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斋心涤虑

“唐无文章,惟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宋苏轼《东坡题跋》卷一)。
《送李愿归盘谷序》别出奇径,跌宕起伏,造语脱俗,朗朗上口,“兼用偶俪之文,而非偶俪之文,则哲匠之妙用也”(清刘大櫆《唐宋八家文百篇》)。
我读此文数遍,觉有斋心涤虑之功效。
之一,虚托赠序,妙手文章。
全文503字,虚托李愿之口讲出的话竟达327字,自己赠言只100字,既赞扬了李愿的归隐,歌颂了隐者的高风亮节,又避免了溢美之嫌。
一些文章通篇自己说自己,不懂借他人之口说出自己所想,自喜突出自己,实则拒人千里之外,有碍自己主张的传播。
之二,微情妙旨,动人心弦。
李愿归隐的盘谷是韩愈的故里,又为李愿的话感动,为李愿作歌赠言,“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并在歌的最后表示“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明理是劝李愿归隐,实则表露出韩愈自己对隐居的向往;但写此文时韩愈刚来长安求官不久,并未下定决心归隐,只能借李愿归隐间接表达自己的满腹牢骚和退隐之心,个中微情妙旨,亦动人心弦。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语无二三”(宋方岳《别子才司令》),不如意时不能全部倒出心中“牢骚”,即使平时也须做到“真话不全讲”(季羡林),当然,须要做到“假话全不讲”。“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毛泽东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之三,升高望远,濯泉自洁。
读《送李愿归盘谷序》,必然会对李愿描述的三种人印象深刻,“愿之言”326字全在刻画这三种人,也因李愿比较这三种人后才决心归隐盘谷。韩愈浓墨重彩、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这三种人物的形象。
第一种人,用力于当世者(权贵者)。这种人“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手握重权,飞扬跋扈,养尊处优,生活荒淫,名为“大丈夫”,实则是“国贼禄蠹”。对这种人,李愿的态度如同士大夫一般,是“无非乐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韩愈用168字刻画第一种人,着墨最多,希存托第二种人的可贵之处。
第二种人,不遇于时者(隐士)。这种人远离官场,过着安闲自在的生活。这种人追求4个境界:一是穷居野外,升高望远,濯泉自洁;二是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三是不求有誉在前,但求无毁于后;四是既要有乐于身,更要无忧于心。李愿的态度是做不了第一种人,做第二种人总是可以做到的。韩愈用100字刻画这种人。
第三种人,趋炎附势者(干谒者)。这种人即使侥幸于万一,也不屑于评论其贤与不贤,因为这种人阿谀逢承,欺上瞒下,干誉以进,迷恋权势金钱,追求有乐于身,人格丧尽,“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虽然韩愈仅用59字刻画这种干谒者,却传神入奇,让人产生做第二种人的冲动。
读《送李愿归盘谷序》,一遍知造语形容偶俪,朗朗上口,二遍知假人之口道出心中所思,三遍知微情妙旨全在不言中,四遍之后悟得人生乐且无央在于无忧于心。“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