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太阳照常升起——机遇篇

作者

程广云 夏年喜

太阳照常升起——机遇篇

人生就是无知之幕。我们只知道一般知识,不知道特殊信息。因为人生不可预测,人生才能令人诧异和困惑,才有意味和乐趣,人们才能生活。

人生旅途既有顺风的时候,也有逆风的地方,差异在于两者谁的比重更大而已。在顺风和逆风的更替中,必有一个转折点,机遇是由逆到顺的转折点。所谓机遇,就是契机、时机或机会,通常被理解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偶然遇到的好运气。当我们处于顺风中时,把握住机遇可以加速我们的人生进程,使我们的人生更加辉煌;当我们处于逆风中时,把握住机遇能够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希望。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抓住人生中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但机遇常常与挑战并存,一次机遇往往也是一次挑战。所以,抓住机遇,就要迎接挑战。既是挑战,就意味着并无必胜的把握,还有失败的可能,意味着由顺到逆、不利因素的存在、偶然遭受的坏运气。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逆风中的人赢了挑战会柳暗花明,别有洞天;顺风中的人赢了挑战会锦上添花,海阔天高。对个人而言既是这样,对集体(小到家庭、单位,大到民族国家、人类社会)更是如此。

人生有成功有失败,有快乐有痛苦,有幸,也有不幸。各种事件是按照某种概率存在的,机遇或灾祸究竟降落在谁的头上,纯粹是偶然的。我们不必杞人忧天,不断努力必有希望。《圣经·旧约全书》说道:

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1]

因此,机遇并不纯粹是客观的,它也包括我们对机遇的主观态度。当机遇到来时,如果我们盲目乐观,自以为稳操胜券,终究是竹篮打水。由于机遇总伴随着挑战,面对挑战,我们不能胆怯。马斯洛用“约拿情结”来指称我们在成功面前的这种畏惧心理,在我们最得志的瞬间,最得意的刹那,我们通常会惶恐,会害怕。约拿情结源于《圣经·旧约全书》中约拿的故事。约拿一直渴望得到上帝重用,可是当上帝对他委以重托,派他传达旨意时,他却采取了逃避态度,放弃了神圣使命。约拿情结导致人们不敢做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好的事,甚至逃避发掘自身潜力,实现自我潜能。中国古代的“叶公好龙”的故事也是这样。叶公喜欢似龙非龙的假龙,真龙一显现就把他吓跑了。面对挑战,我们同样不能悲观。妄自菲薄,于事无补。悲观就像瘟疫一样传染,削弱人的意志。人生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须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2]因此,我们应有对待机遇和挑战的正确态度:“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3]

一般来说,机遇有一定的时效,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一定要及时抓住机遇,而抓住机遇的前提则是识别机遇。如果一个人没有识别机遇的能力,即便机遇眷顾他/她也是枉然。据说,有个人被洪水困在屋顶上,一个人划船经过,问他是否需要帮助,他拒绝了,说他相信上帝会救他;不久来了一艘摩托艇,也被他拒绝了;后又来了一架直升机,还被他拒绝了。这个人最后被洪水淹死了,见到上帝时抱怨上帝没有救他,上帝回答说:“我先后三次派人去救你都被你拒绝了。”

有时机遇非常隐蔽,仿佛跟你捉迷藏似的,伪装得不留痕迹,此时识别机遇尤其重要。据载,为了扩大市场,美国一家制鞋厂老板派一名市场经理到非洲一个孤岛调查,这名经理发现当地人都没有穿鞋的习惯,便给老板拍发电报:“这里的居民从不穿鞋,此地无市场。”老板又派另一名市场经理去实地调查,这名经理见到当地人都不穿鞋,兴奋不已,也给老板拍发电报:“此岛居民无鞋穿,市场潜力巨大,快寄一百万双鞋子过来。”同样的境况,由于两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判断。可见,能否发现机遇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有时机遇是以复数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只能选择其一,放弃其他。选择就意味着放弃。这就要求我们能够辨识机遇之于我们的益处和害处,权衡利弊,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一种选择决定一条生活道路,决定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今天的生活极有可能就是几年以前我们的一个选择所导致的结果。因此,选择十分重要。其中,不可逆的选择比可逆的选择更重要,可逆的选择还有修正错误的机会,不可逆的选择连修正错误的机会都没有,尤其应当慎重。但是,如何进行选择并无固定的模式或标准,因为不同的人会赋予同一要素以不同的权重,即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赋予同一要素以不同的权重,比如健康、感情、知识、金钱、权力、名声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在不同阶段是不一样的。此外,在进行选择时我们不仅考虑自身的需要,还会考虑自身的能力。我们要选择在我们能力范围内能给我们带来最大利益的机遇,如同一个人在寻找另一半时,不仅考虑对方的情况,还会考虑自身的条件一样,我们总是在考虑自身条件的基础上选择一个适合我们的机遇。

在通常情况下,机遇形成一个链条,也就是说,只有抓住第一个机遇,才能抓住第二个机遇,依此类推。例如,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只有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才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反之,失去了第一个机会,也就失去了第二个机会,依此类推。人与人之间起初的差距很小很小,但是这种小小的差距不断累积,就会不断加大。在我们的生活里,确有某一些人似乎比另一些人更幸运。但是,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守株待兔和刻舟求剑不是我们对待机遇应有的态度。我们总喜欢把别人的成就归因于幸运,无视他们付出的努力;并把自己的失落归因于不幸,无视自身存在的不足。其实,机遇是可以创造的。创造当前的小机遇,就是为后来的大机遇做准备。倘若我们未被机遇垂青,那么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准备得还不够。坚持到底,总有一天,幸运就会降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普希金有一首诗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

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

现今总是令人悲哀:

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既逝,

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4]

机遇是一个古老的话题,通常与命运这一主题相联系。中国传统的天命观就是其中一个表现。孔子关于“天命”未作出任何明确规定,而是强调天命对于人的不可知、不可说和不可为的神秘。孔子弟子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贵在天”。[5]在天命面前我们无能为力,但是在人事面前我们可以尽力而为。传统中国人除了信天之外,便是信命。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命也。”[6]庄子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7]听天由命是传统中国人的基本人生态度。但荀子却主张“制天命而用之。”[8]而墨子则主张“天志”、“明鬼”、“非命”。但是,中国传统的天命观是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信念,流传久远,不过其思想内涵经历了从殷周时代朴素的鬼神意志,到汉代神秘的天人感应,再到汉代以后非人格化的自然宿命的变化过程。

印度婆罗门教有所谓“业报”、“轮回(转生)”和“解脱”说:“业”的特殊意义是祭祀活动,一般意义是行动、行为。“轮回”是指死后灵魂的转生,意即六道——地狱、畜生、饿鬼、人、天(神)和阿修罗(魔)——流转的继续;“轮回”有二要义:一为身死而灵不灭;二为惩恶扬善,均在来生受报。“解脱”,意谓出轮回超生死即烦恼业因的终止,是在破除业力桎梏、结束轮回转生后的一种超验境界。原始佛教的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思想同样是一种决定论的命运观。64亿年是一个轮回,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每个具体的人显得多么微不足道,生就是苦,还必须忍受无穷转世的无尽痛苦。在佛教对命运的解释中,行善得福、行恶得祸都被认为是前世的因所种下的果,而现世善恶的业力又带来后世福祸的果报,它打通了人的过去世、现在世与未来世,让人看到了今生行善的业力和来生享福的果报间的因果联系。因此,原始佛教是用出世的教义做着入世的事情。而生活派则认为宇宙和万物各种原素按照机械的自然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并受命定的支配。

希腊传统的命运观同样是决定论的命运观。希腊神话中有三位命运女神——克罗托、拉刻西斯、阿特洛波斯。她们住在奥林匹斯山上,各有分工,相互协作。最年幼的负责纺织生命之线,居中的决定生命之线的长短,最年长的负责切断生命之线。生命之线的长短就是人之寿命的长短,线一断,某个人生命就宣告完结了。三位女神既司掌着人的命运,也司掌着神的命运,连宙斯也不能违抗她们的支配和安排。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之神是对绝对权力最有效的制衡。

什么叫做“命运”?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命运。从共相层面看,可以把“命”理解为一种决定人们内在必然性的趋势,把“运”理解为一种影响人们外在偶然性的干扰。因此,命运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结合。打一个比方说,人终有一死,这叫“命”;但是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地方死以及怎样死,这叫“运”。比较而言,命是人们无法改变的,但运却是人们可以把握的。比如,虽然我们终有一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锻炼、医疗诸如此类,活得健康、长寿、快乐、幸福。从殊相层面看,命运不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而是现实的,它是一个人的性格。赫拉克利特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所谓性格,是由遗传、环境以及其他因素内化和积淀而成的。一个人区别其他人的内在规定性是人们对周边环境的一种固定的反应模式,当环境和性格均取常值时,它们之间构成一种固定冲突。性格与环境的这种固定冲突就是命运,这种命运是可测量的和可预期的,这种测量和预期的方法不是一种迷信的算命,而是一种科学的预测。然而,即便是科学的预测,也只能预测内在必然的趋势,而不能预测外在偶然的干扰。

人生就是无知之幕。我们只知道一般知识,不知道特殊信息,如同赌博,我们只知道规则、自我和他人的角色,知道最后一定有人赢有人输,但却不知道究竟谁赢谁输,赢得怎样,输得如何。因为人生不可预测,处于无知之幕背后,人生才能令人诧异和困惑,才有意味和乐趣,人们才能生活。假如人生是倒着来的,就像影片倒着放一样,一开始就知道结局,生活必将如同嚼蜡,毫无趣味。所以,在做每件事之前不必追求百分之百的可能,凡事只要有一定可能便不妨一试。假如一切都建立在万无一失的基础上,我们终将一事无成。

人生就是无知之幕,当幕布拉开后直播就开始了。它没有彩排,也不能修改。在实际生活中,对可以反复修改的东西和不能修改的东西我们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日本著名教育学家系川英夫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可以使用橡皮涂改作业中的错误,另一组只许在错误处用红笔打个叉。一段时间之后不使用橡皮的那组学生作业出错率大大低于使用橡皮的那组学生。有一位射击运动员,开始教练每天给他300发子弹进行训练,可是他训练起来总是漫不经心,射击成绩一直原地踏步。后来,教练改变训练方法,每天给他一发子弹。因为只有一发子弹可以发射,只有一次发射机会,所以训练起来他变得格外认真,丝毫不敢马虎,射击成绩突飞猛进,后来成为前苏联第一个奥运会射击冠军,他就是前苏联射击明星鲍格丹诺夫。人生不能修改。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尚未到来。我们不能改写过去的人生,但我们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控我们的未来,在人生舞台上谱写更华丽的乐章。

热爱你的命运,把握你的机遇,时刻准备着。在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奥斯特洛夫斯基说: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9]


[1] 《圣经·旧约全书》“传道书”第1章。原译: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日头出来,日头落下,急归所出之地。风往南刮,又向北转,不住地旋转,而且返回转行原道。江河都往海里流,海却不满;江河从何处流,仍归还何处。万事令人厌烦,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岂有一件事人能指着说这是新的?哪知,在我们以前的时代,早已有了。已过的时代,无人记念;将来的时代,后来的人也不记念。原意是说“万事尽属虚空”。引文用于他意。

[2]《老子》第五十八章。

[3][明]洪应明:《菜根谭》二九五;[明]陈继儒:《小窗幽记》“集素”。

[4]《普希金诗选》,查良铮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202页。

[5]《论语》“颜渊”。

[6]《孟子》“万章上”。

[7]《庄子》“内篇·人间世(德充符)”。

[8]《荀子》“天论”。

[9]引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编辑|卫莹莹

筑土为坛

(0)

相关推荐