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之五十八:“《易》其至矣乎”的辨析

1.《系辞上传》第七章讲的是《易》与品性修行的关系。原文可分作三段,其一是:子曰:《易》其至矣乎!其二是: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其三是:成性存存,道义之门。本文解读第一段。

2.“子曰”,这种表达形式,在《系辞上传》本章中首次出现,其后,在全传(上下传)中出现过24次。从其内容看,对照《中庸》、《论语》,当指孔子〈或其弟子)所言。此处“《易》其至矣乎”与《中庸·鲜能章》中“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相比较,修辞语气如同一辙!故《中庸》素有小《易经》之称,与大《易经》相表里。以《中庸》解读《周易》,更贴近本义。

3.“《易》其至矣乎”中的“其至矣乎”,当何解?

4.在这句的解说上,两岸学者似乎众说一致:如“孔子说:《易经》说出了最高明的道理了吧!”;“孔子说《易》道是至善至美的,已经达到极点了”;“孔子说:《周易》的道理已经达到至善至美了!”;“孔子说《易》的道理已经达到极限了吧!”;“孔子曾经感慨地说:《易经》所包含的道理恐怕已经达到认识的顶点,已经是智慧的极限了吧!一再也不可能有什么其他的学问能超过它了呀”。

5.我天资愚钝,拜读上述专著后,还是心存疑虑:其一,孔子说的是《易经》,还是《周易》,还是《易》道?其二,上述学者所指的“道理”究竟指的是什么?其三,“至”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为此,我重读了孔子所著作的《中庸》。

6.《中庸·费隐章》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一说;《中庸·鬼神章》有“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一说;《中庸·达孝章》有“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仁,孝之至也。”一说;孔子在《中庸》的<尽性章〉和〈至曲章〉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为能尽其化”一说;《中庸》的结束语,只有两个字“至矣”。

7.笔者重读《中庸》后的初识是:此句首先是孔子对《易道》功用或功效的评价,是对应用之道而非本体之道的评价,因为从本体角度来看,天地万物及对应的理论是往复无穷,有起点而无终点的。其次从应用角度看,此句指的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译成今文,似不能用古今通用的“道理”一词来替代,笔者主张译成: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融天人地为一体的、开放性的、系统思维方式(或思维框架)。这样既符合现代人类的科学语境,又体现古代先圣的思维特色!再则,从古今中外的社会发展历史与现状来看,这种《易道》的思维方式,虽被人称崇为极致,天地可察,但要为人类广泛应用,对多数人来说,是高不可及、深不可测的呀!故孔子从自已一生的境遇,发出了“民鲜能久矣”的慨叹!

8.基于这样的认识,“子曰:《易》其至矣乎!”,译成今文,笔者试作如下表述:孔子从《易道》应用的角度评价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融天人地为一体的、开放性的、系统思维方式(或思维框架),虽被人称崇为极致,天地可察,但要为人类广泛应用,对多数人来说,是高不可及、深不可测的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