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养牛”——从“牛文化”到 “牛+ 互联网”的 产业创新

中国的“牛文化”始于牛耕时期,早期人类把野牛驯化成家牛,主要是替代人类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当时牛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也开创了悠久的牛文化历史。当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牛变成了人类的餐中宝,且是最有营养、最健康、最高端的肉类食品。这时,牛在人类肉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至此以后,澳大利亚凭其百余年的“牛史”成功超越中国,培育出了许多高端肉牛品种,成为世界肉牛业的大国强国。

科技的进步,让聪明的人类发现了牛身上更多的实用价值。有美食家说,牛全身是宝,牛肉、牛皮、牛骨,牛毛、牛鞭,不胜枚举;连气味怪怪的牛粪,也成了有机肥料,荷兰的花中之王郁金香,因为插在了牛粪上,贴了有机二字,身价倍增享誉全球。

如今,21世纪的“牛文化”超越了“好肉”与“好料”内涵,体现出一种用高档牛肉引领健康精致“好生活”的新理念。

深谙时代赋予“牛文化”的新含义,“互联网养牛”项目开创的创新肉牛产业模式,终于使远离农场的都市族能跨越国境“点将挥鞭”数十万肉牛大军。谁能说,这不是在用“牛+互联网”的方式实现着“中国梦”呢?

在近期举办的“首届澳大利亚-中国商业贸易投资展”上,在中澳肉牛贸易领域经验丰富的Clement Guo先生在客观分析中澳两国肉牛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坚定地提出:“澳洲牛肉的未来,在中国!”

他表示,按出口量计算,日本、韩国和中国分别是澳洲2015年第二、三、四大牛肉出口市场。日本人口数量下滑、老龄化加剧且GDP增速缓慢,澳洲对日本的牛肉出口市场呈现衰退;而韩国,受朝鲜半岛等因素影响,未来的贸易市场也充满变数。相比之下,只有中国在继续前进。

截至2014年,中国肉牛存栏量为6678万头,出栏量4761万头,是世界第三牛肉大国,仅随美国和巴西。然而,中国仍面临着巨大的供需缺口。“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消费总量决定了对牛羊肉资源,尤其是健康、绿色、无污染的高品质牛羊肉资源更为长期、巨量的刚性渴望与需求。” Clement Guo说。这样的供需差距亦得到了现实数据的佐证:2014年中国牛肉产能为647.5万吨,而牛肉总需求量为796万吨,这意味着中国牛肉市场缺口148.5万吨,缺口占比(占总需求量)高达19%。

与供需缺口相伴相随的,是中国人日益变化的消费结构,尤其是牛肉消费结构性比重不断增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猪肉比重下降,牛羊禽肉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目前,中国牛肉占肉类产量的比重达8.1%,且每年递增。

“ 中国人均牛肉消费量为5.17公斤左右,和世界人均消费量约10公斤的水平相比,还存在近1倍的差距”,Clement Guo认为,中国的牛肉需求远未触顶,消费总量还将快速增长。

抛开诸多经济数据,中国人对优质牛肉的渴求到底从何而来?这也许就要联系到当代的“牛文化”了。

Clement Guo分析,其一,新生代中国青年更易接受西方饮食文化并被其影响,从2010年起,中国西式餐厅数量剧增,自然也促使对高端牛肉的消费量上升。其二,健康话题成为中国民生的共识,尤其随着近年来中国肉类行业负面新闻频发,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八十年代吃味道,九十年代吃质量,21世纪吃健康”,“追求健康消费,吃到安全牛肉”逐渐成为整个国家、社会的广泛共识,无害优质牛肉成为未来消费主流之一。其三,2011年以来飞速的信息传播,使中国消费者得以更快、更全面地理解牛肉的品质和部位区别,对牛肉的诉求也愈发讲究。曾经在国人眼里大而化之的“牛肉”,如今细化成了经典的肋排Entrecôte、肉质鲜嫩的牛腰肉菲力Fillet、牛里脊肉沙朗(西冷)牛排Sirloin、肌肉纤维较长的膈柱肌肉Onglet,还有适合做成碎肉牛排的牛大腿内侧腹部肉Hampe,林林种种。

简言之,中国21世纪的“牛文化”,已超越了足以果腹的“好肉”和全身是宝的“好料”,体现的是一种用高档牛肉引领的、健康精致的“好生活”。

然而,中国目前缺乏专用肉牛品种,高档牛肉紧缺。Clement Guo指出:“中国用于牛肉生产的品种参差不齐,且在牛肉性能、生长速度、肉质、转化率方面,与专用肉牛品种有明显差距。此外,中国牛肉的分级标准、追溯体系、安全卫生存在不足。”两大原因导致中国牛肉品质不高,且档次提升难度很大,高档牛肉产量在总产量中占比不足5%,仍需从国外大量进口。

App养牛
澳洲高档牛肉的未来在中国

目前,中澳双边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紧密的时刻。中国保持了澳洲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澳大利亚牛羊肉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增长态势。

澳洲与中国中间的红肉贸易源远流长,中国的消费者和餐厅对澳大利亚的牛羊肉有着强烈偏好。澳洲肉类及畜牧业协会中国区总经理李泰利表示:“100%的北京、上海五星级饭店都选用澳洲牛肉作为他们西式菜肴的原料之一。”澳大利亚肉类与畜牧业公司的数据显示,澳洲对中国牛肉出口从2012-2013年期间开始迅速增加,2015年占全澳总出口比重约为11.5%;过去3年里澳洲销往中国的牛肉总额增长了6倍,2015年接近 10亿澳元。

“投资养牛,一定要到澳大利亚来;养牛卖肉,一定要到中国去。”“互联网养牛”项目主要发起人、Sino Australia股份有限公司CEO、中澳安格斯肉牛企业协会会长刘建国坚定地认为,互联网时代,买全球卖全球,全球配置资源,跨境经营跨界组合已成为新常态。

“互联网养牛”致力于利用互联网搭建一个平台,把人才、资金、市场、跨区域跨时空的链接在一个平台里,实现资源和市场的最佳配置,在一个细分的产业里实现技术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

为了形象地阐述“互联网养牛”的理念和蓝图,刘建国这样说:“人人养牛是我们的资源,专家养牛是我们的技术保障。与其说互联网养牛,不如说是牛养了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平台工具,牛是上帝赐给人类的宝贝,吃的是草,奉献的是牛排和飙升的市场价值。”深谙中澳肉业行业大局的刘建国,对于在澳洲活牛的投资价值非常乐观:“你有了一头牛,就等于多了一台印钞机,一头牛一天吃进去5公斤草,长出来1200克牛排;一群牛吃进去的是青草绿叶,奉献出来的是黄金白银。互联网把爱牛的、养牛的、卖牛的,买牛的牛人们聚在了一起,大家说牛话,干牛事,做牛业。”

在“互联网养牛”项目中,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建立中澳第一家“App肉牛电子交易中心”,以一举实现公平定价与订单交易的两大功能。

“ 这个电子交易中心要创建肉牛的电子交易合约标准,让千千万万的千差万别的个体活牛,有一个统一的交易标的,在这个标准下,建设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使得投资者有一个买卖容易,操作便利的场所,养殖者获得长期稳定资金的渠道,在经营中锁定价格套期保值。

这样一来,不仅能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第三方竞价体系,实现养殖者、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三方受益;还能激活牛的货币属性,加快牛的流动性,以交易促贸易,以贸易带养殖。”

刘建国解释,订单交易不同于传统的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具有多重优势。如投资小,入门快;天天交易,买卖灵活;每周交收,贴现便利,流通性强;订单合约标准化,升贴水制度确保公平交割;现货和期货结合,套期保值等等。肉牛订单交易的优势比较示意图如下:

“把资金、土地、市场链接在一起,有钱的投资,有地的养牛,有技术的做指导,有激情的做老板,人尽其才,牛尽其流。”刘建国期待着用“牛+互联网”,引领活牛产业脱胎换骨,开启一个全新的养殖模式。

关于中澳第一家“App肉牛电子交易中心”的详细信息,将于接下来的连载中陆续报道

· An investment project with Australian Angus livestock.

· Guaranteed rate of returns and sound market prospects.

· Managed by a professional team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 and e-commerce experts.

· Grazed by the best practises in industry while the investors can monitor the entire process.

· Trading on a weekly basis.

· Priority with favourable conditions in purchasing top quality Australian Angus beef.

· AUD $1100 per cattle, with a minimum purchase of 10

· Special investment migration plans for VIP client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