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咦,奇怪!爱说闲话、爱逗趣、爱讲歪理的都哪去了?|半月谈|杨文方|天坪村|杜炳志
咦,奇怪!爱说闲话、爱逗趣、爱讲歪理的都哪去了?
半月谈记者 张斌
激活参与:都是主人翁,不是观望者
编者按
过去,贫困的恶性循环让人们常常只能顾及自己的低水平生存状态,较少集体意识。久而久之,占小便宜的观念让本须抱团发展的贫困户如一盘散沙,难以聚合。如今,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的到来,让贫困村有了凝聚人心的主心骨、脱贫致富的顶梁柱、重铸思想的领路人。大大小小的合作社、互助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各自为战的村民有了向心力、聚合力,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大河流水小河满”“人人应是主人翁”的道理。
巴山北麓,古柳摇曳,抬眼尽是苍翠。用力呼吸一口,清新得很!
入夜,55岁的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党支部书记杨文方有点恍惚:一个藏在巴山深处、“羞答答”的贫困村,竟也可以变得热闹、外向,成为不少人羡慕的“网红打卡点”。
天亮,看着村里如赶集般涌来的游客和农家乐里忙前忙后的老乡,他才无比确认,这就是他们的天坪村。
从重塑集体向心力,到关注村民的精神需求,再到编辑乡村的文化基因,过去的几年,天坪村既书写着战贫史,也见证着300多户群众参与意识、公共意识和集体意识的诞生与茁壮。
负责对口帮扶天坪村的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任晓伟说,天坪村一步步告别贫困,也一点点重新塑造、打磨着自己的精神动力,激励天坪村走得更远。
1
“不是观望者”
天坪村“杨家院子”如今成为非遗文旅小镇,还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提起“巴山样子、杨家院子”的标语,村民笑意里露出自豪满满。
但把时间的指针往回一拨,“坡有八分陡,地无半亩平”的天坪村日子也曾坎坷。杨文方说,这里的贫困发生率曾达到42%。
因为地处神河源、千层河等景区周边,2017年,当地政府和对口帮扶的陕西师大决定对天坪村进行整体提升改造,目标是建成景区,让大家吃上“文旅饭”。
申请项目顺利,但把大家伙召集起来参与其中,并不容易。杨文方说,这个村本就是个合并村,村民之间往来少,跟村干部打交道也不多,加上地处山区相对闭塞,观念比较落后。
项目一开始就碰壁。天坪村地势条件不好,景区的主体部分要建在河对岸的长梁村,一看“刀下不见菜”,天坪村的村民可不答应了。52岁的袁玉芝是村民代表。她说,私下里大家都议论,“好不容易弄到资金,咋就投到别的村去了”。村里要建停车场,需要征用村里一户村民的老屋,可人家钉在那里,就是不让。还有的村民担心,他们离村好几公里,咋能享受到红利。
结果就是,好不容易召集来十几个人开村民代表大会,大家头一低,没人举手表示同意。
村干部一碰头,认为唯有尽量满足村民需求,项目才能有进展。很快,第二次会议就召开了,村民们很坦诚,他们要求:第一,尽早给村子装上路灯,不然晚上出门黑漆漆的;第二,如果河对岸要改造得漂漂亮亮,那河这边也要“一视同仁”。
“这些都在计划之内,大家还有没有第三?”面对村干部的反问,村民们一下愣住了——没想到还能提啥条件。
村干部接着说:“其实,还应该有‘第三’,就是你们也和对岸一样发展起来,挣到钱。”这句话一下子戳中了村民。“大家不要害怕,咱们景区是整体的,是一个产业链,大家都能参与。一方面,我们会给大家分红;另外,别人开农家乐,你种的菜、养的鸡也能卖给农家乐;人多了,河对岸住不下,你家收拾收拾不也能住吗?”
实打实的举措一项又一项,掏心窝的话语一句又一句,村民心里的疙瘩被揉开了。很快,景区提升改造工程完工。
尽管大多数村民还没搞懂3A级到底是啥,但他们看得到、感受得到:村里人气越来越旺,民宿越开越多,以前吃不完只能喂猪的土豆如今都卖得欢实。还有村民说,以前跑到县上卖魔芋豆腐,舍不得坐车,赶路就要三四个小时;现在魔芋豆腐都卖给了民宿,人家上门来拉货,一斤比在县城还多卖5毛钱,“划算着哩”。
谈及缘何要召集村民一起谋发展,杨文方说,一个景区要吃、要喝、要玩儿,少不了每户群众提供服务。如果大家不同意,就算建好了,游客抱怨,经营困难,老百姓也得不到好。“不论是一户一户谈,还是一家一家说,总之,就是要让大家都参与进来。”
如今的天坪村,线下开“板凳会”,线上开“微信会”,以往叫不来的人成了会上发言最积极的;爱说闲话、爱逗趣、爱讲歪理的,“如今主意一个比一个正,都是奔着发展去的”;因事耽误不能参会的,也会找人带去意见,“人不在场,但话一定要到”。
“跟以前不一样了,现在每一个村民都是主人翁,不是观望者。”这是杨文方和很多村民的切身感受。
2
“要到人心里去”
景区开了,游客来了,但还有烦恼找上门。
多数村民都养狗,还不止一条。村里一位老太太被狗咬了,跑到村委会讨说法,一见面,就指着村干部的鼻子问:“我被狗咬了2天,你们不管不问!”
村干部有点懵,问了半天,也没问出来到底是谁家的狗。“冤无头债无主”,老太太越说越激动。
眼看就要谈崩了,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驻村第一书记杜炳志站了出来:“最近忙着办整村退出贫困村的事儿,我们工作不周,先给您道歉;第二,您为了保护孙子才受伤,要给您点赞;第三,您有合作医疗,打针了没?可以拿着票据去报销,如果还有负担,我们还有救助系统。您看这样解决行不行?”
一番话下来有情有理,老太太马上消了气。第二天,杜炳志提了一桶油、一箱奶又去探望。
一场不悦看似化解了,杜炳志却认为不简单。老太太不无来由的“怨气”背后,暗藏着整个村子的共性问题:年轻人外出务工,老人带孩子成常态,时间久了,难免空落落的,缺少精神关怀。
“老年人要被看见、被关注、被尊重,他们的需求要得到满足,而我们做农村工作时,往往忽视这点。”杜炳志说,“做农村工作,其实就是做人的工作,心里的路没通,就别谈被群众拥护了。”
“这就好比串珠子,你不把他串过来,他就会被别人串走,被一些歪风邪气串走,更不利于发展。”四季镇党委书记陈勇说,如今村民与干部关系好,交情深, 通往人心的路走顺了。
行走于天坪村杨家院子,惹人瞩目的除了统一风格的民宿群落,还有家家户户别致又文艺的门牌。离河边近的,叫“溪边院子”;门前有竹林的,叫“竹苑人家”;一个铁匠铺子,起名“铁匠农庄”。还有结合人名、地名的“张勇小聚”“休闲四季”……几乎每家都有新名字。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游客体验庖汤宴上的拳王争霸赛
可在此之前,家家都叫“某某农家乐”。景区建好后,很多村民觉得“农家乐”三个字缺了些意境,且没新意。可准备换门牌时,囿于文化所限,一些村民想不出个好名字,“把人急得”。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四季镇镇长谢承海挑起这个担子。他不但负责给大家起店名,还请来书法协会的专业人士雕刻、挂牌。“门牌是标识,就好比人的脸面,可不能不当事嘞。”
“满意满意!镇长给起的,我们都觉得好,比以前有味道。”村民们说,新名字带来新变化。为了扩大发展,“竹苑人家”最近正在重新装修,屋里吊顶是木头拼接的,灯是仿古的,整体搭配素雅而清净。
在干部和群众的互动下,上访闹事的少了,打架斗殴的没了,“诚、孝、俭、勤、和”的新民风逐渐形成。
“干部群众走得近,一些高尚的、先进的种子才能有附着的土壤,慢慢生根发芽。”谢承海说,“乡村氛围、民风秩序不是抽象的,而是靠着一天天的交心与攀谈,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3
“打捞乡愁”
村里的乡愁馆是52岁的袁玉芝最爱去的地方。尽管没上过几年学,甚至“看了就忘”,但她只要空闲,就会带孙子去,“那是村里最有文化的地方”。
乡愁馆由陕西师范大学帮扶筹建,坐落于景区中间,分为四个展区,既介绍发生在杨家院子的“小村大事”、岚皋的历史文化名人,也展示普通农家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情景。
很多游客喜欢展区里的“方言俚语”,比如,“打麻影子”就是“黄昏”的意思,“熬敲”就是“刁难”,还有游客跟着读出声来。
袁玉芝最喜欢饮食展区。听了无数遍后,她如今也能讲出“神仙豆腐”的故事了:“传说,我们这里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一位老人梦见了菩萨,说山中有种带着豆腐气味的树叶,香灰一点,可以做成食物……”
袁玉芝没想到,这块绿色豆腐还成了非遗文化,变成可供游客参与制作的体验项目。来自陕西师范大学的学生还将神仙豆腐的制作加工过程设计成了动漫。
位于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四季镇天坪村的非遗文旅小镇杨家院子 张斌 摄
在岚皋县文联主席杜文涛看来,一个乡愁馆,不仅重拾起难忘的历史文化记忆,也让一个普通山村有了自己的文明实践途径。
“不仅是游客,也包括我们自己,只要走进馆里,就会知道岚皋历史上发生过什么,甚至我们谈论天坪村时,不再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还包括厚重的历史文化,它们唤起了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陕西师范大学的帮扶下,2019年由岚皋县文化和旅游广电局组稿、陕西师大文学院策划、组织并全额资助的《岚皋历史文化丛书》出版,丛书120万字,涵盖民间传说、历史掌故、民间歌谣、诗文遗存等多个方面。
出版发行那天,参与丛书编辑的杜文涛记得清楚:“开着面包车,一下子就拉回来1000多套,来要书的人很多,很快就没剩多少。”杜文涛说,“有的村民要求一定要给他一本,他想让孩子看看家乡的历史;有远在澳门的岚皋人打来电话,希望得到一本,以寄托乡愁……”
“音乐学院的学生定期去下乡做文艺汇演,丰富老乡的业余生活;文学院的师生为村里写下万字报告文学,让一个个奋斗的故事走进书页之间;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为当地量身定制了豆腐制作与饮食文化培训班……”任晓伟说,在对口帮扶天坪村的过程中,他们一直期望用文化丰富乡村的内涵,重塑乡村氛围和秩序。
“用文化去感染人、丰富人,从而进一步达到扶贫扶智的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任晓伟说。
如今,偶有闲暇,杨文方也喜欢翻看丛书里的民间歌谣,兴起时,还会唱起来,“以前记得调子,记不得词,现在都学到心里了,只要游客喜欢,我也可以唱给他们”。
(完)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