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中的一首诗。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本单元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诗词名作,每首诗都表现出诗人各自的人生境遇和情感世界。单元要求掌握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在朗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并尝试写作文文学短评。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不卑不亢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致,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对李白非常熟悉,也很喜欢李白的诗歌,但大都流于表面,吟诵着李白优美的诗句,   却没有深入体会李白的情思及其风格。就本诗而言,学生需要体会诗人豪放飘逸的诗风,及诗人对人生的深沉感慨,对诗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要能梳理。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及本诗创作背景;

2.诵读诗歌,积累字词、文言知识;

3.梳理课文,划分诗歌内容层次,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第二课时

1.诵读诗歌,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2.结合诗句,学习诗人夸张、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3.理清诗人情感变化脉络,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重难点】

第一课时

1. 梳理课文,划分诗歌内容层次,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第二课时

1.诵读诗歌,发挥想象,品味组成梦境的意象以及梦境所隐含的精神追求;

2. 理清诗人情感变化脉络,理解诗歌主旨。

【教学方法】

讲授法、朗诵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喝酒: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又或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的剑: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说到这里,想必大家明白老师讲的这个人是谁了吧?没错,他就是历史上有着“诗仙”之称的青莲居士,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七言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②“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这是贺知章心中的李白;“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是余光中心中的李白;李荣浩凭借“如果能重来,我要选李白”,这是歌手李荣浩对李白的倾慕。李白是国人心中的“诗仙”,从古到今,无人质疑。他因何被称为“诗仙”?今天,我们以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为例,一起来探究“诗仙”的内涵。)

二、李白其人

李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他的才情名誉天下,他的诗句璀璨了整个盛唐。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忆李白》评价道:“酒气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按今天的话来说,他是盛唐时期的“网红”,他“火”遍了古今,老师相信他还会“火”遍将来。

对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从小学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中学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再到今天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们与李白的缘分,不可谓不浅。下面老师将请几位同学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李白是怎样的:

例如:我心目的李白是__________,因为他_____________。

明确: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生于中亚碎叶城;后迁居四川绵州彰明青莲乡。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赐金放还。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将进酒》,均为千古名篇,有《李太白全集》。

三、解题及背景介绍

(一)解题

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我们从这双明眸中看到了什么呢?

梦游:可以看出本诗是诗人记录自己梦游之作,是一首记梦诗。

天姥:注释①,指天姥山,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而得名。诗人梦游的地点。

: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其它的如“歌”、“行”等。

留别:意指离开某地时赠送礼品或诗词给留在哪里的亲友。(多指以诗文作纪念赠给分别的人)

(二)背景介绍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而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得罪了权贵,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如“高力士脱靴”“杨贵妃研磨”)他在长安住了一年多,在天宝三年(744年)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做,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诗歌还有一个标题《梦游天姥别东鲁诸公》。

四、诗歌朗读,整体感知

(一)诗歌朗读

1.全班自由朗读诗歌,结合课本注释、工具书,完成以下任务。

(1)读准字音——在课文上直接标出不认识的字音,给予注音。

(2)疏通字义——结合课后注释,落实到每一个难点字词,释义。

(3)文学常识积累——积累到笔记本上。

(4)划分朗读节奏。

明确:

(1)注音

天姥(mǔ)       瀛洲(Yínɡ)        向天横(hénɡ)          剡溪(Shàn)

渌水(lù)              脚著(zhuó)        谢公屐(jī)             殷岩泉(yǐn)

水澹澹(dàn)           霹雳(pī)(lì)        訇然(hōnɡ)            霓为衣(ní)

鸾鸟(luán)            魂悸(jì)           长嗟(jiē)              折腰(zhé)

恍惊起(huǎng)

(2)疏通字义

①词类活用

对此欲倒东南倾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方位名词作状语,从中间

云青青兮欲雨 名词作动词,下雨

虎鼓瑟兮鸾回车 名词作动词,弹奏

栗深林兮惊层巅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

②古今异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的确,实在; 今义:指书信。

云霞明灭或可睹    古义:暗;今义:消灭,熄灭。

势拔五岳掩赤城  古义:超出;今义:抽出。

③通假字

列缺霹雳 “列”同“裂”,分裂

④ 一词多义

(3)文学常识积累

①谢公屐

《南史·谢灵运》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

谢灵运:吴越会稽人,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②三山五岳

三山是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五岳指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五岳各具特色: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北岳恒山之奇,中岳嵩山之峻。五岳是远古山神崇拜、五行观念和帝王封禅相结合的产物,它们以象征中华民族的高大形象而名闻天下。

三山五岳在中国虽不是最高的山,但都高耸于平原或盆地之上,这样也就显得格外险峻。东、西、中三岳地处黄河附近,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祖先最早定居的地方,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③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山海经》)

④天姥: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天姥山”就是第十六福地,乃仙人居处游憩之地。

(4)朗读节奏划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 朗读指导

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

听朗读音频。

3.思考

结合之前的解题与背景介绍,同学们思考这么一个问题:你觉得这首诗主要是写梦游天姥山还是另有意图?全诗的“诗眼”是哪两句?

明确:另有意图。其实,诗人是借梦游天姥山之事来抒发自己遭受排挤、被放出京的愤懑之情。“诗眼”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同学们朗读过诗歌,对诗歌已经了有了初步的了解,都知道这是一首记梦诗。作为一篇记梦诗,那么,就应该梦前,梦中,梦后的几个阶段。请同学们们回到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将梦前、中、后三个阶段划分出来,并拟一个切合内容的小标题。

明确:本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梦前):入梦缘由(第一段)

2、第二部分(梦中):梦游幻境(第二段)

3、第三部分(梦后):出梦慨叹(第三段)

五、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留别

李白

第一部分(梦前):入梦缘由(第一段)

第二部分(梦中):梦游幻境(第二段)

第三部分(梦后):出梦慨叹(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大致了解分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内容,并将全篇诗分为梦前、中、后三个部分,并拟上符合内容的小标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首诗的其他内容。

二、具体分析诗歌,理解诗歌主旨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思考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这首诗主要写天姥山,还是另有意图?同学们结合诗歌创作背景,都指出这首诗并不写天姥山,而是有着作者的深层意图。并指出了本诗的主旨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句。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慨叹?它是在诗中是如何一步一步表现出来,又是什么事情让李白发出这样的慨叹的呢?在这过程当中,李白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让我们一起深入到诗歌当中,来解析这样的谜题。

(一)

首先,我们来看梦前(第一段)。

1、第一部分(梦前):入梦缘由(第一段)

齐声朗读第一段,并思考:诗人游的是天姥山,却首先谈瀛洲,有何用意?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天姥山的高峻的?这一段诗人的情感(或情绪)是怎样的?

解析:这一段,写诗人在梦前听闻“海客”谈论瀛洲,“越人”谈论天姥山。而此刻的诗人,已经被当权者“赐金放还”,年轻时的济世抱负就此破碎,而没了理想抱负的李白,整天沉溺与求仙问道,“海客”及“越人”所谈论的仙山、仙人,自然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自此一个迷离惝恍的梦境就此展开。

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明确:首先就用“烟涛微茫”的瀛洲的难求、难得来侧面衬托天姥山的可睹、可寻,这便是陪衬、铺垫的手法,这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作者将它与五岳、赤城、天台进行比照,运用夸张手法将其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它纵可连天,横可遮天,五岳、赤城不在话下,万丈天台拜倒其脚下。诗人开篇就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步引向那梦幻般的神仙境界。

情感:在这一段,诗人的情感并不明显,若说没有也可。若说有,可以是好奇、向往之情。

(二)

在第一段,诗人已经营造了一种神奇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诗人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诗人的梦中。

朗读第二段('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停),并思考:第二段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组成了什么样的图景?(按时间顺序或地点)要求:并用1-2个词归纳图景的特色。

2、第二部分(梦中):梦游幻境(第二段)梦至剡溪—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

(1)图景一:月下清丽之景。(梦至剡溪)(我欲因之梦吴越……渌水荡漾清猿啼)

明确:

时间®月夜;

意象:镜湖、月、影、渌水、清猿啼。

意象特点:清丽、空明、清幽、凄清。

图景(意境)®月下清丽之景;®特点:寂静清幽。

情感:急切

解析:一个“梦”字,呼应了标题中“梦游”一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被天姥山的仙境吸引,恨不得即刻就到。飞”字,写出了诗人的急切心情。不仅是“飞”,而且还是“连夜飞”;不仅是“连夜飞”,而且还得有月光照明,得有明月陪伴,所谓“一夜飞度镜湖月”。在皓月清风、月影如镜的黑白背景前,李白御风而行,飞往剡溪。诗人所到之处,是天姥山脚下。此处写清猿啼叫,烘托凄清的环境,表现天姥山的远离尘世,杳无人迹。

拓展:诗人为什么提到“谢公”?除了谢公确有登山之实之外,诗人是否还有深层的寓意?

明确:谢灵运是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派诗人,他热衷政治仕途,但到了刘宋时代,他的仕途地位受到威胁,不很顺利;后来他干脆辞官,领着僮仆门生几百人游山玩水,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谢灵运与李白一样,也是空有满腔抱负,却在政治上饱受打击,都有政治上的不满。所以,李白借谢灵运来写自己,也表达了自己要效仿谢灵运寄情山水、鄙弃俗世。(李白是求仙问道,两者殊途同归)

(2)图景二:日升明快之景登山览胜)(脚著谢公屐,……空中闻天鸡。)

明确:

时间®白昼。

意象®青云梯、海日、天鸡。

意象特点®壮美、宏阔、明快。

图景®日升明快之景。

图景特点®壮美奇绝。

情感®没有明确提出。发挥想象,若是我们置身于那样的情境下,心中应该是感到惊奇、激动、愉悦的。

解析: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灵运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 “半壁”“空中”,旨在描写天姥山之高,高入云天。“海日”“天鸡”两个意象,不仅和“高”相关,而且还和“早”有关;不仅是个空间概念,而且还是一个时间概念。诗人登上天姥山,正逢“东海日出”,“雄鸡报晓”。拂晓时分,也正是山中之景最丰富多彩的时刻。

(3)图景三:山中奇幻之景。(千岩万转路不定……水澹澹兮生烟)山顶所见(洞外)

明确:

时间®傍晚。

意象®千岩、路、花、石、岩泉、深林、云、水等。

意象特点®千岩,很多岩石;路,“万转”“不定”,路是曲折不定的;花,令人着迷;岩泉,像熊在怒吼,像龙在长吟,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深林:震颤着的;云:“青青”,黑沉沉的,将要下雨;水:急促流动着的,水波动荡升起来薄薄的烟雾等。

图景:山中奇幻之景。

图景特点:离奇险怪。

情感:游赏极乐之时转为惊惧、害怕。

解析:身侧岩石林立,脚下石径盘旋,正当诗人斜靠在岩石上,诗人流连于山峦之中,迷失在时间的错觉里,山谷中传来巨大的响动。诗人此处的两个描写响声的句子,是借着拟人的手法,将这响声的来源和响声的影响,都人格化了。不仅是诸如“熊”“龙”这样有生命的动物,在以“吟啸”的方式表达情感,就连“岩泉”“深林”“层巅”这些山中之物,也会因为受到了响声的震动而“受惊”“战栗”。天色为何忽然暗淡下来,原来是天空青云密布。 “青青”“澹澹”,两个叠词的运用,将漫天乌云漫山水雾的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

(4)图景四:仙府盛大之景(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山顶所见(洞内)

明确:

时间®夜晚

意象®列缺(闪电)、霹雳(雷声)、丘峦、洞天石扉、青冥(天空)、日月、金银台、仙人等

意象特点®壮丽、辉煌、浩荡等

图景®仙府盛大之景。

图景特点®壮丽辉煌。

情感:激动、震撼

解析:在一阵阵排山倒海的雷声之中,“丘峦崩摧”。这是一种天崩地裂的情景,诗人呈现给读者的,还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列缺霹雳”,结束了诗人眼前的人间胜景,又为诗人打开了通天之门。写出了仙境的背景:空幽,浩渺;华丽,璀璨。仙人的活动:霓为衣裳,风为车马;猛虎鼓瑟,鸾凤驾车;从天而下,纷纷如麻。他对仙山盛会的想象,看似天马行空,实际上,也不过是诗人现实生活经历的另一种形式的反映。李白渴望这样的生活。当这种渴望在现实中无法久留时,诗人便将其深深地埋藏在梦境之中。

(5)梦醒若失之情境(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梦醒情景

心惊梦醒,好梦不常。在梦境最高点悬崖勒马,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作者与读者的情绪随之沉静,在全文形成了起伏的波澜。

朗读第二段后四句,思考: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

明确:

①“长嗟”“惟”“失”,能够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

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梦中的经历能够说是李白人生经历的折射,诗人从听闻天姥,到寻访、登临、遇仙、梦醒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人生理想的向往、追寻、艰难、圆梦、梦碎的过程。世间一切都如南柯一梦,醒来无踪。东流水”的意象就是取“逝去”之意,万事皆是如此。由期望到失望,李白借诗歌抒发内心的郁闷。

(三)

梦醒之后,诗人有种怅然若失之感,隐隐有种不想醒来,愿沉浸于其中的意愿。但是好梦不长,总有醒来的一天。李白从梦中醒来,对此梦是否发出评价呢?接下来,我们一起分析第三段。

朗读第三段,思考,段中表现了李白怎样思想品格?

3、第三部分(梦后):出梦慨叹(第三段)®抒情言志,蔑视权贵,揭示文章主旨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小结

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三、归纳技巧,学以致用

试归纳本诗的艺术特色。

明确:

1.奇特的构思

这首留别诗,突破了古代这类诗大都写离愁的陈规旧俗,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的方式来构思全诗。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梦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的美好,以揭示现实的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来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

2.丰富的想像

诗人驰骋想像的野马,徜徉在奇山秀水之间,描绘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其中有月光皎洁、渌水荡漾、白鹿青崖、镜湖映影的静幽之感,也有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胜景,也有电闪雷鸣、熊咆龙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夜间奇景,还有琼楼银台、雍容和谐、富丽堂皇的仙府。奇景异境,变幻迭出。诗人构思出一幅幅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大胆的夸张

本诗所描写的梦游,所表达的炽热情感,充分体现了诗人的夸张才能,他把想像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如天姥山横空耸立,山势超越了以险峻闻名的五岳,遮掩了高耸的赤城山,甚至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脚下。诗人以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山之高。尤其是“横”“拔”“掩”三字,气象博大,生动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绘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势。

4. 句式灵活,语言流利自然,不事雕琢。

全诗以七言为主,杂用了四言、五言、六言和九言兼用楚辞句法。灵活多样的句式便于表达诗人奔放的思想感情。诗歌语言朴实自然,例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对此欲倒东南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些地方跟散文一样流畅,也只用了一些极其平常的字眼,却有很强的表现力。“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李白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

四、作业布置

将诗歌改写为散文,或者小说,或者剧本,字数不限。(在不改变诗歌主旨的情况下,进行创新)

五、板书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第一部分(梦前):入梦缘由(第一段)

第二部分(梦中):梦游幻境(第二段)

图景一:月下清丽之景

图景二:日升明快之景

图景三:山中奇幻之景

图景四:仙府盛大之景

图景五:梦醒若失之情境

第三部分(梦后):出梦慨叹(第三段)

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0)

相关推荐

  • 名篇名诵 | 薛飞咏诵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https://www.ximalaya.com/lvyou/23194637/180285791 朗诵:薛飞  雷声 作曲:徐景新 撰文/制作:雷声 自驾浙江,想走一趟唐诗之路. 朋友叮嘱:一定要到 ...

  • 103唐诗解读——李白之《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 ...

  • 必修上册 第三单元 第8-1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实录 同学们好,我们在第7课里学习了来自魏晋的两首古体诗,探究了不同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接下来的4节课,我们将一起学习第8课的三首唐诗,领略人生际遇各不相同的李 ...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场彻头彻尾的白日梦

    都说<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梦游天姥山的惊奇想象之作,然而笔者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做的一场彻头彻尾的白日梦. 诗歌一开始便叙述了诗人因听人讨论天姥山的雄伟壮观,不禁李 ...

  • 《芣苢》教学设计

    <芣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 2.赏析诗歌使用的动词妙处及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 教学重点:赏析 ...

  •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是高中语文部编版教材必修上册第2单元第6课的两首首诗.本单元的单元主题 ...

  • 谁在采芣苢——《芣苢》教学片断

    今天讲<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古诗文网是这样翻译的: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 ...

  • 北关一中崔梦雪老师关于《如何审题》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课件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北关一中  崔梦雪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研读中招试题,学会快速.准确审题. 导入: 同学们,在平时的考试中,试卷一 ...

  • 晋教版八年级《稳步发展的农业》教学设计

    晋教版八年级《稳步发展的农业》教学设计

  • 《快速发展的工业》教学设计

    《快速发展的工业》教学设计

  • 第十四课《小虾》教学设计

    14.小 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辅助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虾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 1.猜一猜. PPT出示谜语:驼背老公公,胡须翘松松.爬到锅台中,全身红彤彤.(打 ...

  • 第十三课《蜜蜂》教学设计

    13.蜜 蜂 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根据法布尔做的实验的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了解更多关于蜜蜂的知识. 2.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本能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 第十二课《花钟》教学设计

    12.花钟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引入新课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读. 2.(板书课文题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说说你对"花钟"的理解. 3.过渡:是呀,花钟可真奇妙!这可是作者 ...

  • 第十一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设计

    11.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等. 2.一张图画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