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的六种外治法
凤凰中医:一个面向全球华人的中医药时事热点类自媒体!
来源丨《中医杂志》1988年12月,作者:吴震西 责编:杜杜
胃脘痛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病。中医辨证有食积、气滞、血瘀、寒凝、胃热阴虚、脾胃虚寒等类型。以下外治方法,请结合辨证选择使用。
1. 热熨法
将适量莱菔子和生姜打碎,放锅内炒热,用布包裹,温熨胃脘部,冷则更换。此方适宜于食积型胃痛,如属寒凝型则用葱白、生姜捣烂炒熨。每日1-2次,每次15-20分钟。
2.兜肚法
荜茇、干姜各15克,甘松、山柰、细辛、肉桂、吴茱萸、白芷各10克,大茴香、砂仁、蔻仁各6克,艾叶30克(捣绒)。上药共研粗末,用柔软的棉布做成20cm2的兜肚形状,内层铺少许棉花及艾绒,将药末均匀撒上,上面再铺一层棉花,然后用线密密缝好。防止药末堆积或漏出。日夜兜于胃脘部,45-60天为1疗程。此法适宜于中虚寒凝型胃脘痛。
3.点眼法
火硝、冰片各等分。共研极细末,用玻璃点眼棒沾药末少许,点双侧目内眦,一般1-2分钟疼痛便可缓解。此药点眼后有刺激性疼痛,如能改制成点眼药水即可避免这一不良反应,并可提高疗效。此法对胃肠痉挛、胃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胆囊炎等病引发的疼痛均有效,中医辨证属寒凝气滞型的胃脘痛效果显著。
4.发泡法
以生白芥子、斑蝥各等分,分别研成细末,和匀,用3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每次取麦粒大一团,置于2cm×2cm胶布中心,贴于上脘、中脘或阿是穴,3小时揭去。一般泡发出后胃痛即逐渐消失。此法对肝炎、胆囊炎引起的胁痛及肋软骨炎的疼痛均有效。
5.灌肠、滴鼻法
大黄30克,芍药60克,天仙子、五灵脂各15克,延胡索、煨川楝子、甘草各20克。加水2000ml,煎取250-500ml,备用。灌肠法于给药前嘱患者排便,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肛管插入直肠内20-25cm,药液温度38℃左右,每分钟80-90滴灌入,保留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滴鼻法取200%浓缩液10ml ,频频滴鼻。此为治疗急性胃痛的方法,其中包括急性胃炎、胃窦炎、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两条途径给药,绝大部分患者10分钟内即见效果。
6.指压法
胃Ⅰ穴位于第5肋骨下缘锁骨中线外一横指处;胃Ⅱ穴在第5肋骨下缘与腋前线交叉点处。在此两处按压,以压痛最敏感处效佳。每次15-20分钟,一日3次。适宜于胃寒性疼痛,对食积性疼痛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