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主药诀

​治病主药诀

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小腹痛用青皮治。心(下)痞黄连枳实从。腹痛须用白芍药,因寒加桂热黄柏。腹中窄狭苍术宜。胀膨厚朴姜制法。腹中实热何所施,大黄芒硝功有力。虚热虚汗用黄芪。肌肤浮热黄芩宜。胁下疼痛往来热,日晡⑴潮热柴胡宜。脾胃受湿身无力,怠惰嗜卧用白术。下焦湿肿兼火邪,知母防(己)龙(胆草)并酒(黄)柏。上焦湿热用黄芩。中焦湿热黄连释。渴用干葛天花粉。半夏燥脾斯时禁②。嗽用五味喘阿胶。枳实黄连治宿食。胸中烦热栀子仁。水泻芍药(茯)苓白术。调气必当用木香,若然气盛又非良。补气必须用人参,肺经有热不相应。痰涎为病须半夏,热加黄芩风南星,胸中寒痰多痞塞,白术陈皮两件增。胃脘痛用草豆蔻,若然挟热(黄)芩(黄)连凑。眼痛黄连当归根。惊悸恍惚用茯神。小便黄时用黄柏,涩者泽泻加之灵。气刺痛时须枳壳。血痛当归上下分。痢疾当归白芍药。疟疾柴胡为之君。血痛桃仁与苏木。气滞青皮与枳壳。枳壳青皮若用多,反泻元气宜改作。凡用纯寒纯热药,必用甘草缓其力,寒热相杂亦用之,调和其性无攻击,惟有中满不食甘,临症还须究端的。

①晡:(bu1)(布、阴平)。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叫日晡。

②半夏性燥,口渴不宜用。

用药传心赋

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知黄连清心经之客火。黄柏降相火之游行。黄芩泻肺火而最妙。栀子清胃热而如神(炒黑止血)。芒硝通大便之结燥。大黄乃荡涤之将军①。犀角解乎心热。牛黄定其胆惊。连翘泻六经之火。菊花明两目之昏。滑石利小便之结滞②。石膏泻胃火之炎蒸。山豆根解热毒而治喉痹。桑白皮泻肺邪而利水停。龙胆治肝家之热。瞿麦利膀胱之淋。鳖甲治疟而治癖。龟板补阴而补心。茵陈治黄疽而利水。香薷治霍乱以清襟。柴胡退往来之寒热。前胡治咳嗽之痰升。元参治结毒痈疽,清利咽膈。沙参补阴虚嗽,保定肺经。竹叶、竹茹治虚烦而有效。茅根、藕节止吐衄而多灵。苦参治发狂痈肿。地榆止血痢血崩。车前子利水以止泻。瓜蒌仁降痰以清襟。秦艽去骨蒸之劳热。丹皮破积血以行经。熟地补血而疗损。生地凉血以滋阴。白芍药治腹疼——补而收——而烦热上除。赤芍药通血瘀——散而泻——而小腹可利。麦冬生脉以清心,上而止嗽。天冬消痰而润肺,下走肾经。地骨皮治夜热之劳蒸。知母退肾经之火沸。葛根止渴而解肌。泽泻补阴而渗利。兹乃药性之寒,投剂须当酌意。

又闻热药可以温经:麻黄表寒邪之汗。官桂治冷气之侵。木香调气治腹痛。沉香降气治腰疼。丁香止呕,暖胃家之冷。藿香止吐,壮胃脘以温。吴茱萸走小腹疗寒疼。山茱萸壮腰肾以涩精。豆蔻、砂仁理胸中之气食。腹皮、厚朴治腹内之胀膨。白豆蔻开胃口而去滞。元胡索治气血而亦调经。附子回阳,救阴寒之药。干姜治冷,转脏腑以温。草果消溶宿食。槟榔去积推陈。苁蓉壮阳而固本。鹿茸益肾而生精。锁阳子最止精漏。菟丝子偏固天真。没药、乳香散血凝之痛。二丑、巴豆(二位相反)攻便闭之屯。紫苏散风寒,子能降气。川椒退蛔厥,核治喘升。五灵脂治心腹之血痛;大茴香治小肠之气痛。此热药之主治,分佐使与君臣。

论及温药,各称其能。甘草为和中之国老。人参乃补气之元神。葶苈降肺喘而利水,苦甜有别③。茯苓补脾虚而利渗,赤白须分④。黄芪补卫而止汗。山药益肾而开心。莪术、三棱消积坚之痞块。麦芽、神曲消饮食而宽膨。顺气化痰陈皮可用。宽中快膈枳壳当行。白术健脾而去湿。当归补血以调经。半夏治痰燥胃。枳实去积推陈。川芎治头疼之要药。桃仁破瘀血之佳珍。艾叶安胎而治崩漏。香附顺气而亦调经。杏仁止风寒之嗽。五味敛肺气之升。防风乃诸风之必用。荆芥清头目而疗崩。山楂消肉食之积。细辛止少阴头疼。紫薇花通经而堕胎。酸枣仁敛汗而安神。藁本止头疼于巅顶之上。桔梗载药物有舟楫之能。杜仲壮腰膝而补肾。红花苏血晕而通经。兹温药之性气,学者必由是而遵循。

既已明于三者⑤,岂不悉举其平。常山使之截疟。阿魏用之消□(病去丙换征)。防己、木瓜除下焦之湿肿。菖蒲、远志通心腹之神明。壮腰膝莫如虎骨。定惊悸当用获神。阿胶止嗽而止血。牡蛎涩汗而涩精。羌活散风,除骨节之疼。冬花止咳,降肺火之升。独活、寄生理脚膝之风湿。薄荷、白芷散头额之风疼。木贼、蒺藜退眼睛之浮翳。元明、海粉降痰火之升腾。青皮伐木。紫菀克金。五加皮消肿而活血。天花粉止渴而生津。牛蒡子清咽喉之不利。薏苡仁理脚气之难行。琥珀安神而利水。朱砂镇心而定惊。贝母开心胸之郁,而治结痰。百合理虚劳之嗽,更医蛊毒。升麻提气而散风。牛膝下行而壮骨。利水须用猪苓。燥湿必当苍术。枸杞子明目以生精。鹿角胶补虚而大益。天麻治诸风之掉眩。木通治小便之秘涩。天南星最治风痰。莱菔子偏医面食。此乃药性之提纲,用作传心之秘术。

①言大黄涤除肠道积滞,好象猛将一样。

②结滞:指湿热蓄于下焦以致小便不利。

③葶苈性寒,有苦、甜两种。苦的下泄性急,甜的下泄之性缓。

④茯苓甘平淡,气味俱薄,白的偏于补;赤的偏于利。

⑤三者:指寒、热、温三性。

上一页:引经药

下一页:治病主药诀

《医学传心录》

钱乐天(着)[上海刘一仁]

修订说明

写在卷首

诊脉传心诀

诸脉主病

诊脉总要

诊脉六法

三部总看歌

发言须当理

引经药

用药传心赋

治病主药诀

四君汤加减歌

四物汤加减歌

二陈汤加减歌

小柴胡汤加减歌

平胃散加减歌

病因赋

百病皆生于六气

诸症莫逃乎四因

伤寒症传变六经必须熟认

太阳经证用药诀

阳明经证用药决

少阳经证用药诀

太阴经证用药诀

少阴经证用药诀

厥阴经证用药诀

直中三阴真寒证用药诀

瘟疫病感冒四气务要先明

内伤脾胃者辨有余与不足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外感热病者知夏热与春温

卒中风因有四端治分三中

破伤风原有三种治别三经

中暑有动静之异

受湿有内外之分

火有七说

痰有十因

气有九论

郁有六名

疟犯暑风更兼痰食

痢因湿热及受积停

呕吐者胃气逆而不下

泄泻者脾气伤而不平

藿乱脾寒伤食所致

痞满脾倦积湿而成

呃逆者胃气之不顺

咳嗽者肺气之不清

嗳气皆由于痰火

咽酸尽为乎食停

附:嘈杂症

中满臌胀者脾虚不运

附:浮肿

噎膈翻胃者气食相凝

喘急有虚有实

痉症有阴有阳

五积六聚总是气凝其痰血

五劳六极皆是火烁乎天真

吐血出于胃腑

衄血本乎肺经

痰涎血属于脾脏

咯唾血属于肾经

牙宣者阳明之热极

舌衄者少阴之火生

腹中窄狭而痰火各别

胸中烦热而虚实可分

惊悸痰迷恐惧所致

健忘血少忧郁而成

癫狂者分心肝之热极

痫症者寻痰火之重轻

便浊有赤白之异

汗出有自盗之名

九种心疼痛在胃脘

七般疝气病在厥阴

胁痛有两边之别

头风有左右之分

腰痛肾虚而或闪挫

腹痛寒气而或食停

痿症不足与湿热

痹症寒湿与风乘

四种遗精心肾不能既济

五般黄疸湿热熏蒸而成

眩晕者无痰不作

消渴者无火不生

不寐者痰火旺而血少

多睡者脾胃倦而神昏

大便秘乃血液燥结

小便闭乃气滞不行

痔疾肠风湿热所致

发斑瘾疹风热所乘

耳聋者肾虚之故

目疾者肝火之因

齿痛乃胃热气虚

喉痹乃火动痰升

鼻塞者肺气之不利

口疮者脾火之游行

女人经水不调皆是气逆

妇人心烦潮热多是郁生

带下砂淋由于湿热

崩漏下血为

(0)

相关推荐

  • 用药传心赋[医学传心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药之妙,如将用兵.兵不在多,独选其能,药不贵繁,惟取其效,要知: 黄连清心经之客火. 黄柏降相火之游行. 黄芩 ...

  • 《医学传心录·治病主药诀》中,有“渴用干...

    <医学传心录·治病主药诀>中,有"渴用干葛白茯苓,半夏燥脾斯时禁"一句,当时很多朋友认为,应当是"渴用干葛天花粉".今天告诉大家书上是对的,就是&q ...

  • 治病主药诀 诸病主药

    治病主药诀   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 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 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 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 小腹痛用青皮治 ...

  • 治病主药诀——李东垣用药法度

    头痛必须用川芎,不愈更加引经药. 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 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芋用无错. 颠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 肢节之痛用羌活,去风去湿有奇功. 小腹痛用青皮治,心痞黄连枳实从 ...

  • 治病主药诀.1

    轻松学歌赋治病主药诀第一讲,治病主药诀是什么歌赋呢?它出自于哪里?这是非常简短的一篇小歌赋.但它的份量很重,属于称砣虽小压千斤的那种.它出自<医学传心录>这本书,这本书你知道有多厉害吗?你 ...

  • 中药药引、治病主药诀、药性串集、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引经报使药歌> 小肠膀胱属太阳,藁本羌活是本乡. 三焦胆与肝包络,少阳厥阴柴胡强. 大肠阳明并足胃,葛根白芷升麻当. 太阴肺脉中焦起,白芷升麻葱白乡. 脾经少与肺部导,升麻煎之白芍详. ...

  • 治病主药诀.1(中)

    或者四五二十的,因为他把各种加减变化都讲进去了."小柴胡汤.四君四物.平胃二陈",疫病就"小柴胡汤",食病就平胃散,痰病就"二陈汤",气病& ...

  • 治病主药要诀

     头疼必须用川芎,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羌活少柴胡,阳明白芷还须着,太阴苍术少细辛,厥阴吴茱用无错.巅顶之痛人不同,藁本须用去川芎.肢节之疼用羌活,去风去湿亦其功.小腹痛用青皮治.心(下)痞黄连枳实从. ...

  • 老中医总结的400种中药口诀,什么病治什么药

    中医之声 医学资讯 公众号 每一味中药都有其药性,选择中药都是根据治疗原则是"虚者进补',不是虚证的人不宜进补.中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其中,辛能散,甘能缓,酸能收 ...

  • 治痛药对琐谈(上)

        中医理论与实践     治痛药对琐谈(上) 作者 孙龙川 疼痛一症,可见于临床各科及多种疾病.病因不一,治法各异,倘能结合选用治痛药对,往往可增强疗效.今略举数对,以示梗概. 一.羌活.独活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