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人文 ‖1531】散文 · 宁夏银川 卢永 ——《老去的月亮》
老去的月亮
文‖宁夏银川 卢永
儿时,在故乡的院落里,倚在父亲的怀中,就着溶溶的月光,读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的诗句,我并没有诗中,“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的凄凉与感伤。相反,我却感觉那是最可记忆的一段时光,一帧温情的剪影。
曾几何时,月亮老去了。可至少在我离开故乡前,月亮还是年轻的。那时,她的脸比少女的肌肤还要光润,映在地面也银晃晃的。有月亮的夜晚,整个村子就像是笼罩在一汪柔柔的水中。
月亮是一夜间还是渐渐老去的,我不得而知,但月亮确实老了。她如同一个老妪,眼睛周围布满了阴翳,脸也黯淡无光。在城市,她总是悄无声息地躲在楼群的背后,没人过问它是何时升起何时隐没的,亦没人关心过它的盈亏。她远没有一盏路灯,一束霓虹那般耀眼。月亮,老成了记忆中的一个符号。
可月亮曾是挂在夜空中最亮的一盏灯,月是故乡明。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儿时,乡村之月夜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画卷。当暮色收拢,劳累了一天的牛儿,终于舒缓了一口气,立在槽边,咀嚼着韧性的稻草。叽叽喳喳的鸟雀,停止了喧嚣,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巢。蜻蜓、蝙蝠们也悄然地躲了起来,只有萤火虫和不知名的虫儿在夜色中飞撞。此时,月亮露出了脸儿,她缓缓地将清辉洒向纯净的田野及村庄的每一个角落,不多会儿,整个乡村便一片银白,洋溢着静谧、柔和的月之气息。
当月亮徐徐升起时,吃罢饭的孩子们几乎全部出动,围在村中那株老树下,迅速地分成两组四处“藏猫猫”。一组中几人留守老树,其他的孩子出去寻找、追赶另一组。那欢快的笑声震动了整个村庄,连月亮也受到了感染,露出了甜甜的笑脸,眯着眼观望着一切。而劳累了一天的农人们,也吹灭了烛火,陆续地走出家门,三五一伙的聚到一起闲聊。此时,也或会有一支甚至数支竹笛悠扬婉转的乐音,透过无边的月色传来,而乡村似乎更加静谧起来。月亮爬过树梢时,伴随着父母呼喊孩子归家的长短调子,家园在一阵喧闹后,终于沉沉的睡去。忙碌了一天的村庄,此时真正的静默了,只有忠实的狗儿和高挂的明月尽职地守护着村庄。
初一月如一弯线,初二到初六月似弯弓,初七、初八月半圆,初九到十四椭圆月,十五、十六月似圆盘……在乡村,月亮是一本活日历。几乎每个有经验的农人,只要在夜晚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就可以大致知道到了什么日子,播种、施肥、除草、收获,农人们在与月亮相处中早已达成了默契。赶夜路、收割田地,剥麻,有了月儿的如影跟随,农人们的心也更加踏实,亮堂了。
前年,我又回到故乡。可我的目光茫然而空荡:老屋也早已没了踪影。村子里的孩子们不认识我,并没有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笑语言问,偶尔有认识的村民和我打招呼,也总给我他乡遇故人之感。村子中的老树、老屋不见了,水井、石碾、耕牛没了踪影,就连池塘也变得又瘦又小,很多都干涸了。眼前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楼房,一条条交叉的水泥路。因为青壮年们都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与孩子,守着自家的院落闭门不出,再也没了往日月色下,孩子欢快的追逐奔跑,村民围坐聊天的场景了,就连月亮也显得孤单而清寂。
我一直固执的认为,月亮是有着它自身味道的,淡淡的似莲子的清香,浓浓的似酒醇。只是,在我远离故乡,定居城市后,我再也没闻到过月亮的味道。为了生计,很多次,在奔波了一整天,当我迈着匆忙的脚步抬头寻找天上的月亮时,却看到的是她灰头土脸的模样。
月亮老了。记得,去年中秋夜,透过高楼的玻璃窗,我坐在阳台的靠椅上,仰望着天空那轮圆月。八岁的儿子问我,月亮里住着什么?我回答,月亮里住着浓浓的乡愁,住着一个家。儿子不解。其实,我还想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是别在游子胸口上的一枚徽章,一个人离开故乡越久,走得越远,它就会在心头烙上越深的印记。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