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历史是由技术还是战术驱动的?

客座研究员/新梁

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

军队常讲技术决定战术,实质就是说,社会物质技术条件是制约军队作战思想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很多人认为,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条件,就必然有什么样与之相适应的作战思想。但片面强调技术决定战术,重器轻道,容易有意无意地轻视作战思想和战法创新,导致军事思维滞后于时代发展,不善于设计未来战争,过度强调客观物质条件,掉入“与龙王比宝”的陷阱,丧失未来战争主动权。

1883年,英籍美国人海勒姆·斯蒂文斯·马克沁发明了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的马克沁机枪,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但在当时欧洲强国中,真正意识到这种大威力自动武器战术作用的只有德国,英法两国虽有所装备,却没有研究发展相应的战术战法。1916年7月,在一战索姆河战役中,英法联军进攻时仍釆取线性战术、以密集队形实施突击,被重视战术运用的德军用MG08式马克沁机枪一天工夫就打死近6万人,几近屠杀。

同样的历史在二战时又上演了。法国拥有先进的雷诺R-35坦克,却仅把坦克作用定位为“协助步兵向前到达目的地”,虽然号称欧洲头号陆军强国,却在不到6个星期的时间里败于掌握“闪击战”理论、充分发掘了坦克和飞机作战效能的德军之手。

为什么英法等国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却仍然败于德军之手?其根源就在于落后的军事思想和由此导致的军队战斗力差距。而德国一直注重军事历史和作战理论研究,早在老毛奇时期,就在大总参谋部设立了军事科学处,集中全军最优秀的历史学家、测量、统计、地形测绘专家(德军大总参谋部十分重视参谋军官图上作业和旅行训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先进作战思想,指导制订了许多宏伟的作战计划,指导德军以并不占优的装备多次击溃欧洲强国,成就军事史上的神话。

其实,西方军事专家一直认为“技术”与“战术”就像双绞线,互相驱动。卡洛斯威尔博士(Dr. Dan Crosswell)曾提出概念( Concepts)与技术( Technology)双绞线模型。指出,作战概念、作战思想有时驱动着军事技术的发展,军事技术的发展有时牵引着战术思想的变革,从整个军事史上看难分彼此,但在一个时期内有主次之分。20世纪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杜黑的制空权理论不但基于军事技术的先期发明,更促进了后来装甲技术、航空技术的进步。冷战后至今,美军都是在对未来安全威胁和战争走向深度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先提出作战概念和作战构想,再研发武器装备,尔后进行组织形态变革,最后通过演训形成联合作战能力,以击败可能出现的对手。21世纪以来,美军先提出“空海一体战”(ASB)作战构想,2015年又升级提出“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JAM-GC)。他们崇尚的是,“打什么仗就研发什么样的装备,建设什么样的军队”。这与我们经常讲的“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有着很大的区别。

当前,信息技术、智能技术、无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对技术重要性的强调更多了,对战术重要性的认识反而有相对弱化的趋势,导致很难研究提出一些领先于对手、前瞻于时代的作战思想和作战理论。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有句名言:“把一个新的思想介绍到军队,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把老的思想请出去。”身为智能时代的军人,既要积极适应技术的发展变化,更要以先进的作战思想主动驾驭技术。军事技术、军事装备只有在具备先进作战思想、科学管理理念的高素质军队手里,才能发挥出强大的作战效能。我们的观点应当是军事技术重要论,而不是军事技术决定论。

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战思想和作战问题研究,就是战争准备的核心引擎,是增强战争准备方向感、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抓手。在战争准备过程当中,我们必须掌握新的作战思想,研习新的作战理论,积极投身于军事历史和作战问题研究,放眼世界、广泛涉猎、深入思考、主动作为,勇于接受和创造打赢未来战争的作战理论,勇于摒弃那些过气了的陈旧思想,以前沿的知识、宏阔的视野和献身的精神,努力占领未来战争的理论制高点,进而占领军事竞争主动权,避免巨额投入建设的是一支看似精明强干,却注定要被历史淘汰的军队。

(平台编辑:黄潇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