实,思想是很重要的,只不过它处于隐性的基础地位,久而久之,思想的力量甚至可以提高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不过,认识到了这里之后,我们还不能停滞。因为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世界转化为文学艺术,仔细想想,其实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常,每个人的日常中都有一个精神世界,但并不是每人个人都有文学艺术作品。这就表明,在日常生活的精神世界和文学艺术作品之间还有一段难以跨越的距离,不过,一旦跨越过去,文学艺术作品就形成了。然而,有时这并不是我们能控制的。
如果说这是文学艺术作品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有效互动的话,那么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不仅限于这是一种清醒的认知,更在于这种认知能够促使文学艺术作品甚至经典文学艺术作品的出现。这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艺术观念,发现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研究他们的本质,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式。我们会质疑这些问题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可以解决吗,经过我的实践,我认为可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用政策、制度解决,也可以用技术、哲学、美学解决,同样,我们也可以用文学艺术的形式或方式解决,甚至在最后的最后,我们会认识到最有效、最彻底的方式就是文学艺术的方式。因为,其他的一些方式我们可能不容易理解,或者不容易传播。比如哲学、美学的方式,要么深奥难懂,要么传播困难。而政策、制度有时似乎过于僵硬和单一,不利于问题的和谐、彻底的解决。而这时,文学艺术就具备了绝对的优势。
一般而言,文学艺术作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现过程是如此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问题,然后对问题分析、研究,然后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去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些阶段接近尾声或完全结束后,人们会跳出这一阶段的日常生活,从而将这段日常生活提高到艺术的层面,即精神世界中。而在这一过程中,精神的力量不可忽视。
总之,我认为的精神,不仅是英雄式的鼓舞士气的精神,还包括日常生活中人的思想、知识、习惯、信仰等,它们也在参与着这个世界。
江一
戊戌杏月
【作者简介】
江一,青年作家,诗人,中文课程设计师,原名金江昆,号榷山,1988年生,2012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师从实力派作家、诗人、著名文艺评论家胡业昌先生,著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侯颖教授,现为衡水市作家协会会员、签约作家,河北衡水中学语文教师,衡中诗词协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渡缘》《一江琴声》《湖畔弦歌》、诗集《桃花坞雨》《榷山问樵》、美学著作《美的唤醒》、哲学著作《生活世界与艺术境域》、学术著作《情境之门》《一个诸境斋的故事》《洒落的从前》《唐宋诗发展史简话》等,指导中学生创作诗文集《繁荇集》《化境风》等。发表的论文有《叙事类写作限制初探》《传统文化传承问题探究与解决》等。曾独立开发课程《汉字硬笔书法入门与提高》《美的唤醒》《中西思想小史与文学写作》《知“古”与知“己”》,并教授北大先修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主持和参与的科研课题《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对策探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承》《责任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青少年职业规划》等。曾长期负责全国创新作文大赛的指导工作,并担任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河北省决赛评审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